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陳學君:“漫眼”窺世界 畫筆述人生

去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等主辦的“子愷杯”第十二屆中國漫畫大展舉辦,陳學君作品《沒》也在展出之列。中國漫畫界的展覽與賽事,他幾乎從未缺席。

上世紀90年代,就曾在刊物中欣賞到他的漫畫、插畫,猶記得他的畫作寥寥數筆,即顯妙趣橫生。

叩開陳學君老師家門之前,我不禁揣測他的模樣。心想著,莫不是歷盡滄桑,看世界的眼光才這樣獨到?當陳老師笑容滿面出現在我們面前,暢談30多年來對漫畫的感悟,我才驚覺,原來優秀的傳統漫畫和生活中的細緻觀察密不可分,更是知識積累使然。

陳學君:“漫眼”窺世界 畫筆述人生

練就一雙“漫眼”

陳學君是個感恩的人。採訪一開始,他便說起了成長路上,除了父親之外,所遇的很多位恩師。如果沒有走上繪畫這條路,他無法想象,自己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

兒時的仁風,在城裡人印象中,是座村莊。陳學君是個調皮得出了名的孩子。有駝背的人走過,他調皮地模仿,惹得旁人哈哈大笑。父親學過繪畫,也喜愛寫作,和居住在村裡的文化圈人士相識。陳學君曾被長輩們笑言,“可以去學戲劇表演了”。善於觀察的優點,恰到好處地運用起來,無意中為後來走上漫畫之路做了鋪墊。

喜歡寫寫畫畫,也許是很多人青少年時代的共同點。小學時代,看著大孩子畫出孫悟空等形象,陳學君也跟著臨摹起來。父親買來一些畫冊支持他,然而並不讚賞“畫得變了形”的風格,認為兒子應該在傳統的繪畫道路上多下點工夫。

進入泉州六中後,遇到了尤育培老師。尤老師上世紀50年代畢業於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繪畫系。他時常為陳學君的生活速寫點撥,並瀟灑地在習作旁,提上點睛一般的題目。陳學君後來發現,這不正是富有人生意味的“子愷漫畫”般的做法嗎?在尤老師那裡,陳學君提升了繪畫功底,學習連環畫創作,逐漸練成一雙發現生活中有趣場景的“漫眼”。

第一次從漫畫中感受到強烈的成就感,是1985年在面向全國發行的《中學生》雜誌上發表了處女作。這對一名中學生來說,真是莫大的鼓勵。陳學君回憶,“初次‘表演’雖然稚嫩,但成為我日後從事漫畫創作的‘動力源’。”次年,他又在《中學生》雜誌刊發了漫畫專版。當時的雜誌主編,晉江籍的兒童文學作家莊之明先生,也成為陳學君日後不忘的恩師之一。

陳學君:“漫眼”窺世界 畫筆述人生

用筆墨再現生活

把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場景,用自己的筆墨再造出來,陳學君覺得特別有意思,於是數十年堅持了下來。

大學期間,雖然學的是裝潢設計專業,也曾想過調換專業,但陳學君漸漸發現,所學的設計知識,如畫面表現的構成形式感等,都可以運用到漫畫創作中。知識本是相通的,堅持學習,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課餘時間,他描繪大學生活中的場景。一件《大學生群像》作品,斗膽投給漫畫界最具權威的人民日報《諷刺與幽默》,沒想到,很快得到迴音,竟發表在頭版頭條!編輯大膽提攜新人,陳學君非常感動,更堅定了走上漫畫創作道路的信心與勇氣。

陳老師認為,上世紀80至90年代,是中國漫畫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而他恰好也乘上東風,加入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並在中國的傳統漫畫圈內嶄露頭角。

陳學君老師作品被收錄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漫畫》卷,以及《中國漫畫五十年》等。這些代表中國現當代漫畫成就的作品集成中,還可以看到豐子愷、華君武、丁聰、方成等如雷貫耳的漫畫界前輩的大作。但陳學君一再強調,他取得的成績源於有幸得到英韜、王復羊、夏清泉和徐鵬飛等多位漫畫界恩師的提攜。

陳學君:“漫眼”窺世界 畫筆述人生

從漫畫看眾生相

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傳統漫畫更是如此。藝術大師豐子愷先生說過,“只要不為無聊的筆墨遊戲,而含有一點‘人生’的意味,都有存在的價值,都可以稱為‘漫畫’的。”

陳學君老師的大多數漫畫,都是直接取材於他對生活的觀察。2000年,他創作單幅漫畫《訓》。許多孩子正在臨摹老師在黑板上畫的樹葉,偏偏有個孩子要多畫一條毛毛蟲。畫面中老師正在訓斥這個孩子,孩子垂頭喪氣。要表達的思想內涵躍然紙上。這是源自身邊真實的故事。

還有他家中懸掛的一幅水墨漫畫,畫中的老者巧遇一棵老榕。老榕根鬚繁茂,下垂至地面之上,恰似老者的鬍鬚,似在感嘆歲月蹉跎。那場景,也是源自生活中的觀察和感悟。

近年來,陳學君老師也創作了一些反映“低頭族”、“鼠標手”等社會現象的作品。比如,最近剛在“子愷杯”第十二屆中國漫畫大展中展出的作品《沒》:低頭族埋頭看手機,而一隻高舉紙質書的手,漸漸淹沒在泥沼之中。

陳學君:“漫眼”窺世界 畫筆述人生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富礦,也是陳老師創作靈感的來源。他創作過許多閩南諺語、養生俗語漫畫。“這些俗語與漫畫的表現特點具有許多相似之處。”陳學君老師說,二者都通過誇張、比喻、象徵等創作手法,達到讓人會心一笑的藝術效果。如果能把二者結合起來,可謂相得益彰。

這十幾年來,陳老師除了教學、創作之外,把更多的心力投入漫畫理論研究。和西方相比,真正意義上的漫畫在中國僅百年多的歷史。“傳統漫畫在中國有式微之勢。”陳老師說,當代故事漫畫借鑑電影鏡頭式的表達方式,以故事劇情見長;與之不同的是,傳統漫畫需要更深厚的功底,需要文化積澱與生活積累,難度更大,因此有的年輕人畫功非常棒,但要在傳統漫畫上有所發展,依然有瓶頸。

中國漫畫長期形成的創作價值觀和審美觀受到衝擊,人們對漫畫產生了一些誤解,如“漫畫不必有思想”、“漫畫是專門搞笑的”。而創作者為了迎合一部分讀者的閱讀需求,追求粗俗無聊的表現題材與形式。陳老師說,這些現象,都值得關注與深思。

陳學君:“漫眼”窺世界 畫筆述人生

□個人簡介

陳學君,1968年出生,1989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2008~2009年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泉州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著有《漫畫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