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的原因分析


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的原因分析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名禪師在講學時把一幅地圖展開,問:“這幅圖上的河流有什麼特點?”

學僧答:“都不是直線,而是彎彎的曲線。”

禪師問:“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也就是說,河流為什麼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彎路呢?”

學僧答:“在我看來,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彎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彎路是自然界的一種常態,走直路卻是一種非常態。因為河流在前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有些障礙是無法逾越的,所以,它只有取彎路,繞道而行。也正因為走彎路,讓它避開了一道道障礙,最終抵達了遙遠的大海。”

禪師說:“其實,人生也是如此。當人們遇到坎坷、挫折時,也要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種常態,不悲觀失望,不長吁短嘆,不停滯不前,把走彎路看作是前行的另一種形式、另一條途徑,這樣你就可以的是那些走彎路的河流一樣,抵達那遙遠的人生大海。“‍

爸爸媽媽們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所以爸爸媽媽們都知道,人生就如禪師所說的一樣,曲折和困難才是常態,當遇到曲折和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勇於面對,積極想辦法才能最終戰勝困難,達到自己的目標。於是呢,我們也希望孩子們也有不怕困難不服輸的可貴品質。

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的原因分析


但有意思的是,真實生活就如河流一般向我們展開。在實際的育兒過程中,爸爸媽媽們會發現,孩子們並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不怕困難和挫折。甚至我們會發現孩子不僅害怕困難,而且遇到困難就退縮、放棄甚至是情緒崩潰

比如許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亂髮脾氣;好勝心強,好面子,承受不了失敗;遇到一點困難就愁眉苦臉,不是想找大人幫忙就是想放棄。很多孩子不能輸,甚至是玩遊戲的時候也不能輸,一輸就發脾氣。有的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太容易放棄。一些問題明明自己多思考幾次就能夠想出答案,但是他只是看了一眼覺得自己不會做,就叫家長來幫忙或者鬧脾氣不學習。

遇到困難就退縮,容易放棄在孩子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過程中也非常容易出現,例如有的孩子一開始對學習興趣特長興致很高,主動要求學習足球、畫畫、鋼琴、武術、英語等課程,但是一旦學習進入到一定的階段,需要他吃點苦頭或者堅持一段時間才能有進步的時候,一些孩子就找各種理由不繼續了。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讓爸爸媽媽們糾結、擔心、生氣和挫敗,不知道如何是好。的確啊,如果孩子現在不能正確的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今後又怎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呢?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激流中,每一個人都隨時面臨困難、風險、挫折與失敗。我們的孩子將會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在他們成長路程上必將會遇到更多障礙,而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的原因分析


對困難和挫折的反應因人而異,有人頹廢沮喪,有人則百折不撓。一種是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能冷靜思考,積極查找原因,不屈不撓最終能走出困境,邁向成功,成為生活的強者。一種是消極的態度,面對挫折焦慮不安,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結果一蹶不振。那麼為什麼不同的人面對挫折和困難反應不同呢,其實跟人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接下來,我們來分享一下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放棄甚至自暴自棄的原因。

1、 家長溺愛孩子,包辦太多,干預太多,導致孩子過多依賴大人,自身的抗挫折和困難的能力差

大部分爸爸媽媽都不希望孩子吃自己小時候吃過的苦,或者不希望孩子走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所以為了避免孩子吃這些苦,走這些彎路,一些家長從孩子出生開始就給孩子提供非常好的保護和照顧,為孩子做各種精打細算的規劃,以致於孩子長到很大了,還從來沒有受過什麼委屈或者從來沒有體驗過失敗。

如果一個孩子從來沒有從小的挫折或困難中鍛鍊過自己的這種能力,那麼等真正的需要他獨自面對的挫折來了的時候,他就只能逃避或者放棄了。因為只要去做,就有可能失敗,而選擇不做,則永遠沒有失敗記錄。

太“幸福”童年的人,可能會有不幸的成年。當然我這個“幸福”是打引號的,什麼意思呢,是指在童年的時候,本該本自己去做的事情,都被別人代替了。孩子當然覺得很開心快樂了,但是這卻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孩子遇到一件有點困難的事情,就求助家長,家長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就立馬幫孩子解決,這樣容易讓孩子經不起挫折。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短期來講會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就退縮,比如晚上的家庭作業,稍微有點難度就找家長。長期來講會讓孩子做事情缺乏韌性和堅持,對以後的人生帶來諸多不利因素。

所謂的溺愛,也不僅僅是指無論什麼昂貴的東西都會給孩子買一大堆。從不讓孩子遭受失敗,總是牢牢地守護著他,這樣培養孩子也叫溺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總會遇到我們家長無法幫上忙的時候。而一個從不知失敗滋味的孩子,註定是一個經不起失敗的孩子。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學業負擔重了許多,朋友之間的關係也變複雜了,孩子將會遇到許多失敗。於是,每當遇到一點小小的失敗,一個小時候從來沒有體會失敗滋味的青春期孩子,可能就會難以振作起來。

父母的責任,不是保護孩子免遭失敗,而是讓孩子學會正確地體驗失敗。‍

2、 家長對孩子過於嚴厲,不允許孩子失敗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或好表現就表揚孩子,當孩子犯錯或者成績不好時就嚴厲批評孩子,不允許孩子失敗。當爸爸媽媽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大部分時間是這樣的行為的話,可能會導致孩子非常在意家長和別人的評價,在意結果的成敗,他們會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而拼命努力,一旦不能確實100%成功就不去嘗試。‍

3、孩子缺少相應的情緒處理能力,從而降入負面情緒的旋渦無法自拔

其實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是非常常見的,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焦慮、不開心感受受到傷害也是正常的。如果孩子很善於處理這些負面情緒,他們就非常容易將負面情緒和自己的行為及事情本身區分開來,從而讓自己更快的從負面情緒中恢復,從而有更多力量和自信去面對困難和挫折。但是,如果一個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處理焦慮、處理不開心,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會不斷放大,讓他們感受更糟甚至開始攻擊自己或者他人,從而體驗更大的挫折和負面情緒,不斷循環。

4、 困難確實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無法獨自處理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概念,對我們如何看待給孩子的任務難度很有啟示。所謂的“最近發展區”,就是指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簡單一點說,

就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任務要既高於孩子的現有水平,又是孩子“夠一夠”可以達到的,而不是讓孩子“望而卻步”的。所以,我們在看到孩子不願去嘗試的時候,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務對孩子來說太難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許我們調整一下任務難度,或者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孩子就能繼續前進,達成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