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隱於山東小縣城的五代七進士銅器篆刻名家,祖上是皇太子之師

刀中見筆,筆中有刀,刀筆相融,自成一體。刀在手下游刃有餘,千姿百態,如今獨步海內,引許多國內外的收藏家競相收藏他的作品。

隱於山東小縣城的五代七進士銅器篆刻名家,祖上是皇太子之師

今天跟大家聊的是我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閻氏刻銅工藝。銅器雕刻作品多見於銅印、銅墨盒、銅鎮紙等。如銅印章起源於商末,興盛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餘年,而且使用範圍廣、數量大,被歷代統治者作為官印或私印。銅印的印面以方形為主,也可見到極少數的菱形和圓形銅印,印紐的形狀變化較多,有瓦紐、兔紐、獸紐、柄紐、片紐等等。古代銅印從印文內容上又可分為官印、人名印、閒章、吉祥語、圖案印、齋室印、收藏印等。

隱於山東小縣城的五代七進士銅器篆刻名家,祖上是皇太子之師

昌樂(山東濰坊)閻氏銅器雕刻技法始於昌樂閻氏祖上閻世繩(康熙十五年進士、皇太子講官)。閻世繩(1633-1706年)與王士禎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銅藝術。閻世繩精心刻制的銅製品倍受康熙皇帝珍愛。康熙皇帝曾多次將閻世繩刻制的銅製文玩作為獎品賞賜給大臣。許多高官學者也以得到閻世繩刻制的文玩為榮。閻世繩之子閹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堯同榜進士、工部主事)、之孫閻廷佶(雍正二年進士、廣西賓州知州)、曾孫閻循琦(乾隆七年進士、太子太保、工部尚書)、玄孫閻學淳(乾隆四十九年進士、寧國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進士皆為篆刻名家(閻氏五代七進士),代代相傳,形成了家族藝術風格和體系。之後近百年刻銅工藝曾一度失傳。直至清末,閻志超整理閻氏遺著,重新發現了閻氏刻銅藝術的文獻資料,閻氏刻銅工藝方幸續傳承。

隱於山東小縣城的五代七進士銅器篆刻名家,祖上是皇太子之師

閻志超(1903-1941年)後改名閻少璞,昌樂縣城西門裡人,清末民初篆刻家、書畫家。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和創新思想啟蒙,所創作的仿古銅工藝作品獨樹一幟。後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有幸結識了北京前門外著名刻章老字號七縣館的老藝人,兩人共研篆學,相見恨晚。閻少璞因禍得福,篆技大增,在獄中將畢生制印技術整理成書,秘傳給長子閻光崇。閻光崇繼承父業,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進了傳統的砂模鑄造工藝,將北京篆藝與古代閻氏鑄刻銅藝的方法結合起來取得成功,並將其畢生技藝全部授之後人。

目前,閻氏後人承祖藝之基,習名師精華,得國外專家指點而悟得黃銅落款絕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簡約淡雅,流暢自如且靈動奔越。銅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為勝人處之一;新技法之於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跡整齊規範,此勝人處之二;經其三十餘年反覆試驗,將失蠟真空鑄銅技術發揮至極,所鑄刻各種金、銀、銅印璽表面處理無坑無疵光滑細膩,此為勝人處之三;又其將銅印印紐多樣化,有各類生靈、仙靈亦有抽象、象形等類,一改前人銅印清一色呆板無味的外態風格,並精雕細刻加以拋光,所成之印皆靈氣縈繞栩栩如生。此四技一改舊法,銅印亦煥然一新,可譽銅印製作史之大手筆。刻篆字於印底,行落款於印側,鑄雕獸鈕於印上,黃銅全身,金光閃耀,大氣亦不失精美。

隱於山東小縣城的五代七進士銅器篆刻名家,祖上是皇太子之師

銅器鑄刻工藝流程包括銅器鑄造和銅器雕刻兩部分。

一、銅器鑄造

鑄造銅器主要使用兩種方法,一是泥範法,二是融模法。

二、銅器雕刻

在上述流程中所製得的銅器,如銅印、鎮紙、墨盒等,將被用作雕刻藝術的載體。雕刻者必須具備較高的篆刻、書法、繪畫基礎,也要具備持刀運刀的手上功力。

銅器雕刻大致分為雕刻主體、清髒、落款、打磨拋光四部分。

(一)雕刻主體

銅器雕刻用刀的方法是根據字體的不同和銅本身材質硬度高、粘連性強的特點,經過多年數次改選刀具,得利器形成的獨門刀法。大拇指跟食指捏住利器手柄中間兩側,中指墊在手柄下方,無名指和小指略彎之,只需三指用力。其刀法有四:單手拉刀、單手挑刀、轉刀、直刀。

單手拉刀:就是右手持刀柄、左手五個手指將被刻銅印件用力捏住,右手將刀頭對準被刻銅印件面成45°角,用力向下壓。同時要向著刻銅者自己身體方向拉去。在實際應用中,實用最多。如刻陽文時就是將刀尖對準印文筆畫的外側,用大力向下壓,順著筆畫的方向引刀的兩眼,雙手要通力協作,一心三用。

單手挑刀,也叫回刀法,回刀就是將右手手柄直立垂直於印面,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一起用力向前推刀,行至之前拉刀始刀出的過程。行程極短,大約兩秒鐘時間。回刀用於拉刀始發處目的是刻平拉刀從銅面下刀至所須深度造成坡度。

轉刀,閻氏刻銅轉刀並非刀轉,而是轉動左手中被刻物件。運用最多。它隨每一筆畫的始終而隨時轉動。因銅材質堅硬,刻銅印每成一畫必下數刀,非一刀了事。所以必須反覆吃銅進刀。

(二)清髒

清髒是將筆畫外側至印框內側、筆畫之間多餘挖深平之的過程,常採用多刃圓球刀即可。清髒時必須要開啟引風設備,引風口放在距離左手最近的位置。因為刻銅時銅屑細塵隨刀而起,易吸入肺中影響健康,而引風機的開啟,將會有效避免細塵的迸濺。

(三)刻款

“看款能知印”是清末篆刻家徐三庚的經驗之談。印旁刻款的水平彰顯篆刻者技藝的成熟程度。我國古代真正的印旁提款始於明代的石質印章,此前在堅硬的銅印邊旁直接題刻印款極為罕見。而閻氏刻銅題款經幾代人的不斷實踐,屢次改進,終於收穫了一種得心應手的利器,可以在堅硬的銅合金表面上直接刻制題款了。刻款是用雙手持刀完成的,因為刻款需要力氣比較大,所以要求刻款者之前必須練好持刀基本功,否則難以駕馭利器。

(四)打磨拋光

用粗細砂紙進行打磨、再用拋光布打上拋光蠟對其進行拋光處理。

隱於山東小縣城的五代七進士銅器篆刻名家,祖上是皇太子之師

閻氏銅器鑄刻技藝歷史悠久,製作技藝精湛,文化內涵豐富,是一種以銅為材質雕刻成的印章,是刀刻藝術與治鑄技術有機結合的一種複雜的手工技藝,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收藏價值。隨著現代機械鑄刻業的發展,傳統的手工鑄刻銅印行業大不如前,現在從事這一手工技藝的人員已寥寥無幾,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加以保護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