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蘇聯(俄羅斯)四大艦隊總部所在城市

北方艦隊:摩爾曼斯克


蘇聯(俄羅斯)四大艦隊總部所在城市

摩爾曼斯克,不凍港,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於科拉半島東北,臨巴倫支海的科拉灣。由於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雖地處北緯69°,終年不凍。摩爾曼斯克港是一個天然良港,科拉河灣延伸數十千米,流進巴倫支海,直通北冰洋,是俄羅斯通向北極地區的重要門戶。它不分晝夜地送來大量的溫暖海水,使摩爾曼斯克港成為了北極地區唯一不凍的天然良港。它是俄羅斯最大的漁港和北方最大的商港,是北冰洋考察站的前進基地和北方諸島的後方基地。俄羅斯船隻由此通往世界各地170個港口,年吞吐量1000萬噸。

人口約42.6萬。在城區的高處放眼望去,整個城市沿科拉灣的狹長地帶由北向南展開,城區依山而建,是個瀕臨海灣的小山城。城區主要街道的建築大都是50年代興建的5層高的建築,顯得有些陳舊。在靠近城邊的山巒上,主要是高層的居民住宅樓。入夜,在萬家燈火的映照下,初披冬裝的北國港灣顯得迷人而多姿。城市和商港位於科拉灣南端東岸,是俄北方海洋漁業基地和全俄最大漁港;為貫穿北冰洋的北海航線的起點和俄北極地區各島嶼與考察站的補給基地。工業以魚類加工、修船、木材加工和建築材料為主。北極地區重要科研中心,有極地研究所、海洋漁業及海洋學等研究機構。市東北25千米的北莫爾斯克是俄北方艦隊司令部駐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摩爾曼斯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來自盟軍國家的各種物資,通過這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蘇聯各地。400萬噸軍用物資通過此港運進了蘇聯,佔美英援蘇物資的1/4,有力地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蘇聯的第一艘核潛艇就是在1958年配備給北方艦隊的。從50年代到70年代,北方艦隊成為蘇聯最為強大的海軍艦隊,原蘇聯海軍的2\\3的核潛艇和水上核艦艇都駐紮在北方艦隊。

波羅的海艦隊:喀琅施塔得


蘇聯(俄羅斯)四大艦隊總部所在城市

俄羅斯重要軍港。在芬蘭灣東端科特林島,東距聖彼得堡(即列寧格勒)29公里。人口3.9萬。1703年彼得一世時闢為要塞。從十八世紀二十年代起為俄羅斯帝國波羅的海艦隊重要基地。衛國戰爭中,對保衛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起過重要作用。有大型艦船修理廠。設有海軍博物館、海上教堂。喀琅施塔得的要塞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建成了。芬蘭灣本身不很深,在冬季它完全被凍結。工人用馬將上千載滿石頭的橡木箱從冰上運到當地,沉入冰洞裡,由此建造了數個人工島嶼,然後在這些島上建造了堡壘。這樣完全封鎖了通向聖彼得堡的水道。只有兩條很窄的水路依然可以行船,而它們的兩側則有非常堅固的堡壘守衛。

這樣一共形成的五個堡壘是芬蘭灣口的主要防禦設施。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它們成功地擊退了英國和法國的聯合艦隊。19世紀裡喀琅施塔得的要塞再次被擴大和加固。從1856年至1871年四個新的炮臺建成,它們控制著芬蘭灣的主入口,另外七個炮臺則控制著比較淺的北航道。所有這些堡壘全部非常低,由極厚的裝甲保護,裝備著重克虜伯炮塔。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喀琅施塔得受到納粹德國空軍的強烈轟炸。駕駛Ju 87俯衝轟炸機的王牌飛行員漢斯·烏爾裡希·魯德爾擊沉了馬拉號(原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戰列艦。

喀琅施塔得建在平地上,因此歷史上多次被淹,其中最著名的是在1824年。市的南側有三個港口:最大的是西邊的商港。中間的港口曾短時被用來做修補船隻用。東邊的軍港被俄羅斯海軍使用。兩條運河連接西港和中港,穿越市區。在這兩條運河之間曾經樹立著一座意大利式宮廷。後來被一座飛行學校佔領。今天市內最顯眼的建築是從1908年至1913年建造的海軍大教堂。這座教堂被看作是新拜占庭式建築的頂峰。喀琅施塔得的老聖安德魯大教堂於1932年被當地政府摧毀。

黑海艦隊:塞瓦斯托波爾


蘇聯(俄羅斯)四大艦隊總部所在城市

塞瓦斯托波爾,克里米亞半島著名港口城市、黑海門戶,俄羅斯海軍基地、黑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位於克里米亞半島西南端,北緯44°36′,東經33°32′。面積770平方公里,人口436 670(2018年)。地處黑海北岸,有鐵路經克里米亞共和國首府辛菲羅波爾,可直達莫斯科。南出黑海海峽可通地中海,戰略地位重要。城市坐落在塞瓦斯托波爾灣和南灣沿岸階梯形山坡上。 [1] 塞瓦斯托波爾原為烏克蘭領土,2014年3月16日塞瓦斯托波爾與克里米亞一同舉行獨立公投, [2] 3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宮與塞瓦斯托波爾代表簽署條約,塞瓦斯托波爾以聯邦主體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成為俄羅斯聯邦的第三個直轄市。2016年7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將南部聯邦區和克里米亞聯邦區合併改組為新的俄南部聯邦區。

塞瓦斯托波爾地屬地中海式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乾燥。港域分佈在9個海灣內,周圍群山環抱,地形隱蔽,避風條件優越,為天然良港。塞瓦斯托波爾灣和南灣為主要港區。航道水深94-107米,碼頭水深64-76米。港口設施完備,並與鐵路相連。氣溫1月最低-11℃,8月最高26℃,年降水量約360毫米。工業以艦船修造﹑儀器製造﹑漁業和食品加工為主。塞市主要的產業是港口、漁業、機械製造和釀酒業等。工業中佔首位的是食品工業,主要是釀酒業、海產品捕撈和加工。塞市在脫離烏克蘭之前是烏克蘭最大漁業捕撈、冷藏運輸和科研中心。當時烏克蘭幾乎所有的冷藏運輸船隊都在塞市,佔世界冷藏船隊的4%。機械製造主要有造船和修船,還有海洋儀器製造。其它工業種類還有木材加工業、建材工業、玻璃工業、印刷工業等。

1854年9月25日-1855年9月8日,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俄軍在塞瓦斯托波爾(俄國黑海艦隊主要基地)進行的防禦戰。1855年9月8日,拿破崙三世的軍隊在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獲勝後,將巴黎市中心區南北走向的一條大街改為塞瓦斯托波爾大街。衛國戰爭時期,蘇聯紅軍在塞瓦斯托波爾與納粹侵略者展開的長達2年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太平洋艦隊:海參崴


蘇聯(俄羅斯)四大艦隊總部所在城市

海參崴即符拉迪沃斯託克,位於亞歐大陸東面,阿穆爾半島最南端,清朝時為中國領土,劃為吉林將軍隸下,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俄羅斯將其命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是遠東區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遠東分部、太平洋漁業與海洋學研究所及遠東聯邦大學等多所高等學校。海參崴現為俄羅斯遠東最重要的城市,亦為俄羅斯海軍第二大艦隊太平洋艦隊司令部所在地。總人口60.5萬(2018年),主要是俄羅斯人和中國俄羅斯族人。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為主,全年平均高溫8.38°C,平均低溫1.38°C,平均降水量797mm。

城市依山建築,北部為高地,東、南、西分別瀕烏蘇裡灣、大彼得灣和阿穆爾灣。城市及港區位於阿穆爾半島頂端的金角灣沿岸。金角灣自西南向東北伸入內地,長約7千米。入口處灣寬約2千米,水深20~30米,灣內寬不足1千米,水深10~20米。金角灣南側隔東博斯普魯斯海峽,有俄羅斯島作天然屏障。海灣四周為低山、丘陵環抱,形勢險要。由於符拉迪沃斯託克冬季結冰期長達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藉助破冰船可通航。在夏秋兩季多霧,其中6~8月平均有霧日一個半月,有時大霧影響航船進入港灣。

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港口,亦為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貿易港,港口年吞吐量約1000萬噸,其中國內運輸量約400萬噸,國外運輸量約300萬噸。港區結冰期約4個月,藉助破冰船可全年通航。夏、秋兩季多霧。北海航線的終點,遠東區近海運輸的中心。1979年港口吞吐量約900萬噸,其中近海運輸佔三分之二。港口擁有良好的設備和大型倉庫。主要貨運是向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北冰洋東部沿岸以及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運輸石油及煤炭、糧食、日用品、建材和機械設備,並運回魚及魚產品、金屬、礦石等。外貿貨物中,出口煤炭、木材、建材、礦石、化肥和魚產品等。進口則以機器設備、穀物和日用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