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老沈聊戲:節外生枝的《武家坡》

大凡文藝作品要打磨成精品,總需要去其枝蔓、突出主幹才成。然而,有一類傳統戲卻不是這樣,編劇者反其道而行之,偏要在主幹之外節外生枝,才有戲可看。《武家坡》就是一個典型。

老沈聊戲:節外生枝的《武家坡》

《武家坡》是全本《紅鬃烈馬》中一折。說的是薛平貴出征西涼國時遭陷害流落當地,幸而被西涼王收之,並把代戰公主許配為妻。老王死後,薛平貴繼承王位。薛平貴思念原配夫人王寶釧,於是返回南國尋找髮妻。在武家坡,薛平貴同在寒窯苦守十八年的王寶釧相見,夫妻遂告團圓。

《武家坡》演的就是兩人相見的情節, 劇情十分簡單。如果平鋪直敘地演,無非是夫妻抱頭痛哭,共話十八年的離別之苦,這其中缺少曲折和衝突,那麼,演員表演的空間不大,這折戲也就成了平淡無奇的過場戲而已。

當年的老藝人們卻另闢蹊徑,採取節外生枝的手法,給這場戲平添了故事情節,既合情又合理,經過幾代藝術家的提煉打磨,這段戲不僅成為全本《紅鬃烈馬》的“戲核”,而且《武家坡》還獨立成篇,成為久演不衰的經典摺子戲。

老沈聊戲:節外生枝的《武家坡》

說是“節外生枝”,其實是有內在邏輯依據的。一對離別十八年杳無音信的夫妻突然相見,作為丈夫對妻子是否守住貞潔十分看重。於是產生了“試探妻子”的想法,節外生枝便由此展開。

這裡要插一句,根據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男子十分看重女人的貞潔操守,而婦女卻不太計較。你看,薛平貴擔心王寶釧貞潔失守,並決心,萬一如此便“拉馬就走”。反觀王寶釧,對丈夫這十八年卻坦然面對,到《大登殿》時還和代戰公主共掌山河,一起唱了那段歡快的“十三咳”。因為王寶釧寒窯苦守十八年也就是為了等到丈夫出人頭地這一天。文藝作品都有“時代的烙印”,這正是編《武家坡》那個時代的價值觀念,放在今天戲就要另外的編法了。

回來再說薛平貴的“試探”。他決定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以薛的朋友名義代送家書,以便觀察王寶釧的態度。可他又拿不出那封家書,便有了家書失落和那段“八月十五月光明”的對唱。這位軍爺謊稱薛因為失去馬匹向他借了二十兩紋銀還債,而薛平貴無力歸還二十兩銀子,只能把家鄉守候的王寶釧買給了軍爺。王寶釧不為所動,加以拒絕。接著,他從腰中掏出一錠銀子,要強行把王寶釧帶走。矛盾激化了,軍爺以告上官府相威脅,王寶釧則針鋒相對,嬉笑怒罵來應對。於是產生了“指著西涼高聲罵”那段膾炙人口的對唱。軍爺被“激怒”了,提起馬鞭要“一馬雙跨回西涼”。王寶釧見勢不妙,隨手在地上抓了把土向軍爺臉上揚去,自己則迅速跑回寒窯躲避起來。薛平貴此時唱道:“好個貞潔王寶釧,果然為我受熬煎”。他的“試探”到此結束,並有了滿意結果。

老沈聊戲:節外生枝的《武家坡》

你看,《武家坡》一折大約50多分鐘,而這段節外生枝的“試探”連說帶唱竟長達30分鐘,精彩的表演和唱段也集中在這段戲裡。如果沒有這段戲,《武家坡》大概就無戲可看了。

後面的戲則順理成章了。王寶釧躲進寒窯,薛平貴跟隨而至, 卻被攔在門外。經過一番盤問和解釋,夫妻終於團圓。

當年《武家坡》可謂家喻戶曉,戲迷們大都能唱一段“一馬離了西涼界”和“八月十五月光明”。而這出戏也是眾名家的拿手好戲,而最珍貴的一份錄音則是1957年四大鬚生之一的楊寶森和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合作演唱的實況。這兩位大家平時同臺合作的機會極少,而錄音後不久,兩位大師相繼去世,故而這份錄音成為絕唱。

說到節外生枝,其實這是傳統戲常用的表現手法。著名戲曲理論家、曾為梅蘭芳編寫劇本的齊如山先生在談到編劇經驗時曾說過:“編戲就怕平鋪直敘,最好是在題外加添曲折,然亦不可出題之範圍。如不能添加曲折,則設法於本題之內添加情節。”齊如山的這番話正道出了傳統戲的一條藝術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