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上期介紹了中亞的文明之心烏茲別克斯坦的歷史

這期介紹中亞的文明之心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

【塔什干】

塔什干在突厥語中的意思是"石頭城",Tash是石頭,Kent是村莊、城市。這座城市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粟特城邦時代(大約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代同時),當時人們稱其為赭石(Shash)或石國,也是中國許多姓石的人的祖籍。

在歷史上,塔什干的存在感被撒馬爾罕、布哈拉的光芒掩蓋了,但在近代俄羅斯人統治之下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這裡一躍成為中亞第一大都。1865年,塔什干陷落,成為俄羅斯帝國征服中亞的大轉折點,此後這裡成突厥斯坦行省的首府,取代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地位成為中亞的行政中心。一個世紀的俄化影響,俄羅斯人不僅帶來的是這裡俄語的普及,更有現代化的生活品位。這裡的人大多長著類似蒙古人一樣的大盤臉,按中國人的審美說不上漂亮,但在穿著上卻引領烏茲別克斯坦的潮流,足以使人感到賞心悅目。

對於直接體會過突飛猛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當代中國人,塔什干所代表的中亞城市化標籤並不足以讓人印象深刻:這裡雖然人煙稠密,超過五層高的樓房卻寥寥無幾,街道寬敞,汽車卻破舊。不過位於帖木兒廣場附近的一些蘇式地鐵、劇院、博物館絕對值得細細品味。由於地處河中農耕地帶和欽察草原遊牧地帶的交匯區域,這座石頭城自古以來就飽受來自草原上入侵者的劫掠、屠戮,加上近代工業化的拓張,遺留至今的古蹟本已屈指可數;1966年的一場地震,更是讓這座城市毀於一旦。如今的塔什干市區基本上是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塔什干殘存的古蹟零散地分佈在以瓊蘇老城巴扎為核心的舊城區附近,穿行其中依然能發掘到一些伊斯蘭時代的生活痕跡。從帖木兒廣場到瓊蘇巴扎,宛如穿越了中亞的傳統和現代,見證了這座城市的兩面。

【塔什干景點】

帖木兒廣場

帖木兒廣場是塔什干的中心,整座城市從這裡輻射而出。廣場中央屹立著塔什干的城市標誌——帖木兒大帝雕像。烏茲別克斯坦國內一共有三座帖木爾大帝的雕像,除這一座之外,另外兩座分別在帖木爾大帝昔日的首都撒馬爾罕和帝鄉沙赫裡薩布茲,三座雕像形態不一,出自同一藝術家之手。塔什干這座雕像大帝身著戎裝,縱馬奔馳,右臂前指,一副不可一世的征服者姿態。如果仔細觀察這個雕像,你會發現大帝胯下的駿馬缺少生殖器,原先是有的,不知是哪個好事者把它偷走了。

在帖木爾廣場周邊可以看到高大的烏茲別克斯坦酒店(Uzbekistan Hotel)和Dom Forum,前者是最豪華的國際酒店,後者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接待外賓會場,平時都是關閉狀態,頂上有象徵和平的白鷺,簷兩側繪製有取材自撒馬爾罕謝爾·多經學院(Sher·Dor Medressa)上的人臉太陽。廣場對面還有兩座歐式鐘樓,每過一刻鐘就會報時。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帖木兒博物館

這是關於帖木兒王朝的專題博物館,裡面有很多關於帖木兒家族、帖木兒王朝時代文化、軍事相關的介紹,但文物質量不高,大多數都是複製品,作為一個學習瞭解歷史的博物館還是勉強及格的。比較有意思的文物是裡面一些異域風格的青花瓷和帶有中國白描畫手法的畫作,這是察合臺汗國到帖木兒王朝中亞和中國文化交流的見證。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塔什干電視塔

這座高達375米的三角底座建築是蘇聯時代的出品,也是塔什干的著名地標性建築,購買門票可以上到約100米高的觀景臺,足以俯瞰塔什干全景。再往上就需要給保安一些小費,大約10000索姆左右, 就可以繼續上到約220米高的地方。在110米左右的高度有一個旋轉餐廳,可以吃一些俄羅斯套餐,味道一般。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塔什干工藝博物館

這一個關於烏茲別克斯坦手工藝品的大型博物館,裡面展示了許多烏茲別克斯坦的傳統手工藝品,分為一樓的展覽廳(Exhibition Hall)和二樓的互動廳(Interactive Hall),參觀後者還要單獨付費。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烏茲別克斯坦國立藝術博物館

這個四層的蘇式博物館也是塔什干值得一去的博物館之一,展品包括烏茲別克斯坦2000年來的建築裝飾、傢俱、雕塑和美術,其中美術作品最多。裡面既有來自鐵爾梅茲附近貴霜時代的佛教造像殘建,又有上個世紀的中亞手工木器、地毯、瓷器,還有很多俄羅斯帝國時期的著名畫作以及蘇聯時代的現代主義藝術作品。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獨立廣場

為紀念烏茲別克斯坦獨立而建的廣場,廣場遊廊頂上有代表和平的白鷺,該標誌被印在50000索姆的紙幣上。每到9月1日獨立日就會有總統在廣場中央進行演講,附近還會舉行遊行。廣場旁邊是烏茲別克斯坦參議院。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

如果要了解烏茲別克斯坦的歷史,那麼這個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這是烏茲別克斯坦國內最有價值的博物館,裡面有最多珍貴的文物,囊括了從遊牧塞種人到烏茲別克汗國的歷史,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有來自鐵爾梅茲法亞茲·泰帕遺址(Fayaz Tepe)的佛像,這些佛像很有可能玄奘當年就朝拜過。另外,還有來自布哈拉瓦拉赫沙(Varakhsha)遺址的安國宮殿壁畫,見證了粟特文明的繁榮。三樓還有關於俄羅斯征服烏茲別克諸汗國的圖文介紹,尤其是對浩罕汗國大起義的鎮壓最為陰鬱,而這段歷史又恰好連接著阿古柏對新疆侵略的歷史,可以作為對近代中國邊境歷史的一項補充。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艾力西爾·納沃依劇院

這個以突厥文學之父納沃依命名的劇院無疑是烏茲別克斯坦最大最豪華的劇院,每個月都有許多歌劇和芭蕾舞劇目在這裡上演。無論如何評價蘇聯的政治體制,蘇聯時代藝術的普及毋庸置疑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豐碑,即使是物資最匱乏的年代,到劇院聽歌劇、到博物館欣賞油畫、到電影院看電影也是一般人極為普遍的生活情趣。蘇聯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但那個時期造就的審美依然在如今的烏茲別克人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要了解現代中亞藝術,這裡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鐵路博物館

這是一個很有情懷和文藝範兒的地方,展出了上個世紀30年代到50 年代蘇聯的各種機車,火車迷一定得去懷箇舊;如果想要拍文藝範的鐵路照片,這裡也是不錯的取景地。裡面還可以乘坐迷你機車。可惜沒有英語講解,只能提供俄語講解。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聖母昇天教堂

這座東正教堂修建於1958年,並在上個世紀90年代重新裝修了一遍,金色的穹頂非常耀眼美麗,是塔什干最大的東正教堂。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賽汗套爾陵墓群

塔什干伊斯蘭大學(Tashkent Islamic University)裡有三個古代著名人物的陵墓,這是一個極易被大多數遊客所忽略的歷史古蹟。

首先是15世紀東察合臺汗國的汗王羽奴思汗陵(Yunus Khan Mausoleum),該陵墓位於大學內部,通常校區是不對外開放的。陵墓規模宏大,不負羽奴思汗最後一個名義上統一察合臺汗國汗王的地位。可惜大門常年封鎖,據說裡面空空如也,沒有鎮墓石保留下來。

另外兩座陵墓在大學校門之外緊鄰而依,沒有門衛阻擋。圓頂的一座是16世紀的一位著名蘇菲沙伊赫·霍凡德·塔忽爾陵(Shayh Khovand Tahur Mausoleum),陵墓內有為他新修的漢白玉棺床上面精雕阿拉伯語真言。有意思的是旁邊還有一顆鋸斷的樹幹立在室內,據說這棵樹是他生前所愛之物,故而死後後人將其常伴在側。

旁邊尖頂的一座陵墓是18世紀的哈薩克汗國時期塔什干總督、大法官,同時也是一位著名蘇菲卡爾迪格拜爾的陵墓(Kaldirgachbiy Mausoleum),相傳這位哈薩克蘇菲在一天夜裡夢見沙伊赫·霍凡德

·塔忽爾在夢中給予其啟示,於是便拜這位兩百年前的智者為導師

(在蘇菲主義信仰中,蘇菲大師並不會真正死去,肉身死後他的靈魂依然會指引一些和他有緣的人繼續走上正途,故而歷史上許多蘇菲修行者都會認一個和自己相隔很長時間的蘇菲為導師),死後也將自己安葬在恩師的陵墓附近。偶爾,這座寂靜的陵墓裡甚至會有哈薩克斯坦的穆斯林遠來朝拜。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庫卡達希經學院

這是塔什干最宏偉的古建築,修建於公元1551-1575昔班尼王朝晚 期,起初被稱為達爾瓦希汗經學院(Darvesh Khan Medressa),以紀念修建這座經學院的統治者。這座經學院在18世紀文明走向低谷後慢慢淪為集市附近的商隊旅店,現在在政府的保護下又恢復了經學院的職能。內部安靜祥和,與外面的瓊蘇集市的玄囂宛如被歷史隔斷的兩個世界,裡面有學習的神職人員,還有一位練書法的老人可以免費給你用竹筆寫一張阿拉伯書法的名字。

原來在這座經學院的後面的小山上還有一座同樣建於16世紀的霍賈· 阿合拉爾·瓦利主麻清真寺(Khodja Ahrar Valiy Jume Mosque),可惜在蘇聯時代被炸燬,現在在遺址上修建了新的清真寺。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拉伊拉卡利清真寺

這座建於公元1775-1780年的清真寺是塔什干少數留存下來的古建 築之一,雖然規模不大,但藍色的圓頂還是能夠反映那個時代的伊斯蘭建築的特點。這座清真寺以前被用來作為旅行者休息的場所,蘇聯時代因為前面開了一家日用品便利店被擋住而荒廢,在卡里莫夫總統號召重建古建築後才被恢復原貌。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哈茲拉提·伊瑪目廣場

這是除帖木兒廣場、瓊蘇巴扎之外第三個必去打卡的塔什干景點, 這是也是官方認定的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宗教中心,在這片廣場上矗立著許多精緻的伊斯蘭宗教建築。

最引人注目的是廣場得名的哈茲拉提·阿提·伊瑪目·主麻清真寺

(Hazrati Ati Imom Jume Mosque)。這座2007年由卡里莫夫總統下令修建的大清真寺是烏茲別克斯坦最大最豪華的清真寺,大殿之外兩側屹立著高達54米的宣禮塔,塔身的造型明顯取材自布哈拉著名的卡蘭宣禮塔(Kalan Tower),內部巨型穹頂藍底描金,又分明借鑑了撒馬爾罕蒂拉·卡利經學院(Tilla Kari Medrsssa)的黃金穹頂。

在主麻清真寺背後分佈著兩座古建築,小而精緻的那一座是瑪依·穆 巴拉克經學院(Mayi Mubarak Medressa),這座小巧的經學院圓頂是和撒馬爾罕古爾·埃米爾陵(The Mausoleum of Gur-Emir)、比比哈尼姆清真寺(Bibi Khanym Mosque)一樣的肋狀圓頂。這座16世紀的建築現在成了《古蘭經》圖書博物館,裡面存放著各個時代手抄或印刷的《古蘭經》版本。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一本相傳來自7 世紀奧斯曼哈里發時代的奧斯曼標準本《古蘭經》,這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古蘭經之一。不過經過科學的鑑定,歷史學家認為該書的年代並非傳說中的那麼古老,但依然彌足珍貴。該書用遒勁的庫法體書寫在厚重的羊皮紙上,據說一位伊瑪目在翻開該書時被刺殺,血濺到了書上,所以有一頁上面沾有血跡。這本書由帖木兒大帝當年在掠奪中所獲,跟隨帖木兒大帝掠奪的其他戰利品一起長期存放於撒馬爾罕,1868年俄羅斯人征服佔領撒馬爾罕後被送往莫斯科,蘇聯建立以後又被列寧歸還突厥斯坦蘇維埃共和國,至今存放於此,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寶神器。可惜該博物館禁止拍照。

和瑪依·穆巴拉克經學院相對而立的一座大型建築是巴拉克汗經學院

(Barak Khan Medressa),這座16世紀的經學院和大多數烏茲別克斯坦大多數的經學院一樣已被工藝品商販所佔據,裡面曾經的學生宿舍都成為了一個個工藝品作坊和商鋪。大概是近年來去這裡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有的店鋪老闆已經會指著自己手工製作的木器對你說:"核桃木!"在廣場西北角上,還有一座容易被忽略的古建築——阿布·巴克爾· 卡法爾·沙什陵墓(Mausoleum of Abu Bakr Kafal Shashi)。這座小巧的陵墓建於16世紀,墓主是一位昔班尼王朝時代的伊斯蘭詩人。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納沃依公園

這是塔什干市內最大的公園,具有典型的蘇式風格。公園內有一個很大的人工湖,夏天會有噴泉,草坪中隨處可見蘇聯時代的人物雕像。人工湖邊有一座莊嚴的政府建築,是烏茲別克斯坦議會下院辦公地(Oliy Majlis),在公園的北側還有一個叫做伊斯提科拉爾宮

(Istiklol Palace Concert Hall)的劇院,其前身是蘇聯時代的人民友誼宮。伊斯提科拉爾宮和議會下院之間有一棟19世紀的古代經學院——阿布爾·卡西姆經學院(Abul Kasim Medressa),這個經學院也是一個工藝品商店。這座公園現在被用來紀念烏茲別克斯坦的人文之父——艾力西爾·納沃依。烏茲別克斯坦國內有很多以納沃依命名的公園、街道,這一座是最大的納沃依公園。公園裡有一個亭子,亭內樹有納沃依雕像,頂上寫有納沃依的名言:"請記住,所有人類的國王:最大的詛咒是為敵,最大的祝福是和睦。"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赭時遺址

赭時國周千餘里,西臨葉河,東西狹,南北長。土宜氣序,同笯赤建國。城邑數十,各別君長,既無總主,役屬突厥。——玄奘《大唐西域記》

在典籍中,塔什干寫作赭時(Shash),有時寫作者舌(Chach), 所謂"者舌弓",即由此得名。——巴布爾《巴布爾回憶錄》

這是中國玄奘法師和巴布爾大帝關於這座城市的記載,他們所描述的就是位於塔什干市區西南十多公里的赭時遺址,這是塔什干最早建城的地方。玄奘昔日遊歷經過的塔什干(當時叫赭時,也稱大石或石國)都城就在這裡,也是被高仙芝洗劫進而引發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怛邏斯之戰的導火索所在地。如今只是隱藏於一片破舊民居之中的土堆,上面依稀可辨一些以前房屋建築和城堡的痕跡。作為一個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絲路名城,還是一個很值得去懷古的地方。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贊吉阿塔陵

贊吉是古代生活在塔什干周邊的一個牧羊人,傳說他也是個具有神秘力量的蘇菲,能夠通過神蹟救助受難的人,因此飽受塔什干附近的人崇拜,充當此地很多人的精神導師,被人們稱為贊吉阿塔(Ota 的意思是爸爸,可以用於一些很受人尊敬的人)。

原來帖木兒大帝時代修建的陵墓已經被毀,現在的陵墓是重建的, 僅管遠離都市,朝拜的人卻摩肩接踵,雖然經歷近百年蘇聯無神論的統治,蘇菲神秘主義還能在中亞如此深入人心,實在令人感慨。陵墓內除了贊吉阿塔的墓還有他妻子安巴爾·比比(Anbar Bibi)的陵墓。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奇姆幹鎮

烏茲別克斯坦以人文景點居多,自然景點開發很少,奇姆幹算是最成熟的一個。奇姆幹是塔什干東北90公里遠的一個小鎮,藏於群山之中,是蘇聯時代的一個療養院所在地,老式的蘇聯時代建築依然在使用。

奇姆幹所在的山區屬於外天山山脈的最西端,中央最高的奇姆幹峰

(Bolshoy Chimgan)海拔3309米,這片山區中還有一個國家公園

——烏甘-查特卡爾國家公園(Ugam-Chatkal National Park),是徒步、露營和滑雪運動的聖地。該國家公園的範圍一直延伸到吉爾吉斯斯坦,徒步最好找一個嚮導(Tashkent Hiking Club或Asian Special Tourism都提供徒步向導服務),以免誤穿國境。冬季可以在貝爾德薩伊(Beldersoy)和奇姆乾的滑雪場滑雪,冬季以後可以沿著查特卡爾河(Chatkal Rriver)進行激流漂流。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中亞抓飯中心

這是塔什干最負盛名的吃抓飯的地方,在這裡吃抓飯既是一種味覺的饕餮之宴,更是一種視覺的衝擊,門口巨大的手抓飯大鍋就已經讓人食指大動了。要吃抓飯最好上午來,每個週四是這裡人最多的時候,因為烏茲別克人認為週四是最佳的受孕時間,而手抓飯鍋底的油湯有壯陽的功效。週四也會用最好的羊肉下鍋做成抓飯。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關於帖木兒大帝

帖木兒出生於撒馬爾罕南部的沙赫裡薩布茲一個蒙古八魯剌思氏部落貴族家庭,年齡比中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僅僅小8歲,而且和朱元璋一樣顛覆了蒙古人的統治。據說帖木兒天生腿部有殘跡,因此也被稱為"跛子帖木兒",蘇聯時代挖開帖木兒的陵墓,根據他的屍體證實了這個說法。雖說是蒙古後裔, 但帖木兒本人已經完全突厥化,皈依伊斯蘭教,從不以蒙古人自居。彼時察合臺汗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支,西察合臺汗國也開始分崩離析,身為貴族伯克(Bek,突厥人的一種貴族稱號,類似中國的伯爵)的他也要從事打家劫舍的活計。

公元1361年,東察合臺汗國的統治者禿黑魯·帖木兒汗率軍遠征西察合臺汗國,試圖統一整個察合臺汗國。當時沙赫裡薩布茲八魯剌思部落領袖是帖木兒的叔叔哈吉,25歲的帖木兒主動請纓要去抗擊蒙兀兒人(當時東察合臺汗國的蒙古後裔突厥化程度不如西察合臺汗國,所以東察合臺人多是蒙兀兒人,西察合臺人多是察合臺人)的入侵。結果一到禿黑魯·帖木兒汗那裡帖木兒馬上表示歸順,於是東察合臺大軍不費吹灰之力征服河中地區,哈吉在逃亡中被暗殺,帖木兒以極不體面的方式成為八魯剌思氏的領袖。

公元1362年,也就是禿黑魯·帖木兒汗剛剛統一察合臺汗國的第二年,這位雄心勃勃的可汗就去世了,他分封在河中地區的兒子因為強搶民女引起公憤,年輕氣盛又胸懷大志的帖木兒立馬舉起反旗起義。

公元1363年,27歲的帖木兒和河中的另一位領主忽辛趕走了 東察合臺汗國的軍隊,不久消滅忽辛和合不勒沙汗,自稱埃米爾和蘇丹,又迎娶了察合臺汗國宗室女為妻,因此又被稱為埃米爾·帖木兒或古列幹·帖木兒(意思是駙馬帖木兒)。雖然帖木兒依然扶持了另外一個察合臺後裔繼續當可汗,但他成了河中地區的實際統治者。

此後四十年的時間裡,帖木兒從中亞一路向西征服了伊朗伊爾汗國分裂出來的諸王國,又向北遠征金帳汗國,幾乎摧毀了金帳汗國。公元1398年遠征北印度,蹂躪了德里蘇丹國以後返 回,公元1401年,徹底征服伊拉克,第二年遠征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安卡拉一戰俘虜名震歐洲的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將奧斯曼帝國分成數塊交給奧斯曼的幾個王室而後返回,讓新興的奧斯曼帝國險些瓦解,也讓危在旦夕的拜占庭帝國再苟延殘喘了半個世紀。

因為受到朱元璋發往西域各國的"勒索詔書",自1388年開始,帖木兒頻繁嚮明朝派出外交使節,但從1395年開始,帖木兒最大的敵人金帳汗國統治者脫脫迷失徹底被擊潰,帖木兒立馬對明朝斷絕外交關係並扣押使臣。公元1404年,在完成對西方所有大國的征服之後,帖木兒力排眾議要遠征當世最後一個大國—明朝,並實現對東察合臺汗國的征服,整合分裂的蒙古諸部,以實現成吉思汗昔日的偉業。但他未能得償所願——第二年夏天前鋒部隊剛剛進入喀什,帖木兒就在錫爾河附近的訛答剌城病逝了。

帖木兒在歷史上被公認為是僅次於成吉思汗的偉大征服者,他對世界文明的破壞亦不遜於前者。但帖木兒絕非成吉思汗一樣不通文墨的統治者,他從小深受伊斯蘭學者的教誨,能夠熟練使用波斯語、突厥語,他在征服掠奪過程中也把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匯聚他的國都撒馬爾罕,把撒馬爾罕建造成當時的一個奇蹟。同時,帖木兒開創的王朝也是中亞最後一個文明的高峰,在他的六世孫巴布爾大帝遠走印度之後,中亞文明開始走向低谷。因此,雖然在蘇聯統治時期,帖木兒被官方定性為一個殘酷的暴君,但在烏茲別克斯坦獨立以後政府需要樹立一個代表民族輝煌歷史的英雄,帖木兒大帝就被請上了神壇成為烏茲別克斯坦的民族英雄。幽默的是,今天烏茲別克族這個民族的名稱正是來自後來滅亡帖木兒王朝的烏茲別克人。

塔什干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

羽奴思汗

羽奴思汗是在察合臺汗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位統治者,他因為和帖木兒家族進行聯姻,對後面幾百年中亞的歷史有深遠影響。他的子女分別與帖木兒的重孫蘇丹·阿布·賽義德(Sulton Abu Sayyid)的子女通婚,他的孫子就是葉爾羌汗國的開國君主賽德汗(Sulton Said Khan),他的外孫就是莫臥兒王朝的開國君主巴布爾大帝,他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杜格拉特部的領主生下另一個外孫海達爾,也就是《拉失德史》的作者。因為羽奴思汗的原因,中國新疆、中亞和印度的歷史在某一瞬間被串聯在了一起。關於他的故事,在《拉失德史》和

《巴布爾回憶錄》中有詳細記載。


艾力西爾·納沃依

艾力西爾·納沃依(Alisher Navoiy)是帖木兒王朝時代突厥文學的豐碑式人物,他是第一個用突厥語寫作的詩人、作家。在他之前,雖然中亞民族已經基本從語言上突厥化,12世紀就有馬哈茂德·喀什噶裡寫的《突厥語大辭典》讓伊斯蘭世界正視 突厥語這門新興語言,但突厥語依然被視為不入流的蠻族語言,整個中亞上層知識分子還是向伊斯蘭文明的中心看齊,以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為榮。

在帖木兒王朝時代,從納沃依開始這種情況發生了逆轉。納瓦依出生於中亞名城赫拉特(在今天阿富汗境內),和當時帖木兒家族赫拉特地區的統治者侯賽因·拜卡拉(Hussain Baikara)是同窗,成年後成為其左膀右臂治理赫拉特,後來失寵便退居寫作不再參與政事。他的突厥語詩歌打動了整個突厥-伊斯蘭世界,其影響範圍東至中國新疆,西到高加索的阿塞拜疆,堪稱突厥文學的奠基人。在他之後,一種混雜了很多波斯語語法、詞彙的突厥上層語言——察合臺語(Chaghatai)成為了之後幾百年的突厥精英階層書面語言。


下期為大家帶來更多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