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張影:後疫情時代,數字化能拯救企業嗎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疫情之後全面數字化可以保證讓你變得更強大”,建議你先拉黑他

疫情來襲,從2月初開始,一場大型數字化辦公試驗在中國上演。它帶來了商業企業對數字化態度的轉變:從“附加值邏輯”到“必選項邏輯”。疫情使各行各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而那些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展現了更靈活的應對能力、更堅實的抵禦實力,以及更強勁的生存韌性。

張影:後疫情時代,數字化能拯救企業嗎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企業員工在樓下使用筆記本電腦連接公司內網下載安裝遠程辦公軟件,以便實現居家雲辦公

但在後疫情時代,數字化能拯救企業嗎?如果有人告訴你“在疫情之後全面數字化可以保證讓你變得更強大”,建議你先拉黑他。這句話的謬誤之處在於,它將數字化盲目化、萬能化了。對於企業而言,先要找到正確的路徑,才能真正地、全面地從數字化中受益。究竟選擇由需求驅動的“從外到內”的數字化,還是由流程驅動的“從內到外”的數字化,不同企業有不同的答案。

找到“痛點”再著手推動

從網紅帶貨到數字貨幣,再到如今的大規模在線協同辦公,很多人以為數字化大戲已經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其實,這些只不過是序曲,數字化的正劇才剛要開幕。

數字化如同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就有一千種理解。但數字化的核心邏輯是一致的,即通過觸點數字化、業務在線化的方式,將外部需求和企業內部行為轉化為可運算的數字,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算法提升供需的匹配效率和質量,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一個數字化的企業,應該是以數據為決策核心,以算法和智能化為重要決策工具的新型組織。當數以億計的企業都實現了這一“存在方式”的質的改變,數字化便徹底改寫了商業世界競爭的基礎邏輯,也改變了科技社會的生產關係。這或許才是數字化的“正劇”。

無論是當下,還是在疫情結束後,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要不要數字化,在什麼時間點以什麼樣的方式完成數字化,其實都取決於對一個核心問題的回答:目前的企業局面和業務階段,有哪些決策可以通過運算來幫助優化?

不積跬步,何談千里?對任何一個傳統企業來說,都需要邁出數字化的第一步,才能逐步實現整個企業的數字化。我們看到,從電子會員、電商運營、自動化渠道管理,到數字金融、在線協同辦公,這些單個層面對數字工具的運用,都是企業真正數字化的前期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探索與實踐。

與此同時,企業的數字化也並非一時一事。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牽涉到從經營理念到組織結構的變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企業,在每一個發展階段,在各個業務環節、方向上都需要數字化。企業自身發展階段不同,演進歷史不同,決定了它們當下的需求不同,所以並不存在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數字化路徑。每個企業需要做的,是尋找投入產出比最高的環節作為切入點,去推動企業的數字化進程。

更進一步地說,儘管數字化最終將改造企業的方方面面,但真正從數字化中獲取收益需要整個系統的配合,正面的效果大多會在相對較長的週期內顯現。

事實上,對於很多組織來說,數字化從短期來看收效甚微,甚至因為流程和組織的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大於收益的。然而,全社會數字化的未來不可避免,在疫情之後恢復的過程中,企業應該有針對性地著手推動數字化進程,才能讓企業在數字化的社會中更具競爭力。

兩個抓手、兩種路徑

疫情給企業帶來了巨大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加堅定的數字化信念,帶來了變革的機會。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如何真正利用數字化渡過疫情之後的難關,通常從兩個方面出發效果最為顯著:一是利用數字化手段提升內部響應效率;二是利用數字化手段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並與他們產生更多互動。

企業內部效率的損失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信息不同步。而數字化最大的特徵,就在於信息的可複製性、可運算性和無可比擬的傳播速度。對響應速度有高要求的企業,無論是銷售響應市場要求快速調整,還是生產決策要求與銷售極速匹配,從內部信息同步的數字化上入手,通常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以數字辦公平臺為例:雖然人們通常熟悉的場景是即時通訊、文檔協作和遠程會議等,但從核心邏輯上理解,這些其實都是通過行為的在線化,提高信息同步和傳播效率的手段。當企業內部的行為全部在線化之後,數據便可以在多人員、多部門、多流程間達到同步和共享,整個公司對內和對外的反應速度就大大加快了。不管是從經銷商到倉庫,甚至到生產決策者,當信息同步可以實時完成,決策的效率就有可能明顯提高。對於以週轉和效率為先,以及需要對市場作出快速反應的企業,企業內部業務在線化的效用無疑是非常明顯的。

數字化變革的另一個抓手,是利用數字化手段接觸到更多消費者,並與他們產生更多互動,電商的發展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例子。通過電商平臺,品牌第一次直接和終端消費者產生了關係,觸達到了大量以前靠品牌本身無法觸達的消費者,也有了更多的工具與他們產生互動。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行為的持續數字化,也讓品牌對消費者的瞭解更加深入,獲取到了以前無法獲取的洞察。

技術的進步加深了品牌與消費者的聯繫,降低了品牌的獲客難度,同時也讓品牌觸達和滿足消費者的工作更加有針對性,從而反饋到內部決策,使得決策更高效、更科學。也就是說,思考如何利用外部的平臺和數據,去觸達消費者並與其深度互動,進而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喜好和轉化,這對於恢復期的企業來說是另外一個在短期內相對容易見效的方法。

以上提到的兩個不同的數字化出發點,實質上反映的是企業數字化的兩條不同路徑:一條從外到內的數字化,由需求驅動;另外一條是從內到外的數字化,由流程驅動。

從外到內的數字化,顧名思義,是從需求的數字化入手,從掌握顧客信息,採用數字化的手段與顧客互動,積累消費者資產作為數字化的第一步,逐漸讓內部管理和流程適應這個部分,進而達到整個企業的數字化。相反,從內到外的數字化,是從利用數字化的工具理順企業內部的流程為著手點,藉此提高決策效率,從而更好地適應外部的需求。

前者的主要優點是,需求的數字化早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和企業的內部管理區隔開來。正因為需求產生在外部平臺上,所以通過各種第三方數據整合商或者提供商,每一家企業都可以很快在需求端逐漸開始實現數字化,通過數據思維做運營決策,而不用擔心數字化對內部結構和流程在早期產生的巨大影響。而後者的優勢是能更快、更堅定地將數字化這一思維方式推廣到整個組織,從而改變決策流程,並更及時、準確地對外部市場作出反應,為組織真正轉型為數字化組織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無論出發點在哪裡,其最終目的都應該是全社會全鏈路的數字化,並在此基礎上改變組織結構,真正適應數字化帶來的生產關係的改變。

數字化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它反映的是新技術環境下生產關係的問題,如同企業所有其他決策一樣,它的出發點應該永遠都是客戶需求,而不是外部競爭。所以數字化拯救企業的方法,絕不只是依靠“鯰魚效應”。

為了數字化的數字化並沒有意義。對於任何企業來說,只有在誠實地回答“我明天的業務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數字化”這個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才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數字化道路,企業才能真正通過數字化變得強大,實現增長。

美學拯救世界,“逆行者”拯救疫情,數字化拯救企業,但前提是企業找到正確的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