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績效激勵可能讓員工變貪婪

表現好有獎勵是小孩子都知道的真理,幼兒園時我們聽話可以得到小紅花,考了好成績可以吃大餐,上班後員工們為了拿獎金拼命提高業績。然而公司的激勵機制會怎樣影響員工?研究者一般給出兩個回答:改變員工的工作質量以及他們對工作的看法。然而,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管理與組織專業副教授勞倫·諾德格倫(Loran Nordgren)認為最關鍵的一點被忽略了:“績效獎勵會不會影響員工對待物質的態度?” 換句話說,那些憑績效拿工資的員工會不會比收入固定的員工更看重錢?

勞倫的調查結果顯示,答案是肯定的。在收入大體相當的前提下,拿績效激勵的員工比拿固定工資的員工更貪婪。

對金錢的痴迷導致這些員工全力去完成枯燥的任務,同時不樂意施與,很少捐款。“績效激勵會影響人們的理財決策,” 勞倫的合作研究員,博士研究生茱莉亞說。

是什麼導致了態度變化?持續的獎金激勵會導致員工一刻不停地想著錢,就像節食者不斷看到巧克力蛋糕,煙癮者不斷看到香菸一樣。“持續用金錢刺激員工會導致他們的慾望只增不減,” 勞倫說。

使用績效激勵的公司可能需要考慮自己政策的後果了:與員工的收入協商會變得更艱難,一些人可能會嫌工資太少而跳槽。

績效激勵的影響

勞倫和茱莉亞的研究從一項基礎測試開始,他們要求95名本科生解開4個迷宮。學生被分成三組,第一組學生每解開一個迷宮能得到1美元獎勵,第二組學生不管解開多少都只獲得4美元獎勵。迷宮非常簡單,大多數人在規定時間內都能解開。解謎結束後兩組學生對自己的金錢欲按照從1到7打分,第三組學生是對照組,他們不參與解謎直接打分。

結果,第一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金錢欲,平均得分4.4,而固定組和對照組的平均得分分別為3.91和3.78。

另一項實驗採取了另一種方式測量學生的物質欲,參與者被要求填寫每張100美元獎的彩票,每人最多可以填70張,但他們需要在每張彩票上寫下姓名,學號和郵箱,這是個無聊的重複工作。第一組學生每寫一張就能得到一筆績效獎勵,他們平均寫了14張;第二組學生拿固定報酬,平均只寫了8張。

績效激勵改變物質觀念

兩次實驗中勞倫和茱莉亞也對學生們的捐獻意願做了調查,在迷宮實驗中,學生可以選擇將自己的解謎收入作為善款捐獻,每人最多捐4美元(固定組的報酬)。最後績效組和固定組樂意捐獻的數額大致相當,兩位研究者認為這是金額限定導致的結果。

在彩票實驗中結果就有了明顯差別,學生們被要求給出假設捐款的數額。固定組的平均意願金額達到365美元,績效組則僅有180美元。

研究者試圖搞清背後的原因,他們在網上招募了80個人做語法糾錯的工作。第一組的人每找到一個錯誤獲得10美分獎勵,最高不超過1美元;第二組直接獲得1美元獎勵。最後的金錢欲調查中,第一組得分4.38/7,第二組得分2.87/7。

有趣的是,這種“刺激-慾望遞增”的效果不僅侷限於金錢,如果用糖果代替金錢,人們的“糖果欲”會提升。在另外一組語法糾錯實驗中,第一組成員每發現一個錯誤可以贏一盒巧克力,第二組直接獲得固定數量的巧克力。結果第一組在最後的“巧克力欲”調查中的平均得分比第二組高1分。

但這不意味著績效激勵會導致人們對任何獎勵品的慾望都增強。研究員曾提出要把無線耳機作為實驗獎品,這時績效組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慾望。由此可見人們更希望獲得實在的獎勵,對不確定是什麼的獎勵不感興趣。

真實場景測試

最後,研究員們帶著自己的假設走進汽車銷售公司。他們調查了460名亞洲汽車公司銷售員,其中一半的被調查者收入完全由業績決定,另一半的被調查者拿固定工資,僅有10%的收入來自業績激勵。

他們在調查中回答自己有多麼想要錢、為了賺錢花了多少精力、對工作的滿意度等問題。績效組在金錢欲方面的平均得分為4.93,固定組為4.32。這一結果是在嚴格控制收入預期、工作滿意度和工作保障等變量的基礎上得出的。

然而,仍有一個因素可能影響實驗結果,那就是員工性格。那些選擇績效激勵崗位的人可能從一開始就比較物質,因此理想的實驗應該是隨機安排員工到不同激勵崗位工作,再跟蹤他們的態度變化。但這樣的實驗難以實現。

績效激勵是短視的做法?

以上實驗結果並不意味著績效激勵不是好辦法,畢竟它能促使員工提高效率。但管理者要意識到激勵方式對員工價值觀的影響。“績效激勵的後果不容忽視,” 勞倫說。員工可能盲目逐利,損傷集體文化。

從極端視角來看,讓員工變得拜金是件好事,畢竟為了錢他們會努力工作。但這也是極其短視的行為,公司的正確目標應當是保障合理預算的同時留住最佳員工,如果一家公司問它的員工為什麼想留下,員工回答“我只在乎錢,而這兒給我錢多”,那公司肯定會非常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