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不管你服氣與否,都不得不承認,當代亞洲第一文化輸出大國就是日本。

以潮流時尚的流行文化為例,不僅在國內頗具人氣,甚至風靡亞洲甚至全球,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濱崎步,真正意義上的亞洲音樂天后

至於諸如二次元、御宅、腐女等熱門詞彙,早已超脫出了語言互動的框架,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像《某科學的超電磁炮》,已經成為了二次元聖地B站的“鎮站之寶”

在這些詞彙中,“治癒”同樣有一席之地。

何謂“治癒”?按在日語語境裡,“治癒系”指的是能夠撫慰心靈、給人以持續,恆久,連續的舒暢感的一系列事物。

治癒系涉及到了音樂、影視、動漫、藝人等一系列的文化產業體系,在許多日本國民的潛意識中起著了含蓄並持續的作用。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治癒系電影《小森林》截圖

治癒系不僅包含著日本民族獨特且濃厚的文化底蘊,更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生存價值觀,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首先是“治癒系”音樂。

治癒系音樂於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流行,指代的就是那些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舒緩,撫平聽者心靈創傷的音樂。

通常,人們公認喜多郎先生是治癒系音樂的啟蒙者,而坂本龍一也有“治癒音樂之父”的讚譽。另外,像久石讓、姬神、S.E.N.S(神思者),都是治癒系音樂創作領域的佼佼者。

在流行音樂領域,同樣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治癒系歌手。

在很多樂評家/文化研究領域,有一個“尊為治癒系女神”的音樂人經常被提到:RURUTIA(ルルティア)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RURUTIA

“其歌曲不僅在旋律上具有豐富的感情,音質輕柔而親切,在歌詞方面更是將治癒的目的表達的十分到位”。有音樂雜誌評價:

“其歌曲不僅在旋律上具有豐富的感情,音質輕柔而親切,在歌詞方面更是將治癒的目的表達的十分到位”。

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坂本真綾、花澤香菜、手島葵等歌手,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治癒系女歌手”。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花澤香菜

說到這兒,相信有不少同學發現,不少治癒系女歌手,同時也和日本的二次元文化有很大的關聯。譬如坂本真綾和花澤香菜,都是深受大家喜歡的聲優。

提到了二次元,就不得不提日本的治癒系動漫。

像《夏目友人帳》、《螢火之森》、《未聞花名》、《你的名字》、《秒速五釐木》等等,都是非常典型且優質的治癒系動漫作品。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動畫電影《秒速五釐米》截圖

治癒系動漫作品的劇情大多平淡舒緩,基本上沒有刻意的大喜大悲和色情暴力元素,多是從“看似不經意的”生活細節中刻畫並詮釋現實生活。

除此之外,各種各樣的治癒系周邊,也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

像各式各樣的治癒系文具和玩具(大頭娃娃、桌上型綠色小盆栽等)深受學生和上班族們的歡迎。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日式文具店

甚至連日本鐵道公司,都推出過季節主題式的新幹線列車廣告。這不僅激發了人們對治癒系風景名勝的嚮往,更推動了治癒系旅遊風潮。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日本人為何如此熱衷於“治癒”?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從文化角度窺知一二。

1)自然崇拜

大家都知道,地質和氣象災害(地震、海嘯等)一直伴隨著日本國民的生存發展,這使得他們對自然有著與生俱來的崇拜。

譬如說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就是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中心的。在神道教體系裡,不僅山、大樹、瀑布,甚至連怪狀岩石都可以包含著神或神的精神。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神道教建築

不過,在人們享受工業化帶來的便捷生活的同時,生存空間也受到了隔離和擠壓。

與自然渾然一體的日式建築,被西方的水泥鋼筋所取代,城市的天際線被人類引以為傲的高聳摩天大樓所遮蔽。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下雪的東京

土地早已沒有了與過往人類情感相通的含義,反倒成了資本眼裡可遇不可求的資源。

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工作與生活的高節奏、淡漠的人際關係以及日趨固化的階級關係,更激發了人們尋求一種可以迴歸並親近自然的、治癒心靈的療傷方式。

顯然,活生生的長在土地上的動物和植物,更能讓備受壓力折磨的人們有安全與舒適的感覺。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電影《海街日記》劇照

因此,我們便可以理解,為什麼藉助自然意向和自然音效構建的純音樂成為了治癒系音樂的主流。人們聽到了泉水叮咚,聽到了風聲鳥鳴,彷彿從瑣事喧囂中找回了民族根性中崇拜自然的那份虔誠。

2)不安定感

日本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南博曾用“日本人自我的不確實感”來評價日本民族心理的弱點。

他認為,日本人之所以被認為缺乏主體性、沒有確立自我、沒有自我主張、不自己積極主動地行動等,皆是自我的不確實感造成的。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電影《東京奏鳴曲》截圖

進入後工業時代,這種心理弱點激發的社會現象,被徹底放大。

傳統家庭功能的喪失,集團感和榮譽感的下降,物化的人際關係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以青年一代為首的日本人,無法像他們的長輩一樣,在家族和企業中獲得歸屬感,也無法從人際交往中獲得客觀的評價與心靈的慰藉,這無形當中加劇了他們的自我迷失。

其中,典型體現就是當下日本社會中數量龐大的亞文化群體——御宅族。儘管國內年輕人樂於以“廢宅”自居,但此“廢宅”非彼“廢宅”

他們習慣於把自己困在家中,最好的夥伴要麼是流行小說,要麼是偶像組合,甚至可以是ACG作品中的虛擬角色。

坦誠說,他們一直都是非主流的存在。即使在“御宅”文化發展迅猛今天,“宅男”依然受到歧視和白眼。

詳情可戳文章:

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作品都能顯示出治癒的功效。以“和風”治癒系動畫《蟲師》為例。

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蟲師雖然過著四海為家的漂泊生活,但是每到一個異鄉,都為他人解決因“蟲”而起的奇異時間,並在這漫長的旅行中收穫了許多淡泊的溫情。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誰都沒有錯,人和蟲都只是為了生存,所以你要活下去”

溫和的色調,大量的自然風光和“和風”的音樂以及傳統的日式繪製方法,都充滿了治癒的功效。


“治癒”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日本獨特的文化和社會心理,但是需要治癒文化的,卻不僅僅只有日本。

放眼看現實中的自己,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變得愈發“無趣”:

為了生產而生產,為了積累而積累,為了金錢而金錢。人之為人的根本逐漸喪失,生活的意義無處可尋。

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和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治癒的心理需求日益增強。正如2008年國際和平組織總裁斯科特·韋伯,在全球公益慈善論壇上的發言所稱:

為什麼“治癒系”能在日本大行其道?

科特·韋伯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想非常關鍵的一點是,我們要儘可能地努力找到根源是什麼,能夠在根源上加以解決,這樣我們就不會花10倍到100倍以上的錢來解決發生的問題。我們需要做的是要讓人們改變他們生活的水平和環境,給他們安全感。”

一言概之,治癒並不只是風行一時的流行時尚,而是反應深刻的歷史社會狀況的文化現象。

正所謂“透過現象看本質”,相信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對日本的流行文化有相對更深一點的認識和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