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致女兒書》:來自父親的反思與懺悔

書評 |《致女兒書》:來自父親的反思與懺悔

導言

瘋癲卻真實,荒唐且深情,王朔在回憶中反思自己的一生,用懺悔為女兒解開未解世界。

簡介

《致女兒書》分為《致女兒書》和《和我們的女兒談話》的兩部分,它既是王朔的自傳,也是他寫給女兒的情書。在書中,王朔與女兒坦誠相待,不僅詳細地敘述了自己的血緣、家庭以及個人人生經歷,還大方地表達了對女兒的愛。內容幽默與荒誕並存,真愛與真理齊飛,讓人回味無窮。

點評

1、愛與自我並存

王朔一直以浪子形象示人,放浪不羈愛自由,嬉笑怒罵走江湖,有事的時候罵罵人,沒事的時候找茬兒罵罵人。他總保持著被激怒的老虎的形象,所到之處無不湧動著他的不安與憤怒,生活中如此,作品裡亦如此。

書評 |《致女兒書》:來自父親的反思與懺悔

《致女兒書》中,王朔一反常態,不僅好好說話了,而且還溫情脈脈,矯情得不像個北京老爺們兒。他和女兒從物種起源說到人類發展,從家族祖先說到他自己,從父母對他的教育說到他對女兒的教育……每句話都充滿了自責,女兒帶給他的快樂越真實可感,他便越悔恨交加,悔自己當初不該自私地把女兒帶到這個世界,恨自己把以女兒為中心的那個家折騰散了,讓一份缺失造成了兩個人人生的不完整。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王朔的溫情並沒有持續多久。《和我們的女兒談話》中,他又恢復了往日糾結擰巴,瘋癲荒誕的風格。故事場景隨意切換,現實夢裡,天上人間,白天黑夜......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沒寫到的。主要人物方言和老王為人為神,互為彼此,神神叨叨,思維跳躍跨度大到讀者難以跟上。可王朔畢竟是王朔,他總能把自己想說的話說清楚。

書評 |《致女兒書》:來自父親的反思與懺悔

2、幼年經歷賦予的冷漠

方槍槍是眾多在保育院長大的軍區大院的孩子中的一個,父母忙於工作,很少去看望他,保育院的老師不喜歡他,就連同學也處處排擠他,為了不被孤立,他精盡腦汁。瞭解王朔的人一定知道,方槍槍的經歷其實就是王朔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值得玩味的是王朔把這個故事叫做《看上去很美》,言外之意就是一點都不美。確實如此,童年的這段經歷對他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年過半百,在《致女兒書》中他寫到自己從保育院回到家時的感覺,仍然只有一個“怕”字,害怕爺爺,害怕爸爸。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怕變為煩,煩又變為吵,最後索性躲著不見他們。

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人的一生,王朔不僅把對父母的冷漠帶到了公眾面前,還帶進了自己的婚姻生活裡,最終導致婚姻破裂,妻子帶著6歲的女兒遠赴美國,留他在原地感慨“人生這場戲,我演砸了。”。《致女兒書》中他大膽承認自己的卑下與怯懦,深刻反省自己的種種過錯,反省中帶著懺悔,懺悔裡是對女兒濃得化不開的愛。

3、學會愛與寬容

《和我們的女兒談話》處處都是王朔的人生總結,他和咪咪方聊了很多宏大的命題,包括寫作、使命以及生死輪迴。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愛恨的認識和理解,一生凌厲的王朔居然會認為“心中有恨的人都很難看,生活在醜陋和寒磣中。”。

書評 |《致女兒書》:來自父親的反思與懺悔

在瀏覽器輸入王朔這個名字,看到的最多的是和他有關的各種罵戰。在公眾面前,王朔永遠保持著憤怒的形象。即便在家裡,也沒有半分收斂。對父母來說,他是一隻無法靠近的刺蝟,如果強行靠近,只會傷痕累累。

任何的任性都會有相應的代價,父親、哥哥相繼去世,妻子帶女兒離開,現實接連不斷的耳光終於將王朔打醒,然而那些沒來得及說出口的愛與懺悔再也沒機會說了。

憤怒只會矇蔽人的眼睛,愛與寬容才是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燈。要學會剋制憤怒,原諒攻擊自己的人,不打擊報復,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這是生活這片苦海里唯一的救贖。王朔放下尊嚴與虛榮,借自己用一生幸福換來的教訓為女兒保駕護航。

4、中國式的父愛

書中王朔對女兒這樣說:坦白也需要一個對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還希望一個讀者讀到我的心聲,那也只是你。

我只想對你坦白,也只能對你坦白,這應該是一個作家最深情的告白,遺憾的是這樣的告白只能出現在書裡。都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前世的相處模式不得而知,今生的相遇卻總是隔著無數層紗,那麼近,又那麼遠。

生活中,我們習慣將父愛比作大山,高大威嚴,父親們似乎也在不斷迎合我們的喻體,深沉不語,即使是伶牙俐齒的王朔亦沒有逃出這個怪圈。

書評 |《致女兒書》:來自父親的反思與懺悔

王咪那句“做你女兒真倒黴”是大多數女兒的心聲,王朔聽後的心痛也是大多數父親的心痛。她是我女兒,他好像是我爸爸,女兒的懷疑經常讓父親的篤定顯得可憐又可笑。而這一切的相互傷害不過是威嚴作祟,傳統父女相處模式的緊箍咒讓父親們紛紛選擇高高在上,拒絕溝通。他們習慣將愛深深地埋藏在心裡,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愛著女兒,不管女兒想不想要這種愛。

結語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是一個與年齡、身份和性別無關的定論,不會因為任何關係的存在而改變,包括親子關係。無論是父親,還是女兒,都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此基礎上平等交流,充分表達,別讓愛意只停留在文字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