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一談到管理,想必是讓很多管理者和領導者所頭疼煩惱的問題。


要知道,管理這門課,永遠沒有一勞永逸的完美答案。


如何打造高績效團隊?

怎麼讓員工管理變得得心應手?

團隊文化怎麼才能又好看又有效?

...


很多管理者還在找尋自己的答案。


即使困難,這仍然是所有管理者必須攻克的難題。


實際上,很多人對管理還是存在一些誤區,缺乏完整的認知。


所以,在此分享的內容,是在接觸了100多家大型企業和創業公司後的一些心得。


在對實際團隊管理遇到的案例分析後,列出一些容易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誤區,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示。


1

員工就該牢牢約束

才能管好?


對於員工的管理尺度令許多管理者頭大。


管的緊了,容易讓員工產生反叛心理,甚至導致人員的流失;

管的鬆了,員工好像又不怎麼用心工作。


其實在這裡,很多管理者經常有一個誤區就是,管理就是控制和約束,但實際上有效的管理是對員工的激發,為員工賦能。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為什麼總有人問,如何才能做好員工激勵?因為這才是真正能驅動員工為著團隊目標不懈奮鬥的有效手段。


激勵的重要意義何在?用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一下。


有一家騰訊投資的公司,這個公司的副總碰到了一件想不明白的事情。


公司曾經有一位明星級產品經理,工作表現非常好,年終考評公司還給了他最高等級的評定,升職加薪一樣不缺。


結果就在第二年春天,這名產品經理辭職了。


這位副總挽留無果,一頭霧水。這麼好的待遇吸引力還不夠嗎?


事後經過了解才知道,原來這名產品經理一直有自己的工作規劃:獨立掌管一條新產品的業務線。可當時這位副總覺得這條產品線還不夠成熟,所以拒絕了。


這名產品經理沒有獲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激勵”,再高薪資也沒了吸引力。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這裡要提到一個激勵的三關聯原則


第一個關聯是,員工工作的任務表現和他應該得到的評級要關聯起來。


第二個關聯是,當員工知道了他得到的評級和評分以後,他可以獲得什麼樣的獎勵,這個關聯是清晰的。


第三個關聯是,我們給員工的獎勵物是他所期望的獎勵。


而這家公司遇到的問題就在於,沒有達成第三個關聯。


所以,所謂的員工管理,就是要清楚員工的核心需求,只要能滿足這個激勵需求,那麼他就會發揮自己的最大能力來幫助團隊發展。


這種管理方式比單純的強壓約束要更有成效。


2

管理的提升靠照搬

也行得通?


我們會看到很多公司企業競相參觀成功企業,希望能通過學習來獲得更快捷的管理成果,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管理的本土化。


在許多公司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


聽說建設好的團隊文化能提升團隊執行力,就去找來各種優秀公司的文化手冊做參考;


看到有的公司推行OKR很有效,就急忙給公司引入OKR管理;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又或者堅定地跟著同行業優秀團隊的腳步,亦步亦趨,最終卻發現浪費了時間人力成本,幾乎沒什麼見效。


模仿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式,但是要聰明的模仿,帶有思考的模仿。


在近百家公司的接觸中,經常有一些管理者會問,為什麼我們公司使用了OKR,但是卻沒什麼見效呢?


員工並沒有變得更加積極,團隊績效也並沒有提高。


OKR本土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判斷,你的團隊適不適合使用OKR。


首先要明確的是,OKR是一個目標管理工具,和員工薪酬並不掛鉤,所以這對員工的主動性要求比較高。


如果你對員工的執行能力要求大於自主創新要求,那麼OKR也許就不適合在你的公司進行推行。


所以,不論是學習什麼,都要記得先判斷自己的環境是否適合,然後再去進行本土化,變成自己的團隊武器。


3

一種風格就能讓

管理一順到底?


有一些管理者會覺得,不管是面對什麼類型的員工,不論什麼場景,我這一種風格就能Hold住全場!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如果你還是這樣考慮的,那可能要轉變一下自己的思路了。


領導和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關注兩個問題:員工類型和管理場景。員工要分類管理,風格也要隨著管理場景的變換做一些變化。


首先講到員工類型,這裡要提到一個員工分類管理的工具:團隊矩陣。團隊矩陣將員工分為四大類。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第一類:高能力高忠誠度


這類型的員工聽起來就很省心。工作表現好,對團隊又有極高的熱忱。


第二類:能力好,但是忠誠度有限


這類員工就像《西遊記》裡的豬八戒,能力水準還算不錯,但是很難讓人產生信賴感。這類員工是讓很多管理者頭疼的。


第三類:忠誠度較高,但能力平平


這類員工很值得信賴,但是工作產出太少。


第四類:能力和忠誠度都不行


不用多想,這類員工幾乎沒什麼生存空間,不會有什麼團隊能長久保留這樣的員工。


所以,從上述的員工分類描述中就可以看到,不同員工特性不同,也不能用一樣的方法對待。


對於第一類高能力高忠誠度的員工,你不需要整天盯著他工作有沒有完成,只要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盡情發揮,更多地信任他。


而對於第二類員工,對這樣的員工的行為要設定底線。使用一定的激勵來促使他們發揮能力,促使他們不斷前進,然後努力將他們培養成第一類員工。


對於第三類員工,需要給他們更多地培訓機會,甚至是換崗。讓他們儘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去接近第一類員工的水平。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關於管理場景要說的是,領導風格多樣,但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是能夠根據不同情境變換風格的,這就是所謂的情境領導力。


在團隊中看到的管理者的管理風格有六大類,分別是:命令型、願景型、親和型、民主型、標杆型、教練型。


1.命令型


這個風格的管理者主要的特點是:說一不二。


命令型領導多數出現在一些比較簡單明瞭的工作場景,如標準化操作的工廠、軍隊、體育比賽等領域。


2.願景型


願景型的領導會向團隊成員去描述團隊前往的方向,而且會告訴大家,我們前往的這個方向是多麼激動人心和意義非凡。


比如像馬雲或者史蒂夫喬布斯這樣的領導者就是這樣的風格。


3.親和型


親和型的領導力的風格致力於培養良好的、親密的團隊之間的關係。很多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管理者,往往傾向於採用親和型的領導風格。


4.民主型


民主型的領導很願意花時間與團隊的成員以民主的方式建立信任,更加在乎員工的參與感,更加在乎員工的建議和他們在決策中扮演的角色。


民主型的領導風格在需要員工的意見和觀點的場景下是比較合適的。


5.標杆型


以領導者作為完成任務的標杆。領導者會設定一個非常高的績效的標準,然後親自示範,並要求員工依照此種方式來操作。


在一些項目制的情境中,我們會比較多地使用標杆型領導風格。


6.教練型


顧名思義,教練型領導者能夠跟下屬一起分析他工作上的能力的長處和短處,或者工作上的優勢或不足,把員工的優勢、劣勢跟他的工作結合起來。


教練型風格不可能對每一個團隊成員使用,只可能針對具體的員工來去採用這種風格。


針對六種管理風格進行一一分析後,你會發現,每種風格都有其最適用的場景。如果你在一個場景中使用了不恰當的管理風格,那麼就會獲得與期望完全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的團隊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個項目,那麼這時候你去使用民主型的風格管理,就容易出現效率低下的情況,甚至導致項目的逾期。


如果是一個需要大家集思廣益的頭腦風暴,你卻使用了標杆型的管理風格,會讓員工無法發揮所長,最終這個頭腦風暴就變成了一個人的舞臺。


所以,這也是許多管理者容易忽視的地方。


4

管理者只要管好

員工就夠了?


走上管理崗位就可以放心了?這也許是不少剛踏上管理崗位的管理者的錯覺。


前面的辛勞換來現在的晉升,是不是你的努力到這裡就可以先告一段落了?


答案自然是:不。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有一些管理者可能是之前在公司業務能力非常突出的人,但是走上管理崗位後,突然發現自己很不能適應。


因為管理崗位會對管理者有新的要求,這不是靠紮實的業務能力就能做好的。


所以,對於管理者來說,想要做好員工管理,先要學會管理自己。


這裡需要管理者瞭解到的是管理者清單。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這是一個非常簡潔的清單,是一個結構性的圖譜,從系統的角度列出了一名管理者需要做的事情。


這個清單把管理者的工作分成了4個類別:


第一類:目標建立和對目標執行的控制


建立目標就是說一個團隊應該要有自己的使命和願景,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整個團隊前進的方向。


第二類:運營系統的搭建和優化


在運營體系中,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團隊組織架構,要明確不同的組織架構裡的不同職能部門分別需要做什麼事,下設哪些崗位。


第三類:團隊的領導和激勵


團隊需要招聘合適的員工,並用好的方式去激勵他們。正如前文所述,我們可以採用長期激勵和短期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激勵員工。


第四類:對於自我的管理


作為管理者,我們需要持續地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長,需要經常對自己的工作內容進行總結和反思,尋找可以提升的地方。


通過這四個方面,管理者就可以隨時來審視自己的能力和不足。


公司永遠存在的四類員工,你屬於哪一類?


克里奇定理認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領導應該能把他的組織管好,並有足夠的智慧,組織才會朝著美好的方向不斷完善和進步。


所以,想要帶好一支團隊,想要帶出一支高績效團隊,管理者的磨鍊任重道遠。


當然我們也看到許多人閱讀了很多書,報了一堆課程,但是成果了了。


因為多數人會陷入一個怪圈,看著這些內容感覺自己明白了,理解了,但遇到自己的問題還是不知道從何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