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從生活與工作出發,淺析人們的“路徑依賴”心理及解決辦法

01 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否受過“路徑依賴”的影響?

今天我們說一個很多人都經歷過、但很少人意識到其本質的事兒——路徑依賴。


你身邊是否有過這樣的例子?

一旦選擇了畢業後的第一份職業,即使覺得不太喜歡、前景一般,也很難在後面做出轉行的決定,每次跳槽都是在同一個行業裡跳來跳去;


因不合適與男(女)朋友分手,卻總是因為對方的一點點挽回,就動搖想和好,哪怕理性告訴自己這不是最佳選擇;


一旦習慣了某個領域的app工具,就很難再想到去嘗試其他的app,因為對現在的app已經非常習慣,即使再有更多不錯的,也不想重新去嘗試和習慣;


上面的這幾種情況裡,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一旦開始用某種路徑去達成一個目的,後期就很難跳出這條路徑,即使旁邊有更好的選擇,也很難割捨當下的習慣。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路徑依賴”。


從生活與工作出發,淺析人們的“路徑依賴”心理及解決辦法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著名的實驗。


有人將5只猴子放在一隻籠子裡,並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教訓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動手。


然後,實驗者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裡的一隻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這裡的“規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結果觸怒了原來籠子裡的4只猴子,於是它們代替人類執行懲罰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裡的“規矩”為止。


實驗人員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歷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裡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去碰香蕉。


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


但後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制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在生活或職場中,我們也經常像上述實驗裡的猴子一樣,不斷地陷入到“路徑依賴”的怪圈中。


我們總是不知不覺地在重複著一些已有的規則和制度,這看起來是最合理且最低成本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驗證過其他規則和制度是否就真的不好,也全然沒有思考過自己為何會這樣習慣性重複。


“路徑依賴”的存在,讓我們缺失了可以看到全局的視角,錯失了很多可能更有利的機會。


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去主動察覺“路徑依賴”的存在,去知曉它影響我們的原因,以及學會如何去避免它對我們產生更多的影響。


02 路徑依賴的2種展現方式及形成原因


我們之所以會一直沿用之前的路徑,一般來說會有兩種情況:

1、主動依賴

2、被動依賴

依次來解釋下。


1、主動依賴

當我們明知道有其他更好的路徑,卻依然沿用之前的路徑時,我們就是“主動依賴”的情況。產生這種情況,本質是因為我們對新的路徑存在抗拒的心理。


要說到我們會產生主動依賴的原因,這裡便不得不提到兩個概念:“沉沒成本”和“試錯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成本。

“試錯成本”是指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產生的成本。


從生活與工作出發,淺析人們的“路徑依賴”心理及解決辦法


當人們需要面對新的成本的時候,潛意識都會選擇逃避,用來抵抗未知的付出。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身邊常見例子:

轉行要捨棄之前的專業和經驗(沉沒成本),去嘗試一個不確定是否能夠勝任的新行業(試錯成本);


分手要捨棄已經投入很多感情的男、女朋友(沉沒成本),去尋找一位不確定是否適合自己的新伴侶(試錯成本);


換一款app要捨棄已經產生的習慣(沉沒成本),去重新適應一些全新的功能(試錯成本);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梅爾澤曾說:“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


當我們遇到各種捨棄舊成本、付出不確定結果的新成本時,我們會因為未知的痛苦而逃避,於是我們出現了“主動依賴”的結果,儘管我們明知可以有更好的路徑。


2、被動依賴

很多時候,我們侷限於當下的視野內,不知道、也不相信還有更好的路徑可以選擇,於是一直沿用舊的路徑,這種情況下,我們屬於是“被動依賴”。


尤瓦爾.赫拉利曾在《未來簡史》中寫到:那些希望改變世界的舉動,常常發端於改寫歷史,從而使得人們能夠重新想象未來。


人們陷入“被動依賴”,多是由於被歷史的路徑“馴服”了,歷史的路徑或成功、或舒適,讓人想不到還可以去顛覆它,更想不到還有其他更好的路徑。


說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在4年前開始練習寫長文的時候,通過自己的探索找到了一個很有效的寫作方式,無論是讀者的反饋還是數據的反饋,都讓我非常自豪於自己研究出來的寫作方法。

於是,我一直沿用著這個方法,從未想過去探索其他的方式、也不相信其他方式還能更好,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的寫作水平其實是止步不前的。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另一位朋友分享寫作知識,才發現其實還有其它完全不同的寫作方式可以嘗試,效果也會更好。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是被之前的“成功”或者“舒適”所牽絆,才導致我們停下了去發現更好路徑的腳步,於是被動地陷入“路徑依賴”,止步不前,實在是可惜。


不管是“主動依賴”還是“被動依賴”,都是阻礙我們追求更好路徑、壓低我們的“天花板”的元兇,我們到底該如何避免“路徑依賴”的發生呢?


03 如何避免“路徑依賴”對我們的消極影響?


要想避免“路徑依賴”的發生,我們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覆盤-驗證法”。

“覆盤-驗證法”,顧名思義,就是結合“覆盤”和“驗證”兩個主要步驟來避免當下路徑的牽絆,並突破性地尋找新的路徑。


覆盤驗證法,主要可以分為3個步驟:

1、客觀覆盤歷史情況

2、N個為什麼,找到產生問題本質

3、解決問題:逆向推理+正向驗證

接下來,我們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去說。


1、客觀覆盤歷史情況


陶行知先生曾說:創造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

這個步驟裡,就是要我們先去找到“問題”。


從生活與工作出發,淺析人們的“路徑依賴”心理及解決辦法

每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某件事上止步不前或猶豫不決的時候,就要開始謹慎了,自己很可能正處於“路徑依賴”中。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對這件事進行客觀的覆盤,去思考這件事的起因,這件事的發展過程,以及這件事當下的結果,將這其中看到的問題全部都列出來。


用上面提到的寫作方法舉例子:

覆盤事件:寫作止步不前了。

事件起因:讀者量和閱讀數據長期穩定,但無增長

發展過程:由於愛好自學寫作,研究出了一套方法論,沿用至今

當下結果:無法再擊起更多讀者的人情和閱讀數

問題:方法論單一

這就是根據寫作止步不前這件事的簡易覆盤過程了。

大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每一個步驟可以儘可能詳細地去寫,“起因”和“問題”未必都只有一個,沒關係,發現幾個就列出幾個,後面再依次解決。


在這個步驟裡,大家會對所覆盤的事件重新有一個全局的認識,發現自己當下應該核心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去找到產生這些問題的“本質”是什麼了。


2、N個為什麼,找到產生問題本質

在第一步裡,我們已經列出了影響這件事的所有問題,接下來我們需要針對這些問題去問N個為什麼,直到找到影響它們的本質原因。


繼續上面寫作的例子:

覆盤問題:寫作方法論單一


為什麼:為什麼寫作方法論會單一?

回答:因為沒思考過會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論。

為什麼:為什麼沒思考過其他方法論?

回答:因為之前的方法成功過驗證了。


為什麼:為什麼驗證過成功的方法論現在又覺得不夠不好了?

回答:因為想達成更高的目標了。


為什麼:為什麼之前沒有想達成更高的目標?

回答:因為我在寫作這件事正式開始前,壓根沒有制定過目標。


問題本質:由於一開始沒想清楚寫作這件事兒的最終目標,在沒有目標驅動的情況下,沒有想過去不斷挖掘新的寫作方法論,導致當下方法論單一。


在不斷“為什麼”之後,我們可以找到現象背後的問題,利於我們看清事情本質,從根源突破。


3、解決問題:逆向推理+正向驗證

在上一步裡,我們已經找到了讓我們產生路徑依賴現象的問題本質,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開始動手去解決問題並驗證效果了。

在解決問題這一步裡,我們可以分別從2個角度切入來做,即逆向推理+正向驗證。


從生活與工作出發,淺析人們的“路徑依賴”心理及解決辦法

① 逆向推理:先假設問題本質原因已解決,來去推理問題的改善情況,以及路徑依賴的現象是否消失。

比如:

我假設自己有了寫作的目標,根據目標發現,我需要更多數量和身份的用戶。

通過調研,我發現這些用戶對文章的閱讀需求不同,為了能持續打動這些用戶,我就不能侷限於自己的寫作方法,必須嘗試學習更多寫作方法。


至此,路徑依賴被解決,我的問題也被解決


如若推理合理,邏輯無誤,那就可以去進行正向驗證了。


② 正向驗證:小快靈地去執行落地,邊執行邊測試,去驗證實際效果,看自己是否能夠跳出”路徑依賴“,找到其他更佳路徑解決問題。


這一步其實就是將上面的【逆向推理】環節進行落地執行,如若驗證成功,持續下去即可;但如若驗證失敗、還是不能跳出“路徑依賴”解決問題,那就回到第一步,重新覆盤問題所在,繼續攻克,直到自己可以戰勝它為止。


04 結語

《孫子兵法》裡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於我們來說,“路徑依賴”就像是一個好壞未知的“敵人”,它經常會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們能開始學會正面自己的問題、正面“路徑依賴”的產生原因,則可以幫助我們不斷覆盤問題並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若我們始終不能意識到它的存在,不去嘗試解決和對抗,我們就始終都在被其支配,無法找到生活的最優解。

從生活與工作出發,淺析人們的“路徑依賴”心理及解決辦法

相信從今天起,你也可以發現並對抗“路徑依賴”。


關注 ,職場5年,管理3年,分享與職場人成長有關的乾貨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