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提升加工轉化是未來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王道

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年產馬鈴薯1億多噸,90%以上主要用於鮮食。據有關調查顯示,軍人、學生和農民工是馬鈴薯的主要消費群體,其次是一些單位食堂和酒樓等餐飲行業採購,城市居民消費排在末位。

馬鈴薯主糧化政策推行以來,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幅增加,但鮮食量並沒有跟上,導致了2016、2017、2018三年“馬鈴薯冰河期”的出現。真是成也鮮食,敗也鮮食。


提升加工轉化是未來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王道

形狀各異的馬鈴薯

其實,縱觀全球馬鈴薯產業,加工轉化是主流。現在,北美和歐盟是馬鈴薯加工業的領導者,其加工轉化率為60%-70%。我國的馬鈴薯加工轉化率為12%左右,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加工轉化率低是目前制約或導致我國馬鈴薯產業發展不穩定、產值不高、市場無法有效對接的最大困局。

經濟學中有個著名觀點叫“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筆者認為,要避免“薯賤傷農”和產能過剩現象,種薯企業、種植大戶要做好結構調整,考慮“加工轉化”這個“籃子”。

首先,建議種植戶調整種植結構,將商品薯和加工薯“兩薯”協調發展。商品薯受市場波動性很大,豐收了不一定盈利。如果與龍頭加工企業簽訂訂單,種植澱粉加工薯,種好了肯定掙錢。2019年秋季,華北地區澱粉含量在18以上的加工薯每噸高達900元,西北產區每噸一度高達900-1100元。倘若種植澱粉加工薯,畝產達4噸以上,毛收入每畝達3600元以上,退除各項投入成本,每畝至少純掙1000元,雖非暴利,但也絕非微利。只要搞好產量就能掙錢,有穩定的市場預期。

其次,建議種薯企業引進及培育高澱粉含量的加工品種。商品薯的確是香餑餑,一個“風行品種”就能成就一家企業,譬如某公司的V7,希森公司的“希森6號”,在種薯行業哀鴻遍野的時候,這幾家企業僅憑這兩款品種穩坐行業潮頭。奈何市場總是喜新厭舊,新品種的“新氣”連三年也持續不到。但加工薯卻非常穩定,夏坡蒂、布爾班克、大西洋、麥肯等作為薯條、薯片的加工品種,持續了半個多世紀,依然暢銷不衰。

所以,筆者在此呼籲種薯企業,請培育一款適合各產地種植的類似像“夏波蒂、布爾班克”這樣的澱粉加工品種。


提升加工轉化是未來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王道

澱粉加工薯

另外,澱粉加工企業需主動出擊,和種植企業、農戶“簽訂單、保原料”,建立有效的利益聯接機制,保障原料的高質量、穩定供給。中國馬鈴薯的加工轉化率為10-12%,馬鈴薯澱粉加工業佔8%左右,是一個保底產業,託底產業。現在,呼籲和建議國內大型龍頭加工企業加大原料基地建設,把原料基地做為第一生產車間,提前與種植大戶、農場主進行訂單合作,專業化種植高澱粉馬鈴薯品種。

同時,我們要利用互聯網思維,5G+應用場景,做好產業市場信息引導和服務工作,實現生產與加工有序對接,讓馬鈴薯澱粉加工端發揮更大的優勢,提升加工轉化力度及產品的高附加值,實現龍頭企業品牌化經營。


提升加工轉化是未來馬鈴薯產業健康發展的王道

雲端思維

薯業風雲再起,雲端思維浩浩湯湯。

未來,我們要共享全球市場,既要有“殺出一條血路來”的勇氣和過硬產品,還要有擁抱全球,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觀。所以,無論我們是科研人、種薯人還是加工人,都要融通共享,讓科研、種植、服務、流通、銷售、深加工等環節在雲端平臺協同,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共創產業的美好未來。

文/中國澱粉工業協會馬鈴薯專委會 高瑞 張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