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藝術史書寫——應從史與論的協調關係入手

史與論的關係問題,一直是我國史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史,即資料,論,即論點。資料和論點,是學術研究的兩個基本要素。史與論的關係問題,實質是史學認識論問題,涉及到如何科學地進行歷史研究和歷史認識。我國史學界“以論帶史”的觀點,引發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呼應,這是史與論關係的三個基本口號,或者說理念及方法。如何理解史與論的關係問題,決定了史學研究者運用何種思想和視角去觀察和解析舊的史料,並得出符合歷史實際的客觀結論。藝術史的書寫自然繞不開這個重要的關係問題,考察史與論的關係問題,在本屆研討會中也有體現。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宋偉教授大會發言)

宋偉教授(東北大學藝術學院)依據自己一天聽會的感受,將發言題目調整為《從史與論關係看藝術史書寫的理念與方法》,他說:“之所以改,因為最近這一段時間我們也正在編制九月份即將試用的藝術學理論學科碩博士的培養方案,對此也思考了許多理論問題,尤其是受到聽了一天發言後的啟示,所以就從史與論的關係看藝術史的書寫。”他首先談到的是一切藝術史都是批評史,這句話內涵豐富,強調理論批評對於藝術史建構的重要性和基礎性,也引出理論和歷史書寫之間的關係問題。這句話還可以溯源到黑格爾,不論從哲學史上還是從美學史上來看,黑格爾強調的史觀仍有待商榷與反思,但他的立場清楚,強調哲學史就是哲學,哲學同時也是哲學史,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從方法論上來說,就是以論代史和以史代論的問題,王一川老師提出以論促史,可以歸結為重史輕論、重論輕史的方法,所謂的重史輕論,就是強調歷史,相對來說忽視理論宏觀的反思和把握。它應該是實證的、經驗的、描述的、考證的、微觀的、過去的、科學的一種歷史學的方法。而重論輕史與之相反。一般說的史論結合,是沒有彰顯歷史的理論表達。藝術史按照這樣的思路,原則是理論優先,因為在藝術學理論學科框架下,相對偏重以論為主的史學觀。這個原則有四個,就是歷史理論優先、意義優先或者價值優先、闡釋優先、批判優先、當代優先的原則。在具體操作上,他與王一川老師在對象上做了個探討,想法是是否可在藝術史書寫上,以藝術觀念史為核心,以藝術思潮史作為一個支點,以藝術審美史、藝術批評史、藝術理論史、藝術社會史和藝術文化史作為重心和支點,然後再擴展到一般各類藝術史的書寫,使其有一個理論和宏觀的牽引。


藝術史教學——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中的問題與不足

藝術史課程屬於高校藝術教學中的專業理論課程。藝術史學科的發展,離不開藝術史的教學工作。在兩天晚場的學術交流中,參與實際教學的學者們在實踐中發現了各自視角下的諸多問題,分析了高校藝術史專業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高處不勝寒的現狀,內容上的種種問題,提出質疑並探討新思路,以期藝術史教學在未來建設進程中有更好的發展。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山東藝術學院王偉大會發言)

王偉(山東藝術學院)提出要以多元化視角去研究藝術問題,以藝術為核心去開拓藝術研究的疆土,而不是急於給學科研究劃定界線。她認為構建一般藝術史固然重要,但一般藝術史是指研究某一社會中一段歷史時期內各門類藝術之間的共同規律、相互關係、分類等或從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角度去分析、理解和闡釋藝術等。而不是被用於穩固學科地盤的託詞。在本科的藝術史教學中,更加需要講授門類藝術史,來培養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想象力,為藝術學研究提供人才。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蘭州財經大學曹雅妮大會發言)

曹雅妮(蘭州財經大學)提出她在教學上遇到的三個問題並對此提出她的解決措施。第一、西部地區大多數學校缺少藝術學理論相關專業,藝術史成為通識課,逐漸被邊緣化,她採取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方式,給學生授課;第二、如何將教學與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接軌,她採用引導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第三、如何與地方性藝術結合,她採取地域性藝術個案研究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地域藝術。


藝術史研究——從門類藝術史中提取養料

藝術史是研究各個門類藝術之間共同發展規律的學科,同各個藝術門類的發展密不可分,其發展過程為藝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依據。不同的藝術門類,起源時間不同,發展過程不同,相關的研究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本次研討會集結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不同藝術門類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論壇晚場的青年學者們,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武漢理工大學裴瑞欣大會發言)

裴瑞欣(武漢理工大學)就中國畫學中的風格問題發表自己想法,他認為中國繪畫中的風格是形質、風神、品格三方面的統一,重神輕形,兼有價值評判的意味。宋代以後用風、用氣比較多,是比較偏風神的詞,三者的演繹綜合也是以這三個方面的整體為主。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上海戲劇學院李芽大會發言)

李芽(上海戲劇學院)對中國服飾史學發展做一個綜述性的梳理,並提出展望。中國服飾史的研究從1981年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出版開始。到當代,服飾史研究呈現多角度結合文獻分析的特徵,研究的重要性被社會廣泛認同,具有理論和現實的雙重意義,併為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對服裝產業的促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常州大學華強大會發言)

華強(常州大學)論述李成“仰畫飛簷”新解以及古典山水畫的形式語言。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李成表現亭館樓塔類建築“仰畫飛簷”給予批評,這個問題直到宗白華才有所闡述,爭論的關鍵是李成“仰畫飛簷”是不是透視。但宗白華忽視以大觀小論以產生,只是關注較少,且近代爭論有三大誤區和缺陷。他接著用作品舉例分析,證明李成的畫作是視覺整合和經驗,這種建築原本就是這種形狀,也就是說“仰畫飛簷”並不是李成才開始的,自唐至清都有。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上海戲劇學院何浙丹大會發言)

何浙丹(上海戲劇學院)從對亞里士多德的自然、技藝等觀念進行分析,解釋古希臘時代的技藝與藝術。她觀照了亞里士多德的相關著作,在亞里士多德思想體系的整體架構中,以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的理解為切入,對身體的重新發現為契機,以此為基礎重新審視古希臘時期的技藝、摹仿的本質。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北京舞蹈學院李念霖大會發言)

李念霖(北京舞蹈學院)首先對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的學科史進行綜述,並對此提出兩個問題:如何處理舞蹈學與音樂學的關係,如何將三級學科與國家學科目錄中的二級學科如何對接。隨後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案:自上而下建設,二級學院內保持三級學科特色創立三級“舞蹈學”概念;創立三級“舞蹈學”概念,分層建設“舞蹈學”學科;綜合視角看“舞蹈學”與姊妹藝術,同時,健全“舞蹈學”學科,爭取獨立地位。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四川大學李嘉璐大會發言)

李嘉璐(四川大學)就四個方面,對漢學時代海外中國山水畫研究範式進行分析解說。第一個方面是重點學者有關山水畫的論著述評,第二個方面是漢學時期海外山水觀及山水畫研究探析,第三個方面是漢學時期海外山水畫研究範式與反思,最後是對中西概念分析的餘論。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魯迅美術學院鍾國勝大會發言)

鍾國勝(魯迅美術學院)從繪畫程式方面對中國美術史學進行說明。他認為對中國美術史問題的觀察與研究以及對現實問題的聯繫思考,應該更多地從中國美術的本體角度,從其獨特的歷史進程與表現形態上來理解,從而使今日的中國美術史研究逐步走向自立與成熟。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德州學院陳長田大會發言)

陳長田(德州學院)主要談論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中的合法性視角。他首先解釋今天的合法性視角。其次談及合法性引入的必要性,主要針對近現代美術史研究中視角方法不夠多樣的問題。最後通過分析近現代美術史應用這個視角進行研究的有利條件,探討這一視角引入之後在中國美術史研究當中的有效性。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聖彼得堡國立文化學院教師、南京藝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安娜大會發言)

安娜(聖彼得堡國立文化學院教師、南京藝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對俄羅斯史學界關於19世紀外銷畫傳播史研究進行綜述。首先總結過去二十年間,俄羅斯對於清代外銷畫的研究概況。然後按照時間順序論述在俄羅斯的清代外銷畫研究的發展。分析得出俄羅斯對中國外銷畫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的結論與以及兩個原因,一個是據《中國叢報》第14篇所述的中俄之間的條約:規定俄羅斯與中國的貿易僅限於中國北部邊境的恰克,第二個是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使團的任務之一是對天朝的全面研究。她結合這二點原因,繼續分析俄羅斯東正教駐北京使團對清代外銷畫傳入俄羅斯的影響。隨後得出結論目前俄羅斯對中國外銷畫的研究仍然處於基本階段,這些研究非常重要,有利於俄羅斯學界理解中國藝術的豐富和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中西藝術的交流。


藝術史研究方法論——確立從不同角度分析史述

研究方法是藝術史研究中最基礎的一環,在本次研討會晚場中的探討中這個方面也多次被談及,主修不同專業的學者們對於如何進行藝術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展開了多領域和多方面的闡述。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韋昊昱大會發言)

韋昊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對滕固的研究專題的為方法論,談論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研究視角的深化與外延。他的發言主要分為四個方面。首先介紹滕固的研究階段、類型和成果;其次說明按照滕固的研究方法如何對新的問題進行考察,如何發現新的史料並利用;最後分析如何選取分析新問題的方法。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汪珂欣大會發言)

汪珂欣(南京大學藝術學院)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師資傳授南北時代》為例,談論思想史的運用與史料的甄別。她從文本本身邏輯、史實、敘述緣由三個方面,論述張彥遠的判定方式不符合六朝史實。並歸納出從這個過程中得到的啟示:在對一些後世帶有一定主觀性整理的前代的文獻史料進行使用時,需要先理解文本中隱藏的撰寫人觀念進而才可正確“理解”史料。甄別更合乎當時的文獻史料,才能在研究中更好的“重回原境”。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河北師範大學趙生泉大會發言)

趙生泉(河北師範大學)以他對西夏的研究為例,列出大量相關的史料,並指出在西夏的研究當中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就是錯亂、混搭,也就是時代的問題。他以圖為例說明在西夏的研究當中,常把西夏和元混淆,而原因從現象上看是偷懶,本質上是方法不當。他接著以對西夏殘碑的研究為例,歸納避免這些問題的方法,主要有三個,一個是資料要有豐富性,再一個資料要有典型性,還有就是要能分期研究。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湖州師範學院劉方大會發言)

劉方(湖州師範學院)論述了在世界圖像化時代如何講述我們的藝術史。他從上世紀20年代初藝術史的研究發端開始,揭示了中國文化本土的問題。並且在當代語境下面說明它的意義,通過具體案例揭示本土化問題所具有的複雜性和理論性的問題。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日本立命館大學黃錚大會發言)

黃錚(日本立命館大學)以明清思想史研究中的藝術形象研究的運用為例,論述思想史與藝術史研究的交互運用。他根據會議主題“邊界、跨界”進一步提出是否要破這個問題,是否要把此問題建立放入我們自己的歷史語境中間去。如果放入的話,究竟是研究歷史的必然性還是可能性,如果是做一個必然性研究,直接做實物史料就可以了,如果做可能性研究,那它的邊界和上限究竟在哪裡。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中央美術學院李惠子大會發言)

李惠子(中央美術學院)對近年來西方研究中國美術史的方法進行了評述。其中提到的藝術史主要特指的是美術史,整個討論主要針對的是80年代以來,西方對於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一些觀念和方法論。而其中就包括了從早期的內在的風格和外在社會的研究,不同的流派以及近代的套用解構等。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北方工業大學梁珺婭大會發言)

梁珺婭(北方工業大學)談論的主題是“中西藝術史研究方法比對”。她主要談到兩點。第一,藝術史的研究需要融入到文化中去,結合中國傳統的藝術研究特色,開啟具有本民族特色和現代化的藝術史研究新領域。第二、傳統的封閉式研究到現在的開放式研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西研究都不可能脫離對方而獨自存在,應該在傳統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吸取新式研究的積極方面,理論研究中如果中西方不互相借鑑融合,那麼勢必會脫離時代的軌跡。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王洪偉大會發言)

王洪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論述主題是藝術史研究中“去西方化”的問題。他談到從近七年做董其昌的幹冬景研究中發現,去“西方化”比去“日本化”還要難,從20世紀80年代起“西方化”的問題一直存在,但沒有人看到去“西方化”當中隱藏的問題。第一個是史料難度,第二個是理論難度,第三個也是最大的一個難度,在山水畫去西方化的時候,根本沒有認識到,現在主要指的是去美國化。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許欣悅大會發言)

許欣悅(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從文獻的角度介紹《錦繡萬花谷》風物史價值。她介紹到宋人熱衷於編纂類書,《錦繡萬花谷》是一部宋代民間日用類書,有別於官府修訂的、文人撰寫類書,書中以詞條的形式紀錄了宋人的市井文化生活。她考據了《錦繡萬花谷》在流轉中的提拔與印章,認為這部類書雖暫無名家校訂,但經名家收藏,可見流傳有序。在她看來此書對研究宋人的思想、看待宋人的文明和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她從文獻解讀入手、找尋其他宋代文獻為旁證,以書中節令“元日”條目中的詞條“進椒酒”、“羽觴”為例,展示宋代部分習俗。除了在節令之外,她還將《錦繡萬花谷》中的“物”拎了出來將其歸類,以此探究“物”與社會生活中“象”的關係,以及從中尋找宋人的文化觀體現。《錦繡萬花谷》可以看作是宋社會文化的引子,表現在經濟關係、社會關係、價值觀念、民風民俗等方面,特別體現在追尋宋代風物中風俗及其在器物外化上的文化根源。“風物”狀貌同樣也暗含宋代社會百姓生活的趣味及此書社會效應影響下的生活。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劉暢大會發言)

劉暢(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以《揚州畫舫錄》的藝術史解讀為主要論題。她以文獻本身出發,首先介紹了歷史文化名城揚州於清代康乾時期因保漕利運、鹽業復興而成為我國南方經濟、商業、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的揚州人李鬥撰寫的著名雜記《揚州畫舫錄》在諸多方面形象地展示了當時揚州興旺發達的商業經濟和繁榮昌盛的文化事業,是康雍乾時期,尤其是乾隆全盛時期中國社會盛世昌明的實錄。歷來研究者多從文化的角度研究《揚州畫舫錄》,實際上它在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研究中也是一部重要文獻。她在深入挖掘《揚州畫舫錄》史料價值的同時,以乾隆六次南巡下揚州為線索,分析了清代揚州的城市規劃、園林建築、手工藝、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方面在這一時期的變化和影響,並對其對當代設計藝術的認識意義和啟示價值作了認真梳理。


藝術理論——論從史出,抑或史從論出

藝術史是什麼?這是藝術學研究中的最核心問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史學研究中無法越過的一個重點。古往今來,中西方不同領域的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對藝術做出定義,對藝術的發生、發展總結規律,進行藝術理論的架構。本次研討會,對藝術本源及藝術理論的建構問題展開詳細熱烈的探討,晚場的青年學者們也針對此問題發出自己的見解。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許俊大會發言)

許俊(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的探討主題是“從兩種擇術路徑看王國維的藝術理論建構”。主要涉及三部分內容。首先是王國維藝術理論建構有兩種擇術路徑,一個是德國經驗的接受,第二個是日本模式的影響。其次是王國維藝術理論建構的啟示。


“邊界與跨界:2018藝術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四)

(浙江樹人大學陳勱大會發言)

陳勱(浙江樹人大學)介紹的主題是“多維度視角下的藝術學本源研究”。文中引用物理原理,基本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結合藝術學進行總體的研究。主要通過三個方面展示,一個是藝術行為的本質研究,第二個是多維度視角下的藝術學史研究方法,第三個是結合維度體系以及前兩個推論形成的藝術行為構成的評價標準及五個要素,即五元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