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安徽名山薈萃,鍾靈毓秀。黃山集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於一身,舉世聞名;天柱山為古南嶽,一柱擎天,雄秀多姿;巍巍大別山,融人文與自然於一體而別有魅力……


大美安徽,水系縱橫。八百里皖江奔騰不息,九曲淮河澎湃向東,逶迤新安江清秀婀娜……2000 多條河流,縱橫交錯,為皖風添色,為徽韻增彩。


安徽,人傑地靈。這裡很早就有人類生活,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遠古以來,先哲先賢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堅實的步履。


安徽,人文資源豐富。名山秀水古鎮等資源引得古今文人墨客為其傾心,筆下生輝。


美好安徽,迎客天下。今天,我們從安徽的山水說起……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黃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七十二峰松石奇


“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因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推贊,黃山得以獲得“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盛譽。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經歷了造山運動和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風化作用,才形成如今雄奇秀美的峰林景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霧起群峰


黃山,遠古稱“天子都”,因為它雄偉秀麗又神秘莫測,先人認為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又因其峰巖青黑,遠眺蒼黛如墨,到秦代,人們又稱其為“黟山”。後來,傳說軒轅黃帝在此煉丹,並得道昇天,於是在唐天寶六載(747), 唐玄宗李隆基敕令,改其名為黃山。

黃山有七十二峰,素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之稱。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為黃山三大主峰,雲騰霧繞,拜月參天。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日照九龍峰


黃山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蹟於一體,兼有花崗岩石、洞窟、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景觀,形成“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悠悠時光,漫漫歲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黃山的雄峻、秀麗與神奇。


黃山之奇妙瑰麗,主要體現在“五絕三瀑”。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謂之“五絕”;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謂之“三瀑”。

黃山綿延數百里,千峰萬壑,到處可見松的身影。松樹分佈於海拔 800 米以上的高山,以石為母,頑強地紮根於巨巖裂隙中。黃山松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幹曲枝虯,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峰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或繞石而生,或破崖而出……真是“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黃山之春


黃山松,因其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眾木成林的團結精神,廣迎四海的開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而被提煉為“黃山松精神”。

黃山松中最為著名的是迎客松。迎客松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而生,高 10 米,樹齡至少已有 800 年,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也是安徽省的象徵之一。從人民大會堂到眾多的車站碼頭、廳堂館所,都可見到迎客松的巨大畫幅。迎客松雍容大度的形象,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文化,已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民和平友誼的象徵。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金光萬道雲松隱


迎客松與送客松、探海松、蒲團松、豎琴松、龍爪松、接引松、黑虎松、麒麟松、連理松合稱“黃山十大名松”,它們與千松萬木呼應相襯,為黃山增姿添彩。在黃山,奇松與怪石往往相映成趣,如位於北海的夢筆生花以及喜鵲登梅、老僧採藥、蘇武牧羊等。

千巖萬壑的黃山,幾乎每座山峰上都有許多姿態不同的怪石。這些怪石,星羅棋佈,點綴在波瀾壯闊的黃山峰林中。它們形態別緻,或大或小,爭相競秀,意趣無窮。

黃山怪石,有的酷似珍禽異獸 , 如“猴子望太平”“松鼠跳天都”“鰲魚馱金龜”“孔雀戲蓮花”“天狗望月”;有的宛如各式人物,如“仙人下棋”“天女繡花”“夫妻談心”“童子拜觀音”;有的形同各種物品,如“夢筆生花”“筆架峰”“仙人曬靴”“飛來石”“仙人指路”;有的又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而命名,如“蘇武牧羊”“太白醉酒”“武松打虎”等,栩栩如生。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熊慧平 攝


黃山怪石,大的就是一座山峰 , 小的如同盆景。有的怪石因觀賞角度的改變,景緻隨之變化,有移步換景之趣。如石門溪旁的“喜鵲登梅”,若從皮蓬景區的入口處觀之,則變成了“仙人指路”;天都峰側的“金雞叫天門”,由天門坎再回首東望,又變成了“五老上天都”。

黃山有名稱可指的奇石多達 120 餘處。它們或形似,或神似,惟妙惟肖,妙趣橫生。它們多以酷似的形態與優美的神話傳說相結合,韻味天成,充滿詩情畫意。


觀黃山怪石,大都是三分形象、七分想象,在人們寄情於石、情景交融的情境裡,那一塊塊冥頑的石頭彷彿有了鮮活跳脫的生命。

石是山的骨骼。有了石,黃山才顯峻拔,而奇絕妙趣的怪石又使黃山多了一份俊朗的風骨。

雲海溫泉譽天下


黃山的仙風道骨之氣,自然離不開那雲蒸霞蔚的景象。

黃山有云海。雲以海名,自然稱奇。而奇妙之處,就是黃山之雲海似海又非海,峰壑間雲霧幻化,意象萬千。自古至今,人們皆推雲海為黃山第一奇觀。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黃山雲海


黃山每年平均有 250 多個霧日,尤其是雨雪天后,逢日出及日落之前,雲海蔚為壯觀。

黃山雲海出現時,若登臨山巔俯首雲層,可看到漫無邊際的雲霧翻騰,如臨大海之濱,有“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之勢。

雲海鋪展之時,漫天的雲霧隨風飄移,時而上升,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這時,奇峰異石在雲海中時隱時現,似真似幻,讓人如臨仙境。雲海中的景物往往模模糊糊,虛虛實實,令觀者捉摸不定,頓生幽邃、玄妙之感,給人一種朦朧、神秘之美。

雲霧的撲朔迷離,稍縱即逝,使景色千變萬化,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一樣,從而構成了千變萬化的雲海大觀。而云海漸逝之時,那一縷縷飄動的雲霧,如一條條面紗飄逸在山巒間, 妖嬈多姿。


黃山雲海按地理分為五個區域。蓮花峰、天都峰以南為南海,也稱前海;獅子峰、始信峰以北為北海,又稱後海;白鵝嶺東為東海;丹霞峰、飛來峰西邊為西海;光明頂前為天海,位於前、後、東、西四海中間,因海拔高,雲從足起,故而命名。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春夏秋冬、晨昏暮光,五海之間雲霧縹緲,卻又各不相同、各呈特色,美不勝言。正如古詩所云:“白雲倒海忽平鋪,三十六峰連吞屠。風帆煙艇雖不見,點點螺會時有無。”


黃山之氤氳裊繞,除了雲海,還有溫泉。

黃山有溫泉 15 處,其中被稱為黃山“四絕”之一的黃山溫泉,古稱湯泉,源出海拔 850 米的紫雲峰南麓、湯泉溪北岸。此泉有兩個出水口,主泉口的平均溫度為 42.5℃,副泉口水溫為 41.1℃,水溫、水量還隨氣溫、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其水質以含重碳酸為主,無硫,可飲可浴。此泉自唐代開發至今,已享譽千年。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據宋景佑年間無名氏著《黃山圖經》記載,民間傳說, 軒 轅 黃 帝 曾 在 此 沐 浴七七四十九日,皺褶消除,返老還童,羽化飛昇,溫泉因此名聲大振,故又被譽為“靈泉”。

黃山溫泉又名硃砂泉。溫泉 的 源 頭, 相 傳 來 自 朱 砂 峰。峰下有洞,洞中產硃砂。又傳說黃山溫泉每隔 300 年要流一次硃砂紅水,這在《黃山志》中有明確記載。1948 年,黃山溫泉又湧流過一次紅水,經化驗證實就是硃砂。

黃山溫泉,李白、賈島、徐霞客、石濤等眾多古今名士都曾沐浴其間,並留下讚美詩文。李白在《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中寫道:“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賈島在《紀溫泉》中有“一濯三沐發,六鑿還希夷。伐馬返骨髓,發白令人黟”的記述。明末文人吳士權描寫黃山溫泉雲:“清數毛髮,香染蘭芷,甘和沆瀣。”宋代詩人朱彥在《遊黃山》一詩中評價:“三十六峰高插天,瑤臺瓊宇貯神仙。嵩陽若與黃山並,猶欠靈砂一道泉。”郭沫若遊覽黃山後盛讚:“尚有溫泉足比華清池。”1979 年,鄧小平遊黃山時為溫泉親筆題寫“天下名泉”。

“黃山四季皆勝景,惟有冬季景更佳”。冬日的霧凇蔚為壯觀。在雲海中看霞光衝破霧鎖,在玉屏峰傾聽冰雪消融的聲音,都是冬遊黃山才能體驗到的樂趣……

冬季的黃山另有一番美麗。數以萬計的黃山松此時變成了“雪松”,當氣溫下降到零攝氏度以下,有霧或毛毛雨時,樹木、石塊等物體表面會形成一層冰晶式的覆蓋物,這就是有名的“霧凇”。而雪中的黃山,更是晶瑩剔透的世界。


飛瀑流泉醉詩文


黃山之水,除了溫泉之外,尚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二十潭、十七泉、三瀑、二湖、一池。其中的三瀑,即著名的“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龍瀑”,並稱黃山三大名瀑。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楊輝 攝


古人評價“黃山三瀑”,言其兼有匡廬三疊泉瀑布和嵩山九龍湫瀑布之美。清代著名學者施閏章有詩為證:“匡廬三疊天下溪,嵩嶽九龍稱神奇。何如此地獨兼併,咫尺眾壑蟠蛟螭。”

人字瀑,古名飛雨泉,在紫石、硃砂兩峰之間奔湧而出,清泉分左右兩股沿壁下瀉,在天地山野間“寫”成一個大大的“人”字,蔚為大觀。

九龍瀑,源於天都、玉屏、煉丹、仙掌諸峰,在羅漢峰與香爐峰之間分九疊傾瀉而下,每疊承接上面之水衝擊形成一潭,稱九龍潭。它是黃山山巒間最為雄奇壯麗的瀑布,古人贊其“飛泉不讓匡廬瀑,峭壁撐天掛九龍”。

百丈泉在黃山青潭、紫雲峰之間,順千尺懸崖垂落而下,宛若一匹白練懸掛,甚為壯觀。清代畫家查士標詩讚曰:“倒掛蒼崖百丈寒,界破青山一匹練。”

此外,黃山還有五龍潭瀑布和雲谷小瀑布等多處瀑布。正如明代詩人謝室《入黃山》所描繪的那樣:“入山千萬曲,曲曲皆清溪。絕溜掛青壁,晴光含翠微。”


黃山不僅是一座美麗的自然之山,還是一座豐富的藝術寶庫,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

黃山現有樓臺、亭閣、橋樑等古代建築 100 多處,多數呈徽派風格,翹角飛簷、古樸典雅。

黃山現存歷代摩崖石刻近 300 處,篆、隸、行、楷、草諸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盡有。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黃山摩崖石刻


美麗又神奇的黃山還孕育了“黃山畫派”,孕育了梅清等畫家,創立了以黃山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山水畫派,在中國畫壇獨樹一幟。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一生十上黃山,採用獨特的潑墨技法,創作了大量以黃山為題材的藝術佳作。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黃山山水畫


歷代文人雅士在觀賞美景的同時,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流傳至今的就有 2 萬多篇(首)。其中李白遊覽黃山時留下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詩句,傳誦至今。


黃山,一座風光之山,一座文化之山,一座自然之山,一座世界之山,一處天地留存在人間的寶貴遺產。徽文化簇擁著天下奇山,天下奇山又守望著徽文化的博大和深遠。以黃山為圓心,方圓百里,分佈著眾多秀美山巒,又有西遞、宏村等古村落,山水人文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黃山,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它的魅力,是大自然的造化,身臨其境,方知其絕。

長江(安徽段):八百里皖江薈錦繡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滔滔江水氣象萬千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長江,以雄偉的氣概,不遠萬里從青藏高原流向東海。流經安徽段的 400 餘千米長江,串連著眾多河流與城市。秋浦河、裕溪河、青弋江、皖河、水陽江、滁河分別從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流入滔滔長江;與長江相通的還有巢湖、升金湖、南漪湖等湖泊。其中蕪湖、安慶被列入長江十大港口。安慶石化、銅陵有色金屬公司、裕溪口現代化煤碼頭及馬鞍山鋼鐵公司等大中型工礦企業得益於長江水運的優勢,蜚聲遐邇。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安徽馬鞍山長江港口


長江流域安徽段沃野千里,雨水充沛,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沿岸風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乘坐遊輪,遊歷八百里皖江,感受自然與人文的魅力,會湧起浩蕩激情。


從九江順流而下進入宿松地段,江水便稍向東北方向流去。但見一座孤峰獨聳,屹立江心。山不算高,獨立江中,尤顯突兀,故名小孤山。山上古蹟處處,留有許多文人墨寶。


宿松縣為八百里皖江門戶,漢代為松滋縣。境內自然風光旖旎,其中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像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美女,靜靜地等在那裡。


過宿松乘船順江北去,望江、東至、大渡口、安慶、裕溪口、馬鞍山市這一段江水是偏向北流。


長江大堤未修築之前,望江境內一片水域,江湖相連,是為雷池。成語“不越雷池一步”來源於此。


當人們遠遠地看到一座塔尖時就知道快到安慶了。塔名振風塔,是安慶這座城市的標誌建築,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塔”。歷經 400 多年風雨,如今雄姿依舊。塔高 60 米,塔身是七層八角樓閣式的建築,登塔遠眺,長江帆影盡收眼底。月圓之夜,泛舟江上,波光粼粼,塔影倒映江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天上人間幾無分別。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望東長江大橋


華燈初上,安慶的江邊逐漸熱鬧起來。遊客前來觀賞江景,市民載歌載舞。江水路過池州在銅陵大通直接轉向北,這一段江面有點複雜,江西岸是三官山,東岸天門山,夾岸青山,江水流急。清朝文豪劉大櫆有詩句形容:“大江風急峭帆喧,帆影江聲萬馬奔。”兩山呈南北走向,江水也順著山勢向北再向南,拐了 180 度的大彎,又向北流,像一個放平了的“3”字。河道里的江心洲也隨河道在水流轉彎處出現。“3”字收筆處就是銅都——銅陵。


銅陵是長江安徽段南岸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銅陵以銅得名,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都出自銅陵。銅陵境內,湖泊河流密佈,天井湖、菜子湖、楓沙湖、白蕩湖,星羅棋佈,湖水清澈見底,湖面上漁帆點點。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銅陵 郜小兵 攝


如果有幸,可以在這一段江面上看到江豚。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在地球上生存超過 2500 萬年,主要分佈在長江干流及通江湖泊當中。因為樣子看起來像是始終在微笑,這長江孕育的小精靈便有“微笑天使”的美譽。


長江在蕪湖段繼續向北,經馬鞍山市,只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山勢陡峭,江面變窄,水流湍急。馬鞍山市因山似馬鞍而得名。山“瘦削”而“姿秀”,其間有“小洞曲通,連貫不一”。


馬鞍山市境內,沿江而望,山巒連綿。依次為望夫山、赤壁山、薛公山、寶積山、採石山。江邊有石突出於水稱為磯,長江邊的鬥米磯、連石磯、人頭磯、採石磯、望夫磯、慈老磯,大大小小數不清。山與磯形成了獨特的景觀,真所謂“岸壁峻絕,風濤洶湧”。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馬鞍山 圖源:馬鞍山文旅


望夫磯與許許多多的望夫石一樣,被賦予美好愛情傳說,江水至此依舊風高浪急,行船困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彷彿是永恆的。


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悽別虞姬後逃到和州(今和縣),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江水滔滔,往事悠悠。


千古風韻日夜流


長江中下游兩岸多為沖積平原,平原上河網湖泊密佈。部分河段流經山地和丘陵,給長江帶去了大量泥沙,在江中形成沙洲河灘。宿松縣與江西湖口、彭澤縣隔江相對。長江之水在這裡分成兩支,一支貼近北岸宿松縣,一支貼近南岸彭澤縣,中間包圍了一個 108 平方千米的江心洲。


這樣的江心洲在宿松縣復興鎮、安慶、池州、蕪湖、銅陵市、裕溪口、無為、和縣江面都有分佈。這是長江中下游水面獨特的地理景觀。江心洲的泥沙土質、充足的水源和充分的日照,特別適宜棉花生長。秋陽高照時,一望無際的棉田,雪白的棉花綻放,形成獨特而難得一見的景色。


肥沃的平原還適合油菜生長。僅望江縣境內,每年春天數十萬畝油菜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同馬大堤北岸,沿江堤觀光,一衣帶水,白的是浩浩長江水,黃的是渺渺油菜花,數十里花海,百里飄香,蜂鳴鳥語,一派世外桃源景象,置身花海,滿眼金黃,宛若黃金打造的畫廊。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望江縣油菜花 圖源:望江縣旅遊局


皖江流域水系可通航里程 2500 千米,流域內黃山、九華山、天柱山、小孤山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池州杏花村、涇縣桃花潭、烏江霸王祠、當塗李白墓、銅陵天井湖、合肥巢湖、蕪湖鏡湖、赭山、馬鞍山採石磯等優美的自然勝境星羅棋佈;懷寧小吏港、安慶振風塔、馬鞍山太白樓、佛教聖地九華山等,沿江美景處處,人文處處,裝點著八百里皖江。


1995 年銅陵公路大橋率先建成。隨後,蕪湖長江公路、鐵路大橋,馬鞍山公路大橋,銅陵公路、鐵路大橋,以及望東長江大橋等橋樑似彩虹橫落皖江,“天塹變通途”。


考古研究表明,幾萬年前,皖江流域就有人類生活,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安慶又稱宜城,清康熙六年(1667)建安徽省,乾隆二十五年(1760)以安慶為省會。時年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帶動了當地民間戲曲黃梅調、採茶戲的發展,戲班如雨後春筍,逐漸形成中國五大地方劇種之一的黃梅戲。同時,這裡也是徽戲的故鄉,四大徽班進京,促進了京劇的誕生與發展。與安慶隔江相望的池州,唐朝時設池州府,至當代,行政區劃與安慶、蕪湖、宣城、徽州分分合合,轄區內的九華山是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秋浦河流入長江,沿岸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像一幅幅水墨山水畫,古石城遺址、昭明釣臺、仰天堂等古蹟為秋浦仙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流經安慶的長江


古代蕪湖水澤間鳩鳥棲息繁衍,故有鳩茲港、鳩茲渡、鳩茲邑等古地名,蕪湖別名鳩茲,今蕪湖市內闢有鳩茲廣場,供市民休閒懷古。蕪湖境內溪流縱橫、水泊遍佈,盛產稻米魚蝦。長江和青弋江在這裡交匯,水陸交通十分便利,上游的木材、下游的百貨、鹽、本地的稻米都在這裡集散。


自商朝開始,銅陵就因銅礦豐富,採礦冶煉鑄銅器而享譽天下。銅陵港是對外籍輪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銅陵長江公路大橋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橋。銅文化也是八百里皖江的一個特質。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一)

銅陵長江公路大橋


許多人說,長江擁抱了浪漫的詩人李白,這當然是傳說。但站在採石山西望太白樓,雕樑畫棟、飛簷翹角,琉璃屋頂、金碧輝煌,登樓遠眺,大江浩渺,天門峭壁,雄偉壯觀。太白樓是長江沿岸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齊名的古蹟。


八百里皖江,有說不盡的風韻與神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