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結婚意味著青春時代的結束——讀渡邊淳一《男人這東西》有感

結婚意味著青春時代的結束——讀渡邊淳一《男人這東西》有感

婚姻並不只是一對相愛男女的結合。他們相互間扮演著父親、母親或朋友的角色,各自展現出孩子般天真幼稚的一面,如此等等都是婚姻的組成部分。

結婚,意味著青春時代的結束。至少在男人們的內心裡,或多或少都抱有這種想法。

從新婚開始,青春——那燦爛的時期將成為過去,一切將被家庭這一框框所束縛,凡事都不能像以前那樣隨意自在。

在某個朋友即將結婚時,男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感到些許的傷感和同情,“唉,這傢伙,看樣子好日子也要結束了。”

僅從以上例子或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男人們只在乎自身的快樂。

其實反過來說,男人覺得結婚後再也不能隨意遊玩這種想法本身就是男人們重視家庭心理的一種反映。

男人能夠遠離結婚、保持徹底自由的時期,屈指算來大致不過是自踏出校門至三十歲之間的這幾年光陰罷了。在此時期內,許多男人認為戀愛與結婚是兩件無特定聯繫的事情,因此他們不把結婚作為戀愛的最後階段。


對二十歲剛出頭,尚未意識到結婚一事的男子來說,最合適的伴侶是能夠在一起愉快地消磨時光的女子。所謂“在一起愉快地消磨時光”,包括輕鬆地交談、歡快地交遊、共享相同的興趣愛好以及和諧的性生活。

這種場合,讓男人敬而遠之的是動不動就提出要結婚、竭力要把對方拉入家庭的女子。當男人還想保持單身盡情玩樂時,她們卻已早早地開始設想構築愛巢,盼望早日成婚。

女人會通過“我們今後怎麼辦”,“某某人已結婚了”,以及“家裡人讓我去相親”之類的話語,委婉地向男方提出結婚要求。

男人若對此不置可否,女人們立刻會急躁不安,責問男人“難道你只是逢場作戲!”這類女子最讓男人頭痛,且最具殺傷力。

還有一些女子會說,“既然彼此相愛,希望組織家庭不是順理成章的嗎?”乍看也有一定的道理。

想必看過《旅情》這部在電影史上享有盛譽的電影的人不在少數。影片中,奧黛莉赫本扮演美國一家公司的女秘書。女主人公利用暑假來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她認識了一名經營古董店的中年男子,兩人雙雙墜入情網。但是好景不長,假期結束後,女主人公不得不踏上歸途。在影片的最後,中年男子捧著白色梔子花在站臺上尾隨列車奔跑,女秘書在車中透過車窗含淚回望,兩人的特寫鏡頭交錯穿插,演繹了一出動人的離別場面、催人淚下。

為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散文,我去意大利作了一次專題訪問。我向一名當地船伕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假設你是電影中的男主人公,如果女主人公無法忘記你,再次回到你身邊要求和你生活在一起,你會怎麼辦?”

船伕聳聳肩回答道:“兩人在一起已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夏天,難道這還不夠嗎?如果沒有遇上我,等待她的只能是一個無聊寂寞的假期;而正因為有了我,彼此才會有如此美好愉快的回憶,這一點我想她也應該明白的。”

對這名船伕的話,恐怕有不少男性內心抱有同感。

相形之下,將結婚與戀愛視作兩碼事的女人很少。女性往往將結婚理解為戀愛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想法的差異或許就是造成男女間摩擦不斷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當女方要求結婚時,男人們往往會如此辯駁:“我是說過喜歡你,可我沒說過要和你結婚呀!”以此作為脫身之由。可女性並不接受這一套。必要時,她們會去向上司求援,或向朋友們哭訴,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來促使願望得以實現。

尤其是在女方懷孕的情況下,男人更是插翅難飛,最終會被女方逼迫著乖乖就範。

這樣看來,雖然女性表面上對戀愛表現得不怎麼主動,實際上與男人相比,在交往中女性往往更為積極地使用著各種手法。

總而言之,越是認真的女性,越是容易將戀愛和結婚連在一起。這樣一來,男女雙方很自然地會產生爭執。


簡而言之,在男人心目中,戀愛和運動、賭博的情形差不多。

男人們除了想和女友約會以外,還想去旅行、滑雪、喝酒,這些願望同樣強烈。

另一方面,女性一旦談戀愛,戀愛便成為她的一切。戀愛即是她的全部生命。同運動等娛樂相比,戀愛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它的事物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曾有一段時期,幾乎每個男人都十分熱衷於麻將,為此他們常常同戀人發生爭執。男人們一旦玩起麻將便徹夜不歸。於是戀人必定怒氣衝衝地責問道,“我和麻將,究竟哪個重要?”

雖然男子略感內疚,卻不願因此放棄麻將。對男人來說,本來運動、賭博和戀人同等重要。不過,如果照直說,難免會更加激怒女方,被迫無奈之餘,只能用一句“當然是你嘍”來搪塞。

假若女友還緊逼一句,“既然這樣,從今以後就再也不要玩麻將”,那麼男人對女友如此不近人情的態度會感到失望。幾次下來,男人們自然會厭倦起處處拘束自己的女友,準備伺機逃離她的束縛了。

無論怎樣喜愛自己的女友,男人終歸有屬於自己的夢想。

譬如駕駛帆船去航海一個月,或和同性朋友們去打幾天高爾夫球。他們渴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被任何人打擾。過了一段與女友不見面的日子後,男人又會急切地想見女友。

從這個意義上,說男人是種任意性很大的生物確實切中“要害”。男人的任意性便是在考慮事情時容易只從自身角度出發,女性若同男友生活過一段日子後,便會對此有較深瞭解。

這種性情的男人結婚後,其表現一般不會有所改變。他並不是故意忽視家庭或忘記了它的存在,只是對他來說,還有同家庭一樣重要的事情在等著他去做。

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們的真實想法,便是“我遲早會回來的,所以現在你不要囉嗦”。

正如男人只從自身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女性也總是立足於女性的立場來思考事物。

例如有的女性表示她們欣賞具有浪漫氣息和冒險精神的男人,可一旦自己的戀人或丈夫提出要去駕駛帆船航海三個月,恐怕她的臉上會立刻佈滿陰雲。於是男人不得不回答來自女性的“帆船和我,哪個重要?”之類的質問。既然如此,女性當初最好不要口口聲聲說欣賞具有浪漫情調的男子。

還有的女性會懇求道,“那就帶上我一起去吧。”對此絕大多數的男子一律會斬釘截鐵地加以拒絕:“No!”

這不是因為討厭女友同往,而是由於不管工作也好,賭博也好,帆船也好,凡是男人熱衷的活動,皆是在以男人為主的社會里進行的。如果帶上女友或妻子,不僅有可能打亂男性世界的秩序,更有可能影響到他與同性朋友之間的友情。

男人異常珍惜這種友情,在他們心目中友情佔據的地位遠遠超過同樣的東西在女性心目中的地位。

理由很簡單,男人如果失去友情便意味著脫離男性社會,最終成為一匹獨行狼。作為男人這是誰也不願意遇上的下場。


結婚意味著青春時代的結束——讀渡邊淳一《男人這東西》有感

男人也有“適齡期”。在日本社會里,如果男人尚未成婚,在很多情況下不會受到信賴。企業一般也不會重用未婚男子。

有一段時期,出租汽車公司在招聘司機時,是以對方是否已婚來作為錄用標準的。他們認為有家室的人肩負著作為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凡事謹慎小心不容易出交通事故。而且養家餬口的人有家庭的拖累一般不會突然辭職不幹,於是企業的人事會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

另一方面,男子年近三十還不成家,家裡人便會催促他;倘若他年近四十歲仍是獨身,周圍的人很可能作出如下猜測,“這個男人是不是討厭女人?”“沒準是同性戀者,”甚至有人認為他“大概性方面有什麼缺陷吧?”

於是能夠頑強抵擋來自各方壓力,堅持獨身生活的男子過了三十歲以後,大部分便自然而然地產生“是不是該成家了”的想法。

三十歲左右的這個年齡段,也是男人精神上發生重要轉折的時期。

在此年齡段之前的男人,涉世不深,凡事過於自信。經常對長輩及前輩的言行橫挑鼻子豎挑眼、滿懷激情地縱談國家大事。然而幾年過去,當他認識到了社會的結構和自己的地位後,方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卒。他開始認識到社會並不像自己當初想象得那麼簡單美好了。

女性踏入社會後,由於工作上的失誤而變得情緒低沉的例子也不少,但總的來說,整個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更為嚴格,所以男性承受的壓力更大。

在踏入社會的最初的四、五年內,男人經常可以和同期畢業的校友及同期進入公司的夥伴們一起喝酒,發牢騷、藉以消除疲勞。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相互間逐漸產生了地位差距。特別是三十歲過後,仕途有望者與平庸之輩會截然分成兩個集團。能夠無拘無束地相處的朋友是越來越少了。

於是男人自然而然地將依賴的重心轉向女性,希望找到堅實可靠的生活伴侶。如果此時身邊恰好有這樣一位合適的女性,男人會毫不猶豫地決定跟她結婚。

換言之,男人之所以打算結婚,不僅僅因為他喜愛對方,除此之外,還有著各種各樣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因素在起作用。

因此當聽到男友提出“結婚吧!”之類的要求時,女子最好不要簡單地將它理解為男友對自己的愛意已經昇華,而應該多設想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才不致於到時候大失所望。


結婚意味著青春時代的結束——讀渡邊淳一《男人這東西》有感

那麼,進入具體考慮結婚階段的男性一般會選擇哪種女性作為結婚對象呢?

實際上男性並不那麼看重外貌。長相雖普通些,但只要肯做家務、脾氣好、又真心實意地愛自己,這樣的女性才是男人的首選對象。當然在此基礎上如能有美麗的容貌便是錦上添花了。不過普通男子大都有自知之明,不會過於奢求。

特別是在未婚妻能否與自己雙親和諧相處、能否認真地照顧家庭這些方面,男人的想法往往是很保守的。男人覺得:即使不顧父母的反對與某女性結婚了,以後夾在父母與妻子之間,日子也不好過。

另外,在公司職員中,流行著“賢妻成事”的說法。有一位八面玲瓏的女性作妻子,十分有利於個人發展。

上司的一句“你妻子人挺不錯嘛”之類的讚譽之詞,不僅僅是誇獎其妻子,還暗含著肯定身為丈夫的其本人的意味。出於種種考慮,男人在選擇妻子時普遍認為:長相普通但有教養的女子顯然要遠遠勝過那些僅在外表上吸引人的女子。

冷靜想來,對結婚抱有相當現實的想法的女性不也是很多嗎?有不少女性在戀愛時選擇花花公子型的男人,一旦結婚,便非常現實地注重對方的收入、家境及本人的發展前途等諸多因素。

所以單方面地指責男性恐怕有失公允。


另外,男人認為夫婦之間不需要太熱烈的愛情,否則一旦激情降溫,裂縫便隨即產生。這對那些憧憬著熱烈、甜蜜的家庭生活的女性或許是一種褻瀆。男人所向往的家庭,是一種能夠徹底放鬆身心,失意時能得到撫慰的場所。

女性則無法跳過戀愛這一階段。即便是相親結婚,也有很多女性宣稱:相親只不過是個契機,雙方最終還是要經過戀愛產生愛意後,才能共同跨入婚姻大門。

由此可見:與男性相比,女性異常看重雙方之間的愛意,並且希望看到自己的人生會隨著結婚而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正因為如此,即使在婚姻塵埃落定後女人也會動搖不定,她們中的有些人常常會有如此想法:“今後真的要同這人生活在一起嗎”,“這個選擇到底正確嗎?”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大部分男人對於自己妻子的美貌、高貴的門庭家世都抱自豪的態度,然而假若妻子的知識水平及教養超過自己,他們卻往往不願意予以承認。

面對著學歷高、能力優秀的女性,男人們往往會提心吊膽。擔心同她們生活在一起後,由於妻子的社交面及社交能力遠遠居上,自己就很難在家庭中佔據一席之地。另外這樣的妻子在社會上容易受其他男人注意,這樣她便很有可能將其他男人同自己丈夫做比較,使男人時常陷入一種危機感。

在男人的內心深處,仍然隱藏著一種妻子身上帶有母親色彩的希冀。他們希望妻子能像母親那樣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在一旁無私地支持自己。

在女性看來這純粹是男性單方面的任性要求。實際上每個男人或多或少都有這種任性的想法。對此,女性不免會作出如下反應:“開什麼玩笑,我又不是你媽。”

這或許說得沒錯,但仔細想來,做妻子的有時不也會向自己的丈夫或戀人尋求一種近似父愛或友情的東西嗎?

結婚意味著青春時代的結束——讀渡邊淳一《男人這東西》有感

兩人有緣終成眷屬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即是婆媳關係。

此時,首先必須認識到的一點便是:婆媳關係難以協調是很正常的現象。

雖然多數母親儘量去接受新媳婦,但內心深處總有兒子被奪去了的強烈感覺,對兒子和兒媳,通過性愛結合在一起這一事實也抱有嫉妒情緒。無論是多麼有修養的母親,在這一點上無一例外。

另外,做兒媳的則十分在意丈夫與婆婆之間的紐帶關係。這種紐帶越是牢固,做兒媳的便越是強烈地渴望切斷它,以使丈夫的心思都能集中在自己一個人身上。因為做妻子的總是認為對丈夫來說自己應該是最重要的人。

綜上所述,婆媳關係的實質使是圍繞一個既是丈夫又是兒子的男人的“三角關係”。這種關係即便表面上看來和睦融洽,但是在其深處總是交錯著諸多相互嫉妒的複雜心理。而且,婆媳之間由年齡產生的隔閡亦不容忽視。現實生活中,五十至六十歲的女性和二十多歲的女性能和睦相處的實在不多。

如此看來,要讓婆媳雙方和睦相處實非易事,因為兩者之中必須有一方作出讓步。以前媳婦作出低姿態予以忍讓是天經地義的,然而時代不同了,現在如果雙方都不相互禮讓,那麼兩者關係有可能立即分崩離析。

處於婆媳二者之間的男人,對僵硬的婆媳關係有何感受?他們一般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

簡言之,他們唯一的願望便是希望婆媳之間風平浪靜。

考慮到這一點,在決定婚事前,特別是家中長子往往將候選對象能否與婆婆和平相處作為一條重要的擇偶標準。然而,婚後的生活並不像想象得那麼簡單。很多情況下,男人會聽到來自婆婆和媳婦雙方的牢騷。婆婆會說:“都是你平時縱容她,所以她現在才那麼飛揚跋扈。”媳婦則會抱怨:“媽媽在什麼事上都不考慮我的情況,就隨便決定了。”

此時,男人最大的願望便是希望能夠永遠保持中立,哪一方都不得罪。

為此,對妻子他會說:“老媽的話不要放在心上,聽過就算了。”對母親則撫慰道:“我理解您的心情。她那邊我會好好說她的,您不要大生氣。”

這就是男人的狡猾之處。

最讓男人頭疼的是妻子提出的“你媽和我,究竟哪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男人一邊說:“當然是你嘍。”同樣,如果母親追問:“我和你媳婦,究竟誰重要?”男人們便會回答:“肯定是您,我和她沒有血緣關係,和您才是血脈相通、骨肉相連。”男人如此寬慰雙方,只求息事寧人。

新婚燕爾之際,大多數男性比較向著妻子。隨著歲月流逝,逐漸又開始回到母親身邊。之所以這樣,一方面是因為男性對妻子的性愛失去了新奇感和依賴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母親年事漸高。

男人深知自身的世故之處,他以此方式周旋於婆媳之間,為求得片刻的安寧而煞費苦心。

婆媳之間的矛盾和糾紛極其折磨男人。以至於後來男人一旦感覺到妻子有可能向他開火,便連忙採取加班或同別人去喝酒等手段晚些回家。

從妻子的角度看,丈夫的這種做法實在不上臺面,不過這也是做丈夫的因為沒有解決能力不得已而為之的。

母親和妻子產生糾紛後,丈夫一般是採取鴕鳥主義,一味低頭紮在沙石裡靜等暴風雨消退。如果這樣做問題還是不能得到解決的話,作為最後一招,男人們便會向自己的父親求援,希望父親勸慰一下母親。倘若父親早已去世,或父親與母親之間的關係本不融洽,這就難辦了。

當然,偶爾婆媳之間也有相處得融洽的時候。

兒子在外面另有情人時,最有可能產生此類現象:這時對婆婆來說當前的敵人是兒子的情人,敵人的敵人便是盟友。

於是兒媳成了同一陣營的同志。婆婆一邊規勸兒子、數落其情人的不是,另一邊盡力撫慰傷心的兒媳,甚至有時還會拉著兒媳的手,向她道歉:“對不起,讓你受委屈了。”兒媳此時亦感到孤立無援、十分痛苦,只能依靠婆婆。

雙方互相表現出各自軟弱的一面,同時她們又相互安慰,這樣兩者的關係自然會好轉。

隨著家庭中孩子數量越來越少,母親花在撫育孩子方面的精力比以前增多,以至於很多孩子覺得做父母的必須無所不包。這樣一來,這些孩子結婚後,很自然地對自己的妻子也會提出過多要求,希望她們能像自己母親一樣照顧自己。然而當今的女性已不同於她的前一代,她們自我意識強烈,凡事有自己的主見,並且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願意事事都圍繞著丈夫轉。

這種夫婦意識上的分歧,又成了新時期婆媳關係問題的一個誘導因素。

在處理婆媳兩者關係之時,最好事先不要期望過高。

承認兩者關係出現僵局屬於正常,而且婆婆對媳婦抱有敵視心理亦是人之常情。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是意識的改變。人們應該對婆媳二者在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保持清醒的認識,她們相互之間不必過於接近。在此基礎上,儘量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問題,或許對關係的改善不無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