03.04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電視劇《安家》更新劇情裡賣老洋房的龔先生遇見蠻橫不講理的遠方親戚,一群強盜般的親戚讓觀劇的我們跟著恨得牙癢癢,真正見識到了什麼叫“

升米恩人,鬥米仇人。”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電視劇裡這龔先生爺孫三輩都信奉“與人為善,和氣生財”的人生信條,於是在太表姑奶奶一家落難投靠他們家時就欣然接受,並在自家院裡給搭建了臨時住所,這一住就是四十年,直到龔家出錢出力給幫忙張羅在外面新買房子,這一家才算是從龔家院子搬出去。

可不曾想,聽說龔家要賣老宅,這一家子一聽龔家老洋房可以賣到1.5個億,就盤算著從中分走5千萬,因為雙方就分得金額沒有協商好,於是親戚一家老小各種撒潑耍橫阻止賣房。

看到最後,不免義憤填膺,只覺那一家子吃相太難看,做人做到那樣子確實:“可悲,可嘆。”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彈幕裡觀眾紛紛因為這樣一家“不要臉”的親戚,而為龔家的厚道忿不平,就如劇中徐文昌所言:“給錢,合情;不給錢,合理。”,可是對著這種無賴講情理,說道理顯然是行不通的。

幸好,劇情發展沒有太扎心,一群不講理的親戚最後沒能得償所願,算是遂得觀眾的心,可那畢竟是電視劇。

常言道:“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現實生活中這種人這種事也不少見,而生活沒有劇本,最後未必真能如電視劇裡一般“善惡有報”,結局大快人心。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是一種有欲求的動物理論,並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

因為有欲求,所以人類生活的社會才會充斥著種種不合常理的現象,就好比電視劇裡的這幫親戚,明顯的“白眼狼”,明顯的得寸進尺行為,把別人的幫助當理所應該,把別人的善良當實現私慾的工具。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得曼做了一的實驗:他們訪問了一些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自家窗戶上,她們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請求這些家庭主婦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時換的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不美觀。他們同時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請求,結果前者有超半數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不到20%的人同意。後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由此證明:讓人一下子接受“尺”並不容易,但接受“寸”就容易多了。

這種得寸進尺的效應心理學上又叫“登門檻效應”,心理學認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行動的最初目標,因為人的動機是複雜的,人們常常面臨各種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在認知的協調下,一開始那些簡單容易的目標更容易讓人接受。然後,人們總習慣於把自己調整成前後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這時即使別人的再次要求會有些過分,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繼續滿足於對方。這種達到目標的過程就像登臺階,由易到難,由低到高,一步步完成。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回到電視劇,開始龔先生試圖用講道理的方法無果,之後又試圖妥協於對方答應給300萬,事實是這房子與他的太姑表奶奶一家根本就沒有關係,龔家三代單傳,親戚一家不過是在幾十年前借住他家,可是因為龔家一直是“以善為本”的做人思想,在蠻橫的親戚面前還試圖維持一開始收留他們的善心初衷,可是事實給他們的反饋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有良心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講道理的人,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懂感恩。”

最後,在警察的介入中,強制拆除親戚居住的違建房屋,至此鬧劇宣告結束,親戚一家不僅沒有得到理想中的五千萬,就連開始龔家提出的300萬恐怕也是打水漂了。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萬事都有兩面性,“白眼狼的親戚”也並非一朝一夕養成的忘恩負義本性,而在每一個“白眼狼”的背後都會有個“縱容者”,顯然電視劇裡這個任由親戚在自家自由穿梭,得寸進尺,慾望一天大比一天的“縱容者”就是龔家自己的人,直到有朝一日被自己養的親戚反咬一口,才悻然發現:“這麼多年不是在做善事,在幫人,而是引狼入室,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這種在生活中被“反咬一口”的事也是比比皆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畢竟,生活就如賈平凹先生在作品《秦腔》裡有句話說的一般:“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反觀,這種得寸進尺的背後是“縱容者”的不好意思心態,怎麼辦呢?我已經答應讓他做什麼了,他再次提出的要求我若是拒絕又怎麼好意思呢?

就好比平日裡大多數都會遇到的“借東西”事件,第一次對方張口借幾十,明知道借的很少,還的可能性肯定會很低,可是等對方第二次再借幾百時,雖然心有不情願,但面上還是笑臉相待並把錢借給對方,直到後來你自己也不知道對方欠了你多少?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這種諸如“與人為善”,“不好意思”等人際交往中自我暗示約束的行為,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

就如電視劇中“和氣生財”的龔家人,就如生活中經常“不好意思”的我們,總在潛意識的自我成全自我約束下對人幫忙,可是久而久之這種“標籤行為”卻讓我們的人際交往變成生活的一份負擔。

《安家》:“白眼狼親戚”背後是“登門檻效應”

▲《安家》劇照

作家畢淑敏曾說:“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

生活本就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再怎麼努力譜寫,也無法奏出一首完美的人生讚歌,而一個人的一生里人際關係更是這本書裡錯綜複雜的一個長篇章節,拒絕人情往來的一些負能量成了必不可少的能力。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作品《人間失格》裡說:“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縫。”

就如我們大多數人在生活中總也學不會“拒絕”,可是一生那麼長的路,它是我們必須要去學的一種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