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為了維持自己引以為傲的隱形空中優勢,美國正在加速量產F-35系列第五代戰鬥機。最近,生產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宣佈,已經交付了第500架F-35系列戰鬥機,這意味著,“肥電”的生產速度不斷加快,現在已經拉大與殲-20的數量優勢。

3月3日,洛馬公司發佈消息稱,宣佈第500架F-35戰鬥機已經交付。這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F-35A(生產序列號AF-234,機號AF18-5343),交付給了美國佛蒙特州伯靈頓空軍基地的空軍國民警衛隊第134中隊(綽號“綠山男孩”),該部也是第一個接裝F-35A的ANG單位,此前裝備的是F-16。

洛馬披露,已交付的500架F-35中,354架屬於F-35A,108架屬於F-35B垂直起降型,38架屬於F-35C艦載型,按照用戶來分,353架交付給了美軍,另外147架交付給了外國客戶,其中,92架分給了英國、挪威、荷蘭、澳大利亞等F-35夥伴國,55架通過美國“外國軍事銷售-FMS”計劃交付給了日、韓、以等國。

包括美軍和盟友空軍在內,對F-35的使用,飛行員的培訓已經是漸入佳境。洛馬方面披露,截止2020年2月,全球F-35機隊總飛行時間達到25萬飛行小時,培養了985名飛行員和8980名地勤人員,美國空軍、陸戰隊、英國空軍和以色列空軍的F-35參加了實戰。

2011年7月,首架F-35A在位於德州沃斯堡的洛馬總裝廠(也叫美國空軍第4號工廠)下線,由此開始啟動“小批量低速生產階段”(LRIP),近2年,這條生產線產能不斷爬坡,體現了洛馬和美國軍用航空工業強大的底蘊。

2018年,這條生產線一共交付了91架F-35,到了2019年,創紀錄地交付了多達134架F-35,比原計劃還多了3架,平均不到3天,就有一架F-35下線,過去8年半的時間,F-35的年產量達到了62.5架,而且現在沃斯堡生產線的F-35,還處於LRIP生產階段,還不是全速產能。

雖然還是低速產能,如今F-35的生產速度已經超過同一工廠當年製造F-16的平均速度,2017年11月14日,洛馬沃斯堡工廠向伊拉克空軍交付了最後一架F-16戰鬥機,生產數量停留在3620架(注:F-16有歐洲、韓國、土耳其等多條海外總裝線),為期39年,平均年產量90多架,有資料稱生產高峰期為年產144架。

作為我國空軍的國產第五代戰鬥機,成飛的殲-20,目前也處於小批量低速生產階段,但作為五代機領域的“後來者”,這個LRIP的產能和洛馬的差距有點大。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量產型殲-20只裝備了空軍試訓、飛訓基地和一個位於東南沿海的作戰部隊,而且都還沒有滿編,外媒估算總共也只有20多架,雖然比起周邊日、韓等國已獲得的F-35A數量要多(都只有10多架),但和美軍已裝備的數量,有數量級的代差。

這可能是和殲-20目前還在不斷完善有關。

殲-10在1998年3月首飛後,就在2003年裝備了空軍部隊,但當時屬於“領先試用”,首批殲-10甚至只能攜帶霹靂-11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沒有和霹靂-12整合,殲-20恐怕現在也處於“領先試用”階段,或許裝備帶紅外隱形噴管的渦扇-10B的新批次殲-20,才是真正的“A階段”量產型戰機,畢竟渦扇-15實在有點遠。

應該說,我們和美國在五代機方面的數量差距,非但沒有拉近,而且還在拉大,同時,殲-10C和殲-16這樣的非隱形改進型四代半(按我國舊標準為三代半)戰機還在批產,為化解F-35的壓力,將反隱形無人機、超遠程空空導彈等非對稱作戰手段實用、實戰化,讓殲-10C和殲-16能夠抗衡F-35,更是迫在眉睫。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洛馬已造出500架F35,去年下線134架,殲20還需多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