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攝影:孫維敏

榔橋鎮·黃田村

皖南歷史的一顆真正明珠!

座標:安徽省涇縣榔橋鎮東南部,黃子山西麓

歷史:始建於北宋嘉祐年間,鼎盛於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

最佳看點:古民居建築群、洋船屋(篤誠堂)、學堂、象山防空洞、木石磚雕

榮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景觀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國家AAAA級景區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閒與隱,也是一種生活!

山林裡的涇縣,落了一隻鳳鳥。青弋江是它的長尾,赤灘和查濟是它的雙眸。千百年來,它不飛翔,也不行走,就站在皖南的坡地上,望著遠方。它的羽下,藏了一座徽派古村。村口的青石上,用正楷,深深地刻了兩個字:黃田。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這是一個被山林和溪水圍繞的小城,來這裡只是為了閒逛,走走停停,來這裡或許只是為了隱世,山靜人安。早晨起來,滿口吸到的都是大自然的氣息,再細緻形容的話,應該是草垛、生木頭還有泥土的味道。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山遠天闊,遠處的黃子山自顧自地朦朧著,綿延的曲線好似用水墨丹青勾勒出來,安靜地浸潤在一片暮靄之中;近前,鳳子河嘩嘩流淌,湍急處一個陡坡,水流急轉直下,激盪起砯崖轉石的豪氣與莽撞。黃田古村落,就在這片青山綠水間,生長了近千年。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很多古民居門門牆高大寬敞,牆面用涇縣特色的花磚貼飾,在層層疊疊的屋簷中,在環繞的綠意裡,透著水墨意韻。

大山深處泊古船 鳳子河畔文脈長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當我們輕輕的腳步,踏上了洋船屋那古老的青石板時,彷彿踏入了一個古老的故事裡了。這個故事在歲月的風雨中,已經飄搖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因孝而建的“孝子宅”——洋船屋

來到停泊了百餘年的洋船屋,四周圍高牆,兩側開深渠,尖角狀的圍牆好似船頭,小河上架設的石板橋猶如登船的跳板。百餘年來,河水沿著“洋船”兩側開鑿的深渠奔瀉而去,背後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從發源於黃子山的鳳子河與馬衝河交匯處,隨著河流走向依次展開,屋舍鱗次櫛比,狹長分佈。登高望遠,整個村子猶如停泊在大山深處的古船,穿梭的村民則好似在船艙飲食起居、在甲板蒔花種草。村子就這樣安靜地臨水而結,敘述著人與自然的交互和諧。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黃田人家,既不姓黃,也不姓田。一隊朱姓後裔,在北宋的某個傍晚,從南方婺源,急匆匆趕了過來。他們有的乘轎,有的騎馬,有的推車,到黃田一歇腳,便是上千年。這麼老的時光,生長了很多故事,也滌去了很多傳聞。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六座高大的牌坊,一字列開,被建起,又被推倒。十八個水靈靈的姑娘,長大後,嫁出了聚星堂,歲及古稀,又紛紛想回來。還有那八十八步的思永巷,常常有人鑽到裡頭,要麼寫詩,要麼填詞,吟遍了風雅。朱姓後裔的後裔,今天仍在,每一次翻動過往,他們的表情,都無比複雜。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這是位於象山腹地的軍事防空洞,希望這個防空洞,能一直作為一個不曾真正使用過的模樣,展示在眾人面前。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黃田朱氏是“以商賈興,以官宦顯”的涇縣一大望族。與理學家朱熹同宗共祖。

清中期村內有書院書舍十所,藏書齋室六處。黃田村古民居群是典型的“儒商”文化的體觀。圖中的青檀學堂是一所將自然教育、經典教育、生活教育、藝術教育相融合的學堂,在這裡可以跟隨青檀學堂的老師們一起生活學習,感受他們純正的自然耕讀文化。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這裡阡陌交錯,房屋櫛比,炊煙裊裊,鶯啼鳥囀,

更有老樹古藤、新篁修竹、溪水潺潺、柳綠桃紅。

涇縣大山深處泊了一葉古舟 疑是朱熹後代的聚居地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湧溪火青”

水墨畫卷般的旖旎風光

他訴說著綿延不絕的悠悠文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