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原來這麼多設計師都到了本命年

來康康這些屬鼠的設計師吧~

ID:wallpaper_china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本命年設計師,以他們譜就的設計史,為新的鼠年寫上前言。

1888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Gerrit Thomas Rietveld

1888 年 06 月 24 日

傢俱設計師及建築師 Gerrit Thomas Rietveld 是荷蘭風格派運動中的風雲人物,他所設計的傢俱與建築有著廣泛影響,其中包括著名的紅藍椅以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施羅德住宅。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他最有名的傢俱設計作品紅藍椅,受蒙德里安的啟發,具有高度立體主義象徵特點,也是傢俱設計史上的經典之作。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Josef Albers

1888 年 03 月 19 日

“藝術並不是一件物品,藝術是一種體驗。”

在包豪斯學院的教學當中,Josef Albers 教導學生重視材料與創作過程,這一主張也改變了20世紀藝術與設計的教育方式。著名波普藝術家 Robert Rauschenberg 是 Alber 的學生,他在畢業十五年後說:“我仍在學習他過去教我的東西。”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Albers 創造了一套極其理性的構圖規律,作品《向方形致敬》(Homage to the Square)系列是其中體現。藝術家使用嵌套起來的層層色塊探索顏色間的互相關係,也為20世紀的一些具有深遠影響力的藝術教育項目奠定了基礎。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Oskar Schlemmer

1888 年 09 月 04 日

德國藝術家 Oskar Schlemmer 是包豪斯劇院工作室的形式大師,同時也是畫家,雕塑家,設計師和編舞家。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在他最著名的作品《Triadisches Ballett》(三幕芭蕾)中,Schlemmer 把木頭人和牽線玩偶的動作做為美學基礎,配合由包豪斯的經典形狀(三角、方塊和圓)組合的舞蹈演員服飾,設計幾何化編舞。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Johannes Itten

1888 年 11 月 11 日

瑞士表現主義畫家與設計師 Johannes Itten 被譽為“包豪斯色彩大師”,他是最早引入現代色彩體系的教育家之一,並且開設現代色彩學課程。他認為學生首先了解色彩的科學構成,才可以色彩的自由表現。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我們所熟知的十二色環由 Itten的著作《色彩的構成》一書而來。十二色環以紅、黃、藍為基礎色相,分成12個獨立的色相,6對互補色。

1900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Luis Buñuel

1900 年 02 月 22 日

西班牙國寶級電影導演、電影劇作家、製片人。Luis Buñuel 執導電影手法擅長運用超現實主義表現,曾經被提名三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是工作搭擋好友。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Luis Buñuel 的處女作《一條安達魯狗》與著名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共同創作,16分鐘的無聲超現實主義短片在巴黎上映時廣為流傳,連續上映了八個月,也被認為是超現實主義電影的開山之作。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Herbert Bayer

1900 年 04 月 05 日

奧地利和美國的平面設計師,畫家,攝影師,雕塑家,藝術總監,環境和室內設計師以及建築師,他成立了包豪斯印刷廣告工作室,MoMa 把之稱為“artistic polymath”(富有藝術細胞的博學者)。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Herbert Bayer 是包豪斯通用字體(universal)的設計者,在當時以繁瑣的歌德體為主流的德國,他強調字體設計的簡潔和功能特點,也推動字體設計成為德國現代平面計重要的內容之一。

1912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Jackson Pollock

1912 年 01 月 28 日

美國畫家以及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他開創了“滴畫法”,以反覆的無意識動作繪畫,改變了畫架上繪畫的傳統觀念,追求極端的自由與開放。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 一旦我進入繪畫,我就意識不到我在畫什麼。”Jackson Pollock的畫通過無意識的滴畫法誕生。他在攤開巨大的畫布上,用鑽有小孔的盒、棒或畫筆滴濺顏料,反覆的無意識動作化成錯亂複雜的網。作為抽象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反對現實主義,甚至放棄作品的命名,以編號來取代。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Ray Eames

1912 年 12 月 15 日

Ray Eames 的創作涉獵建築、傢俱設計、平面設計和影像領域,與丈夫 Charles Eames 搭檔,被譽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二戰後的“Design for Living“運動中,兩人作為先驅,在實踐中詮釋簡潔與便利的現代設計。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位於洛杉磯附近的伊姆斯住宅,建築夾層由螺旋形樓梯連接,外牆透明和半透明的藍黃紅玻璃組合,製造絕妙的光線效果,被譽為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典範。

1924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Arthur Erickson

1924 年 06 月 14 日

Arthur Erickson 被認為加拿大最為傑出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在他的設計過程中,Erickson 對地勢、光線與自然環境這些因素非常敏感,他所設計的住宅至今仍是建築系的教學範本,合作客戶也包括加拿大首相 Pierre Trudeau,芭蕾舞演員 Margot Fonteyn 以及皇室家族成員等人。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位於西溫哥華的 Eppich House 是 Erickson 的代表作之一。建築由三個圓弧的階梯形狀的主體組建而成,建於小溪旁與樹林之中。Erickson 從景觀入手,融合東方園林的韻味,把現代建築與自然相結合。另外,Eppich House 的設計將粗野主義範例延伸到住宅領域。該建築影響了西海岸地區對於住宅的認識。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Cini Boeri

1924 年 06 月 19 日

意大利建築師與設計師。意大利設計公司 Knoll 與傢俱公司 Arflex 的設計師是 Cini Boeri 最為人熟知的身份,她所設計的傢俱富有現代感,即使是70年代的設計作品到今天仍然在生產。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Ghost Chair 是 Cini Boeri 的著名作品之一。 椅子用弧形玻璃設計,作為傢俱設計界的標誌性作品,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覽。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黃永玉

1924 年 07 月 09 日

中國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黃永玉自學美術與文學,他的畫有西方元素,也有獨特的中國氣韻,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他作的詩風趣而質樸,平易近人。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荷花是他創作中一個重要的題材,與中國傳統文人畫中的孤傲出世的荷花不同,黃永玉畫中的荷花,色彩明豔,細緻與粗獷,線條豐富生動。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Sverre Fehn

1924 年 08 月 14 日

挪威建築師 Sverre Fehn 是普利策克獎的得者,也是挪威當代建築的代表人物。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代表作之一的挪威冰川博物館處於菲耶蘭(Fjærland)的兩座大山的底部,建築與自然融合,是挪威建築的經典之作。

1936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Frank Philip Stella

1936 年 05 月 12 日

美國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以其在極簡主義和繪畫後抽象領域的工作而著稱,他被認為是從抽象表現主義轉向極簡主義的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他的作品中包含許多標誌性的“過渡畫”(Transitional Paintings)與“黑暗畫”(Black Paintings)。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Frank Stella 在創作中用各種抽象構圖來探索光學效果,拋棄繪畫的主題,其中代表性的《Benjamin Moore》系列,被安迪沃霍爾全數收藏。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Glenn Murcutt

1936 年 07 月 25 日

生於英國的澳洲建築師 Glenn Murcutt 是 2002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他也被認為是澳洲現代主義建築的先驅。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Donaldson House 位於悉尼棕櫚灘半島的一片茂密的海岸叢林北部,是 Glenn Murcutt 設計的一所週末住宅。建築位於一片砂岩之中,兩層的房子周圍佈滿灌木、橡樹和白蠟樹,設計完美地藉助了地勢,同時儘可能保留了周圍的樹木,也讓房間的窗戶可以看到不同風景。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橫尾忠則

1936 年 06 月 27 日

橫尾忠則無疑是二戰後日本平面設計的佼佼者,他的作品豔麗怪誕,融合了日本元素與波普藝術,因此也被人們戲稱為“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他的設計語言離不開經典元素的運用,“畢加索的重複是主題的重複,安迪·沃霍爾的重複是形式的重複,我認為自己的重複是兩者兼備。”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在一次印度旅行後,橫尾忠則迷上了迷幻主義,從此成為了他的設計符號,結合浮世繪、太陽旗、日文手寫體、黑白肖像照等經典日本元素,奠定了他張狂俗麗的風格。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Yves Saint Laurent

1936 年 08 月 01 日

Yves Saint Laurent 被譽為是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設計師之一,在女性只穿裙子的六十年代,他設計的“吸菸裝”解放了女性身體,改變了現代女性的衣櫥與時裝史。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Yves Saint Laurent 熱衷於讓時裝跟藝術結合,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被荷蘭藝術家蒙德里安激發靈感的“蒙德里安裙,創造了時裝史上的又一傳奇。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原廣司

1936 年 09 月 09 日

日本建築師,東京大學名譽教授,1970年創辦 Atelier 建築研究所。他對建築保持著哲學性思考,在空間構成方面追求富於哲理的實、虛空間效果,在九十年代,原廣司甚至發展出“地球外建築” 的新觀點。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由原廣司設計的京都車站除了是京都的交通樞紐,也是城市生活的多功能綜合載體,電影院、百貨中心、博物館、政府公共處容納在其中。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Peter Cook

1936年

Peter Cook 是英國建築師,建築學科的講師和作家,目前他也是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理事和皇家藝術協會會員。1960年代初,他與一眾英國先鋒青年建築師發起了著名的“Archigram”(建築電訊派)運動。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Archigram 在對現代主義反思的背景下誕生,他們就像是實驗建築嬉皮士團隊,出版地下雜誌,提出了很多關於未來城市的重要問題和暢想。儘管 Archigram 所提出的理念最終沒有落地,但是卻影響 Zaha Hadid 等一代建築師,甚至巴黎蓬皮杜中心的設計也被公認為是對 Archigram 的致敬。

1948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Art Spiegelman

1948 年 02 月 15 日

美國漫畫家,編輯。Spiegelman 以其漫畫小說《莫斯》(Maus)而聞名。從1992年起,他為《紐約客》雜誌(The New Yorker)畫過十年的封面插畫。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紐約客》2001年 4月 23 & 30 “The Money Issue”特刊中 Spiegelman 所創作的封面,再該期雜誌中Jonathan Franzen、Margaret Atwood、 Nicholson Baker、John Updike 攜手創作,以不同視角闡述當時的“商務生活”。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杉本博司

1948 年 02 月 23 日

日本著名攝影師杉本博司,從小接受西方油畫教育,他把西方哲學、史學與美學帶進了攝影。

原来这么多设计师都到了本命年

讓他最負有盛名的就是《海景》系列,通過海景巨福銀鹽作品,探究時間的命題,極簡構圖的充滿了東方禪意。

April Greiman

1948 年 03 月 22 日

美國平面設計師。April Greiman 被廣泛認為是最早採用計算機技術作為設計工具的設計師之一,她善用幾何圖形,運用照片、視頻、計算機等多種媒介,對平面空間進行實驗和探索,她也被稱為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橋樑。

April Greiman最著名的設計作品是把 Design Quarterly 雜誌想象成一張可以摺疊的海報,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海報的主題,使用了戰爭,叢林,東方宗教,女權等元素對相關社會議題發問,整張圖在發明於1984年的 Macintosh 麥金塔電腦上製作完成。

Adrian Piper

1948 年 09 月 20 日

非裔美籍藝術家,第一代的概念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名哲學家。“Piper 通過包括個體的主體性——她自身,她的觀眾,以及大眾——革新了概念藝術的實踐。她的作品邀請我們參與個體責任的終身表演。”當她咋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獲獎時評委如此評價他的作品。

行為藝術自畫像《Mythic Being》是體現 Piper 藝術理念的一個極佳範例。該系列創作自1973年起,Piper 戴著蓬鬆的假髮,貼上大鬍子,打扮的像是非裔美國人中粗魯的底層男性一樣進行公開表演,調查種族和性別等身份標記對藝術家個人看法的影響,從而展示刻板既定印象的力量。

Paula Scher

1948 年 10 月 06 日

作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平面設計師,微軟、可口可樂、彭博社、 Tiffany & Co.、CNN 電視臺、花旗銀行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和機構的logo,都是出自 Paula Scher 之手。

Paula Scher為我們設計的“解決問題的人”特別版封面。

Jimmy Choo

1948 年 12 月 21 日

從倫敦東區的訂製鞋業務起家,Jimmy Choo 設計的鞋子讓黛安娜王妃在內的社會名流趨之若鶩,後來創立同名品牌 Jimmy Choo。

Jimmy Choo 設計的鞋子就像現實世界的“水晶鞋”一樣,滿足了女性對高跟鞋的幻想,甚至成為一個標誌,刻畫了不少熒幕上經典的時裝時刻。上圖為《慾望都市》女主 Carrie Bradshaw 穿著 Jimmy Choo 的場景。

Thierry Mugler

1948 年 12 月 21 日

在 2019 年的 Met Gala 上,Kim Kardashian 身上的衣服再次讓 Thierry Mugler 迴歸大眾視野,讓大家回憶起已經退休20年之久的 Camp 之王。80-90年代的 Thierry Mugler 紅極一時,他的設計既是華麗浮誇,充滿天馬星空的想象,又是代表著未來主義精神。

1995年的20週年紀念秀,選址巴黎馬戲團,在將近1小時的走秀當中展示了三百多個高定造型,造型從禮服到機器人盔甲衣,Mugler以劇場表演一般的形式築建了屬於自己的時裝世界。

1960

Ruth E. Carter

1960 年 04 月 10 日

拿過三次奧斯卡最佳服飾設計獎的設計師 Ruth E. Carter,在 35 年的職業生涯中,曾為 40 多部電影做過造型。當她在 1992 年憑藉《黑潮》獲得第一個奧斯卡最佳服飾設計獎的時候,她是第一位被該獎項提名的黑人女性。

Ruth E. Carter 為電影《黑豹》設計的戲服在去年再摘奧斯卡,“漫威創造了第一個黑人超級英雄,但通過服裝設計,我們把他變成了一位非洲國王。”

Sophie Hicks

1960 年 09 月 18 日

在成為建築師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之前,Sophie Hicks 還當過 Vogue 雜誌的時尚編輯,而女兒 Eddie Compell 也是一名模特。1994年,Hicks 開始了她在住宅設計方面的實踐,先後為 Chloé,Paul Smith 和 Yohji Yamamoto 品牌等設計商店。

由 Hicks 設計的首爾的 Acne Studios 旗艦店,由四個圓柱加上混凝土的樓梯以及框架搭建而成,配合透光玻璃牆,外觀看上去就像一個大燈箱。

Karim Rashid

1960 年 09 月 18 日

美國工業設計師 Karim Rashid 是同時代最多產的設計師之一 ,如今他有三千多項設計投入生產,獲得300多個獎項,設計涵括奢侈品,傢俱,照明,表面設計,品牌標識等領域。阿瑪尼的概念店、Kenzo 的香水瓶、Artemide 的燈具都是出自於他,由於喜歡半透明而色彩豐富的塑膠材料,又得“塑料詩人”的稱號。

Karim Rashid 設計的 Float 沙發,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用豐富的有機形態來模仿自然萬物的造型,體現生命成長的運動形態。

David Mazzucchelli

1960 年 09 月 21 日

一位美國漫畫藝術家和作家。80年代,Mazzucchelli 為漫威和 DC 漫畫公司工作,開展了他作為漫畫藝術家的職業生涯,他開創性的超英雄漫畫影響至深。

David Mazzucchelli 創作過不少知名的漫威漫畫,《蝙蝠俠:一年級》是其中之一,而《蝙蝠俠:一年級》也被認為是蝙蝠俠系列中最好的一個故事之一。

John Galliano

1960 年 11 月 28 日

“鬼才設計師” John Galliano 以大膽浮誇的作品為人所知,他先後掌管 Givenchy 和 Dior,現為 Maison Margiela 創意總監。

滑動查看更多

因酒後失態被解僱合約的 John Galliano 於 2014 年通過 Maison Margiela 創意總監一職迴歸。2020 年春夏高定秀《舞會後的宿醉》為主題,秀場變成了一場盛大的派對,John Galliano 戲劇性的個人風格與 Maison Margiela 的解構主義碰撞,展開模糊性別的美學探討。

Jean-Michel Basquiat

1960 年 12 月 22 日

成長於布魯克林的 Jean-Michel Basquiat,17歲輟學開始在曼哈頓的貧民窟玩塗鴉,早年以“SAMO“標記自己紐約市建築和火車上作品的 Basquiat,後來聲名鵲起,安迪·沃霍爾成為他的第一批買家,作品在今天以數千萬美元以上的價格售賣。儘管在27的年齡早早逝世,Basquiat 卻如藝術搖滾巨星一般,成為 1980 年代較為成功的表現主義藝術家。

2017年,Basquiat 的代表作《Untitled》(1982)被日本企業家前沢友作以1.105億美元的價格獲得,創下美國藝術家作品拍賣史上最高紀錄。

Ferruccio Laviani

1960 年

意大利傢俱設計師。從孟菲斯到簡約主義,多年來 Ferruccio Laviani 一直跨越不同的設計語言做創造性的傢俱設計。

Ferruccio Laviani 設計的“Good Vibrations 存儲櫃”把實木衣櫃雕琢出了做出了錄像帶快進退時畫面出現的扭曲效果,單看產品圖,就讓人產生這是一張受到干擾的圖片的錯覺。

Annabelle Selldorf

1960 年

作為美國建築師學會會員的 Annabelle Selldorf 聞名於她與藝術機構的合作項目,比如弗裡克收藏館的翻新與 David Zwirner 的畫廊設計。她也為 David Salle, Eric Fischl 和 Cindy Sherman 等藝術家設計房子,也為 Jeff Koons 設計過工作室。

Selldorf 事務所在近期參與了邁阿密 Rubell Museum 的擴展項目,把一個廢棄的稻米儲存區改建成作為新造的 Rubell Museum。

嚴培明

1960 年

中國藝術家與油畫家,作品以巨幅黑白肖像為主。他被認為是第一個打開西方藝術圈與藝術市場的中國藝術家,也是繼趙無極、陳箴之後,第三位作品被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收藏的華裔藝術家。

2009年,嚴培明受盧浮宮邀請在德農廳(Salon Denon)做了一個展覽,他所創作的《蒙娜麗莎的葬禮》系列(五幅)被盧浮宮永久收藏。

1972

水野學

1972 年

作為日本最成功的商業設計師之一,從阿迪達斯的平面廣告到宇多田光的專輯設計,水野學打造了無數暢銷平面形象,他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熊本熊”之父。

由於水野學在商業上的成功經驗,熊本縣邀請他來設計了吉祥物“熊本熊”,“熊本熊”在社交網絡上一炮而紅,成為流量擔當,把熊本縣從不景氣的旅遊業中拯救出來。

Viviane Sassen

1972 年

無論是時尚領域還是藝術領域,Sassen 都是具備廣泛影響力的攝影師。她的作品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2011新攝影展覽中展出,也先後為 Miu Miu、 Bottega Veneta 等品牌拍攝過廣告。

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童年成長於肯尼亞的Ssassen,成年後她一度重返非洲進行創作。在取材於非洲大陸的系列《Flamboya》中,她以幾何形狀,不同交織形態的肢體來表達情緒、傳遞信息,並獲得荷蘭 Prix de Rome 大獎和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的無限獎。

Frida Giannini

1972 年

2006 年至 2014 年,Frida Giannini 擔任意大利時裝公司 Gucci 的創意總監,在任期間,她塑造了精緻而性感的 Gucci 女郎形象。

2006年春夏季是 Frida Giannini 接手 Gucci 的第一季,這一季中她用了大量色彩豐富的印花圖案和柔美的70年代輪廓,為 Gucci 注入了更為女性化的氣息,詮釋性感而優雅的氣質。

Alessandro Michele

1972 年

Gucci 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 的設計總是充滿了復古氣息與想象力,他在設計中融入神話或童話的元素,怪誕又文藝,美國 Vogue 雜誌主編 Anna Wintour 曾給出過這樣的評價,“He has helped us dream more freely.”(他讓我們每個成年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做夢)

到了農曆鼠年,Michele 繼續發揮想象,把迪士尼經典的米奇老鼠形象加入的新年限定款設計當中,延續天真浪漫。

華黎

1972 年

當代中國建築師的代表人物,跡·建築事務所(TAO)創始人及主持建築師,畢業於清華大學和美國耶魯大學建築學院。

山東榮成天鵝湖溼地景觀廊和觀鳥塔由華黎所設計。溼地臨近黃海,每年十月成群天鵝從西伯利亞南下,景觀廊如同一座長橋,架空漂浮在柔軟的土壤和水流之上,保持了自然地形的連續性。而觀鳥塔如海邊燈塔一般,為遊客提供視野的制高點,設計通過一橫一豎兩個體量,以“輕“的方式介入場地。

張佳晶

1972 年

建築師及城市設計師,1989年考入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1997年,創辦上海高目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

張佳晶設計的上海德富中學打破了30年來的校園建築慣例,把主教學樓設計成田字形的網格佈局,用變幻路徑的室外長廊取代單調的走廊,以“更接近地面、更接近自然、更方便運動”的設計原則,解放孩子們自由的天性。

Wangechi Mutu

1972 年 06 月 22 日

著名當代視覺藝術家,主要以繪畫,雕塑,電影和表演作品而聞名。Mutu的作品通過拼貼畫、裝置以及現場和視頻表演將女性身體作為主體,探索自我形象,性別構成,文化創傷和環境破壞的問題。

在她2013年所創作的作品《second born》當中,她探索了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暴力與扭曲。

1984

Iris van Herpen

1984 年 06 月 05 日

荷蘭設計師 Iris van Herpen 擅長於交織未來科技與高定工藝。“生命與流動”是貫穿Iris van Herpen 設計的主題,取材於飛鳥、海洋、風、水等元素,她通過3D打印和鐳射工藝等技術,在光怪陸離中展現無限想象力。

在最新一季高級定製中,Iris van Herpen 以“會呼吸的海”為主題,以西班牙神經解剖學家 Ramón y Cajal 的研究插圖為靈感,通過3D打印工藝和扎染細緻的布料展現大自然流動的靈魂。

Jonathan Anderson

1984 年

同名品牌 JW Anderson 創始人及 Loewe 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 的加入,讓西班牙老牌奢侈品品牌 Loewe 重新煥發活力,他為品牌重新注入年輕的視覺,讓手工藝迴歸到高級時裝,同時也平衡了設計與商業。

除了設計上的創新,Jonathan Anderson 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為品牌帶來的一系列視覺改革。在2018春夏季的廣告大片中,模特口含火龍果、石榴、山竹等水果,誇張妝容呈現在海報上,顛覆一貫的時裝廣告規則,沒有服裝或其他產品出鏡,卻從側面傳遞品牌文化與精神。

Gosha Rubchinskiy

1984 年

九十年代的莫斯科,年輕人們帶著滑板去往街頭或舉著酒杯走進地下派對,俄羅斯設計師 Gosha Rubchinskiy 把其中的街頭文化還原到秀場,構建自己的時裝語言,他的走紅亦把後蘇聯的青年文化推向世界。宣告同名品牌不再發布新系列的 Gosha Rubchinskiy,在去年3月,推出新品牌 GR-Uniform GROUP 重回大眾視野。

2018年秋冬秀是設計師風格代表性的一季,作為閉幕系列,闡述在蘇聯解體當下的自由議題,光頭黨、亞文化青年、武裝工人等九十年代特有的形象搬上秀場,呈現多元的青年文化。

Jessica Hische

1984 年 04 月 04 日

曾入圍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榜(30 Under 30 list)的美國設計師Jessica Hische,創作涉獵平面設計、插畫和字體領域,服務的品牌包括 Target、Tiffany & Co 等行業巨頭, 2009年她創建 Daily Drop Cap 網站,每天分享原創的設計。

韋斯·安德森的電影《月升王國》字體由Jessica Hische所設計,結合電影60年代初的新英格蘭背景,以偏手繪的視覺感呈現。

Noir Kei Ninomiya

1984 年

日本時裝設計師。在擔任了 COMME des GARCONS 數年的印花裁剪師之後,在川久保玲的鼓勵下創立個人品牌 Noir Kei Ninomiya。他從手工藝和服裝中獲取靈感,以非傳統的剪裁方式和拼接方式表達時裝語言。

2020 年春夏季,Kei Ninomiya 用真實的植物做帽飾,以獨特的面料呈現雲朵等自然元素,配合誇張的廓形,把秀場變成奇幻的叢林。

倪有魚

1984 年

中國藝術家,作品被布魯克林美術館、M+美術館、DSL收藏及齊斯拉藝術藏品等機構收藏,而倪有魚也在30歲那年獲得當代中國藝術獎“最佳年輕藝術家”的頭銜。

《古籍標本》系列是倪有魚代表性作品之一,藝術家通過繪畫和拼貼手法,把收藏而來的古版畫上重新繪作,在畫布上重新組建裝置。

徐文愷

1984 年

網絡化名 aaajiao 的徐文愷 ,是媒體藝術家、自媒體、網絡活動家。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他致力於探索關於互聯網環境下的文化現象。

徐文愷代表作之一的《枯山水》,黑色的圓潤觸角佈滿在空間中,一個不動的物體模仿運動,延續了對現實和虛擬的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