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摩根大通前董事總經理林晴:信貸是雪中送炭,還是火中取栗?


摩根大通前董事總經理林晴:信貸是雪中送炭,還是火中取栗?


文 | 木一

2018年,林晴回到了中國。

1990年,他加入美國運通,擔任美國運通消費信⽤卡集團首席風險官,最終成為美國運通銀行董事會董事。

此後,他又加入摩根大通,任董事總經理。

擔任過兩家頂尖金融機構董事的林晴,被譽為“華人風控圈的最高成就者”。

回到中國後,林晴震驚於中國金融科技的發展速度。“中國有世界上最新穎的金融科技。”他稱。

在4月13日的一本財經“風控·命門第三屆金融科技風控大會”上,他將發表主題演講,總結他畢生的風控經驗,並對行業發展做出預判。

01 終極考驗

在中國這片沃土上,有太多金融科技發展的有利因素。

比如極為豐富的個人數據、最具創新能力的金融科技隊伍,以及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

但近期,隨著監管的收緊,行業出現了不少動盪,有人開始提出“寒冬論”。

“我不覺得現在進入了金融寒冬。”林晴稱,中國還未見過冰川覆蓋、酷暑野火。現在這些都不是寒冬的信號,只不過是“陣陣涼風”。

摩根大通前董事總經理林晴:信貸是雪中送炭,還是火中取栗?


林晴


他認為,中國的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還有巨大的機會和空間。“中國的體量、市場的下沉穿透度,都為其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但他也指出,中國的普惠金融走了一條畸形之路。

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了頭部用戶,按照邏輯,專注於普惠金融的金融科技公司,應該重點服務中部人群,但現狀是,金融科技更專注於最底部人群。

“金融科技不是一點點往下滲透的,而是直接跳到了最底層人群。”林晴稱。

這條彎路,導致了714高炮的出現,並將行業拖向深淵。

因此,他提出了終極拷問:信貸到底是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還是火中取栗?

02

風控要素

林晴將在4月13日的演講上,高度提煉風控的要素。

比如,風控的目標是什麼。

摩根大通前董事總經理林晴:信貸是雪中送炭,還是火中取栗?


“並不是控制壞賬,而是增加利潤。”林晴稱,風控是收入和壞賬損耗之間的權衡。

大數定理讓數據(大數據)和統計模型(人工智能)在風控上有了用武之地,成就了今天的金融科技,但是,現在並不等於未來。

林晴認為,中國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金融週期,因此要居安思危,才能做到臨危不亂。

在現在的行業環境下,風控行業要如何合規發展?風控如何找到收入和壞賬的平衡點?風控如何制定持之以恆的方針,以及靈活機動的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