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馬昌鈺:英氣勃發的“拔哥”

“韋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最後獻出了他的生命。他不愧為是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英雄,他不愧是一個模範的共產黨員!”

這是鄧小平為百色起義領導人之一、100位為新中國作出突出貢獻英模人物的韋拔群所題的詞。在四十年多前紀念百色起義五十週年之際,北影廠名導演成蔭執導了韋拔群的人物傳記大片上下集《拔哥的故事》;腰插駁殼槍,眼神斬釘截鐵、剛毅、果敢,一身的英武勃發,率領農民軍打豪紳分財富的拔哥,曾感染過那一代人,至今還為中老年影迷們難以忘懷。去年底,正值百色武裝起義發動90週年之際,作為該片中領銜主演主人公拔哥的江蘇省話劇院資深表演藝術家馬昌鈺,更是心潮起伏感慨不已,四十多年前拍片的一幕幕往事,又歷歷在目。

拔哥的故事 精彩片段

馬昌鈺:英氣勃發的“拔哥”


名導成蔭慧眼識才

1976年初,當時難以一見因而引人入勝的諜戰樣式的反特片《難忘的戰鬥》一經公映,就引起了全國觀眾普遍反響,由於馬昌鈺在其中出色扮演了李光明區長,得到了業界認可並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於是,1975年的下半年,馬昌鈺便第一次領銜主演拍攝了被稱為“北有決裂、南有小涼河”的《歡騰的小涼河》;兩年後,他又主演了八一廠王蘋執導的《我們是八路軍》中張思德原型的主人公趙長龍,並且還獲了1978年度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在70年代後期為數不多的國產故事片中,全國的電影觀眾領略到了馬昌鈺那外形精悍、剛柔相濟,含蓄深沉與激情並存,樸實自然、神態灑脫的銀幕形象。

馬昌鈺:英氣勃發的“拔哥”

《難忘的戰鬥》馬昌鈺在其中出色扮演了李光明區長


馬昌鈺:英氣勃發的“拔哥”

1976:《歡騰的小涼河》(上影)飾生產隊長周昌林


馬昌鈺:英氣勃發的“拔哥”

馬昌鈺主演《我們是八路軍》


在陝北的山溝裡拍完了《我們是八路軍》外景,正要打算離開北京回南京前,馬昌鈺去北影廠看望了一位年青的導演朋友,這個導演朋友告訴他,成蔭正在籌拍一部新片《拔哥的故事》,先前選了四川人藝的演員劉子農(曾在《春苗》裡扮演支書李阿強),但覺得不甚理想(後來正式拍片時改為了扮演片中的國民黨東蘭縣長),你不妨去找找成蔭導演看看有沒有機會上。

其實說來,馬昌鈺與成蔭導演也並不陌生,是有過一段短暫的合作交集的。那是1975年他在拍完了《難忘的戰鬥》之後的1976年,上影廠準備拍《重上井岡山》,馬昌鈺和上影廠演員陳沖、吳喜千都在這個劇組,成導來到排練場給劇組執導排了一個片段,馬昌鈺扮演一位黨代表,絲毫沒有大導演架子的成蔭給他留下了較深印象;當然,後來由於粉碎四人幫的政治形勢原因,該片下馬了。

馬昌鈺:英氣勃發的“拔哥”


所以,聽到這個導演朋友這麼一說,馬昌鈺頓時來了精神。成蔭當時正在出席廠黨委會,是從會場上出來見馬昌鈺的。甫一見面,成導還有點一時想不起來眼前這位英氣的年青人,馬昌鈺便提起了去年在上影廠排《重上井岡山》的事,成導這才一下回想起來了,便一見如故,並一連想起了馬昌鈺這兩年裡拍的幾部很有影響的片子,立馬叫他第二天讓製片主任黃兆義接到北影廠攝影棚。次日在攝影棚現場,北影廠的一級電影美術師、該片的首席化裝師王希鍾(後來曾為《西安事變》《周恩來》等多部影片裡領袖角色的特型演員化妝造型,)給馬昌鈺做了神形兼備的化妝造型,一位活脫脫的拔哥形象呈現出來了,成導審看了定妝照樣片後很是滿意,隨即給了《拔哥的故事》劇本讓他仔細閱讀並讓他等待進劇組的通知;同時還囑咐他,韋拔群這個人物性格剛直、豪爽,他必須要改掉以往那種穩、溫、文的表演性格,進一步靠近角色。

確實,馬昌鈺一直以來身上具有較濃郁的知識分子氣質,塑造的人物形象多半是文、溫、穩特點的,而韋拔群的性格則是剛毅、直率、豪爽的,是知識分子出身、同時也是農民家庭走出來的,很顯然距離不小,這在話劇舞臺上可以通過動作、聲音等手段來彌補,而在銀幕上,表演要求生活氣息重、真實細膩,不能誇張過火。於是,馬昌鈺埋頭閱讀有關韋拔群人物的歷史史料,實地採訪韋拔群家鄉的群眾回憶當年那些傳奇色彩的故事,諸如韋拔群參加護國討袁、追求革命真理、上山打游擊的戰鬥經歷,從而逐步加深了對角色的理解認識,在思想感情上向人物靠攏,再加之有過先前的《難忘的戰鬥》《歡騰的小涼河》《我們是八路軍》出演男一號和主角的經歷,表演拍攝時通過眼神、語氣語調、動作姿勢等方面的手段,充分展現出了人物的特有性格,表演上是鬆弛的到位的。

馬昌鈺領受了成蔭導演的拍片任務後趕緊回到了南京,當即向所在單位的江蘇省話劇團領導彙報了情況。團領導一時拿不定主意,因為前面他已經去八一廠拍了《我們是八路軍》,現在再外出拍片,勢必會影響到團裡的排戲,只好又去請示話劇團的上級省文化局,時任局長李靜也是明確反對他再去拍片的;他多次跟團裡領導磨破了嘴皮,反覆強調此片是全國隆重紀念鄧小平組織領導的百色起義的重大題材影片以及能主演該片將極大提升江蘇演員影響力的意義,當然最後團裡在權衡了之後還是不得已同意了。

馬昌鈺:英氣勃發的“拔哥”


拔哥又回來啦

影片在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各地方軍閥混戰紛紛武裝割據、民不聊生的舊中國積貧積窮畫卷裡展開了劇情;剛出場的韋拔群正是20歲出頭的青年時期,就胸懷著救國救民的大志,一身藍灰色的中式長衫大褂,打著油紙傘、手提行李箱,面部表情堅毅目光睿智,邁著堅實的腳步,風華正茂地行走在家鄉東里村的鄉間山路上,頗有當年毛澤東去安源的意氣風發和那幅著名油畫的歷史畫面感。

全片上下集刻畫了韋拔群從進步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為廣西農民運動卓越領袖和壯族人民優秀兒子的非凡人生,生動展示了他追求真理堅持理想的堅定信念、艱苦奮鬥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韋拔群在經歷了護國討袁、加入舊軍的一系列的人生碰壁挫折後,切身認識到只有靠自己起來鬧革命。為了尋求革命真理,1925年3月,韋拔群參加了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習。學習結束回到家鄉後,他四處發動了鄉親們組織起來,在東蘭成立了“改造東蘭同志會”,學習毛委員也辦起了農民講習所,宣傳革命理想,為右江地區十幾個縣培養了大批農運骨幹,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右江農軍的農民武裝後來於1929年底就參加百色起義編入了紅七軍的紅軍隊伍,扯起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大旗,揭竿而起,開展打倒土豪劣紳的鬥爭,領導鄉親們反抗“團防捐”等苛捐雜稅,組織農民自衛軍三次攻打東蘭縣城,奪取了縣城,這是中國現代農民革命運動史上最早的一次武裝起義,一時間,農民運動在桂西北的山區裡開展得有聲有色。

1978年拍了上集、1979年主要在廣州拍了下集,還在桂東北地區的桂林、灕江沿岸和桂西地區的百色等地拍攝外景。在韋拔群的故鄉桂西北地區的河池市的紅水河畔東蘭縣拍外景時的動人場景,至今馬昌鈺都還記得:全劇組在當地村寨擺開了陣勢準備要拍韋拔群與眾鄉親歃雞血結盟誓揭竿而起的一場戲,老鄉們都十分驚喜,一見到他的扮相,紛紛說“拔哥回來啦!”就連韋拔群的八旬高齡的妹妹韋武月也緊握著他的手並顫顫巍巍地撫摸他的臉頰,激動地說“我又見到我哥哥啦!”英雄故里的父老鄉親們對拔哥的無比愛戴和深厚感情,激勵著他一定要塑造好拔哥的光輝形象。

該片中,可以看到一些知名演員的身影:上影廠的老演員林彬扮演韋拔群的母親,今天知名的喜劇笑星蔡明在片中扮演韋拔群的妹妹,當時也只有十六七歲的樣子;《抓壯丁》的主演吳雪扮演韋拔群任職黔軍的頂頭司令,還有北影廠的老演員李孟堯及趙子嶽、珠影廠的林嵐、後來的央視名嘴劉璐都客串演出。扮演韋拔群未婚妻秀梅的演員,原定的是北京人藝的一名青年女演員,後來,改為了老一輩革命家葉帥的三兒媳婦蘇丹丹,馬昌鈺還與她有過一場對手重頭戲:在家鄉的山區堅持鬥爭抗擊國民黨官軍的重重圍剿的戰鬥中,拔哥負了傷後藏在山洞裡養傷,未婚妻秀梅一直在照料他;在革命一再受挫的氣憤懊惱的情緒之下,錚錚鐵骨的漢子一拳打在山洞的岩石壁上;雖然拍攝時在牆壁上已經埋裝了海綿墊,但因表演激情所致拳頭用力很猛還是打出了血。而他與未婚妻秀梅之間的情感,通過兩位含情脈脈的眼神對望,也彰顯露出拔哥好男兒的俠骨柔情。

成導非常得平易近人,沒有絲毫的大導演的架子,在拍片間隙,馬昌鈺還與成導打打乒乓球,相處的時光很是溫馨難忘。

當時,成蔭導演還打算拍第三集,即反映韋拔群1926年入黨、1929年底率領家鄉東蘭縣的農民武裝參加鄧小平組織領導的百色起義、進而創建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最後於1932年10月被叛徒暗害而犧牲的經歷,但因當時港臺片和西方電影開始大量引進了國內,國產片遭遇了滑鐵盧,隨即便停拍了。而且,有趣的是,作為主演者的馬昌鈺,居然後來影片公映時,都沒看過該片的下集。

拍完《拔哥的故事》後,北影廠有意留下他;但馬昌鈺割捨不下話劇舞臺,又考慮到身處南京的妻子女兒、自己父母、岳父母無法照顧,便婉言謝絕了仍回到了故地。

今天回首往事,馬昌鈺多少不免有些傷感,因為否則的話,他也許會為全國觀眾奉獻上更多的好影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