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25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簡稱RMM ) 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閉幕,最終成績揭曉,以色列選手排名第一,而中國隊無一人獲得金牌,最好成績是獲得銀牌的第15名,總成績排名第6。

長期以來,中國選手在國際數學競賽中的實力有目共睹,就連近年來在各項數學賽事中表現突出的美國隊,也一直因為隊伍中不斷增添的華裔面孔成為話題。然而,為何此次中國選手卻集體失利?該問題在國內社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在奧數項目競爭上的又一次慘敗。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話雖然說得誇張,但這種憂慮卻是有充分理由的。

在分量極重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比賽中,過去拿冠軍拿到手軟的中國隊,已經有連續4年沒有拿到冠軍了。

在這4年裡,有3年的冠軍屬於美國。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這件事很重要嗎?

是的,它很重要。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 ,是由羅馬尼亞數學會主辦的國際邀請賽,於每年2月份舉辦,被稱為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難度最高的一項賽事,也是我國以國家隊名義組隊參賽的3項中學生數學國際賽事(IMO、RMO、RMM)之一。

“天生數學好”的華裔群體基本從不缺席類似比賽。僅從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的隊伍來說,美國自2015年起,基本包攬了冠軍,而其中拿金牌的選手或多或少都出現了華裔的身影;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2019年的比賽中拿金牌的美國選手有3名,其中1名是華裔;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2016年的比賽中拿金牌的美國選手有2名,其中1名是華裔;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2015年的比賽中拿金牌的美國選手有3名,其中1名是華裔,此外還有一名華裔拿銀牌

就連帶隊老師也是華裔人士羅博深,根據維基百科資料介紹,羅博深出生於1982年,2015年起成為美國國際奧數團隊的教練。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再拿IMO(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舉例,2015年,美國隊贏得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這次是美國自1994年奪得冠軍後,時隔21年再度奪冠。整整20來年沒有拿過冠軍的美國很激動。

當時,美國隊的奪冠被《華盛頓郵報》認為意義堪比1980年那場“冰上奇蹟”——當年,美國冰球隊戰勝壟斷奧運冰球金牌長達40多年的前蘇聯隊,引發震動。

白宮在賽後專門發佈推特慶祝這次的“大勝仗”,《華盛頓郵報》說,這是“一次驚人的逆襲,一次歷史性的迴歸”。報道甚至追憶起1980年那次美國隊扳倒蘇聯隊的難忘勝利,而這次美國隊終於戰勝了“中國大腦”。

很多人以為美國人當時只是偶然奪冠,中國隊一時失誤。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中國都無緣冠軍,而美國奪冠三次。

IMO美國隊多年的領隊和教練馮祖鳴坦承,當時折桂的美國隊中有華裔學生。

美國隊的華裔選手尚且如此強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隊的數學實力應該更強了。

所以,得知中國選手這次未獲金牌的消息後,不少網友對此表示不滿,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鉤聯繫到一起。

《華盛頓郵報》在去年8月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那時,美國4年來第三次贏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獎冠軍,而這個奪冠團隊幾乎全部是華裔。

這篇文章還反問,如果中國和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傾盡一切資源去跟美國競逐這個比賽,也打不垮美國,他們又怎能在創意競爭上打垮資金充裕的美國公司?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箇中邏輯顯而易見——那些在數學等理工科嶄露頭角的新生力量,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後備軍。

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因為中國出現了一批數量驚人的工程師。

對人才和科技極為重視的美國深感中國“威脅”,奧巴馬就曾警告:別以為美國的科技優勢多厲害,去看看印度和中國的奧數成績吧,他們未來培養的人說不定就會趕上美國。

美國近年於是也開始效仿中國層層選拔,集中訓練的奧數比賽選拔機制。與中國相比,美國在選拔階段的試題難度並不大,但進入國家集訓隊後,美國選手的訓練時間更長,強度更大。

有人說,中國的尖子選手苦,但是美國人更苦,因為不苦不行。

據工人日報報道,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後,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採取措施,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又發文明確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

去年3月,教育部為了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科學選拔人才,確保高校考試招生公平公正和規範有序,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取消了“高考加分”,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相繼公佈的“丘成桐數學英才班”、“數學英才班”卻直指競賽生。

根據招生簡章,北大2018年數學英才班招收“有志於從事數學研究的普通高中二年級在校學生”,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全國決賽取得優異成績者;有數學特長,並在國內外數學專業相關學習實踐活動中取得優異成績者。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有網友認為,競賽升學一取消,不僅直接導致了不少競賽班的叫停,不少人對競賽的關注度也直線下降,即使是“數學英才班”也挽救不了什麼。

事實上,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自2008年起舉辦,而當時,中國各省市對奧賽禁令的實施也早已開始。

而且,從歷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隊在比賽中的成績一直有起伏。

根據維基百科信息,中國隊是從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舉辦的第二年(2009年)開始參賽的,從2009-2017年(2018年中國隊未參賽),中國隊總成績共獲得2次第一名(2009年和2012年),一次第二名(2010年),2次第3名(2015年和2017年),另有5次成績排名在3名以外。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具體來看,也並不是每一屆都有選手獲得金牌。在2013年和2015年,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都只是銀牌,團隊總排名也分別掉到第13名和第12名。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數據均來自RMM官網及民間統計,其中第八屆有三名同學信息不全。(圖自@自主招生在線)

今年的比賽,中國隊總成績從2017年的第3名掉到第6名,且無一金牌,有細心的網友發現了隊員們成績的特別之處——中國選手幾乎被第三題“團滅”:除了其中一名同學拿了1分,另外5名同學全是0分。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而獲得金牌的9名其他國家的選手,有7人這一題滿分。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就是這道組合題,讓中國隊“全軍覆沒”: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網友們認為,中國隊前兩名拿銀牌的選手,除了第三題,其他題目的成績都是滿分,正是這一題,被其他人拉開了差距,“否則會是一堆金牌的老大”。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因此,有網友認為,中國隊這次“短板明顯”,失利或許是因為備考不到位。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但時至今日,公眾對奧數學習的態度依然高度分裂。

支持者的觀點:

1、這是理工科最尖端科學人才的重要培養途徑,中國正處於崛起的關鍵階段,科技崛起是重中之重,而科技根本在於人。

2、打著“快樂學習”的幌子,扼殺的是整個民族工業創新能力。其中一個例子是,二戰後日本出現了一批理工科精英,它的科技騰飛了,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寬鬆教育”盛行,如今年輕人進取心不再,日本的科技競爭能力正在日漸衰落。

3、有一些潛能,從小開發很重要,比如圍棋的世界冠軍都是年輕人,奧數也一樣,等成年了再培養沒有意義。再比如,愛因斯坦寫出《相對論》是23歲,牛頓22歲發明微積分,高斯18歲發明了正十七邊形尺規作圖法,如果說文科知識需要閱歷去消化,那麼理工科則更需要發掘少年天才。

反對者的觀點:

1、中國的奧數能力依然很強大,只要能拿到前三,就依然是奧數強國,我們就不需要再給選手加壓了。

2、中國過去在奧林匹克競賽上有很優秀的表現,但那是強化訓練的結果,這和國外學生自由選擇、依照自己興趣去學習獲得的優秀表現,有本質性的不同。雖然我們過去獲獎很多,但是學生的興趣和整體的素養並沒有提高。

3、奧數本身沒有過錯,過錯在於功利的人生哲學。拿金牌也好,升學也罷,“全民奧數”最可怕的結果,就是從小灌輸給孩子的不是興趣,而是功利性邏輯。

不知道各位關於文章的觀點看法如何?歡迎和小輕留言交流溝通。

小輕一直伴你左右,持續為您服務,關注獲取更多升學乾貨資訊。

國際奧數大賽中國選手“全軍覆沒”,是“禁奧令”的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