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別被喪偶式育兒嚇壞:中國傳奇家族的故事,讓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樣子

有個詞風行好幾年,叫“喪偶式養育”,意思是父母一方留給孩子的時間極少,表面看家庭完整,實際跟喪偶差不多。和這個詞相近的,還有個詞,叫

“假性單親媽媽”,看上去很專業。

這兩個詞,很容易引發女性陷入家庭反省,並升級對丈夫的不滿。

我不確定,這些詞是不是專家發明的,但顯然,它們被自媒體俘獲,化妝成恐怖的標題,和“原生家庭”一樣,成為高頻詞彙。

這些標題你可能很熟悉: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有沒有一種哀怨和焦慮撲面而來之感?怎麼辦?再搜一遍,自媒體也給出了答案: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但,怎樣長的陪伴才算“最長情”,且剛好是孩子或伴侶所需要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經歷:開著車好好的,突然看到警察,心中立馬一緊,瞬間啟動自我檢查程序,看看自己是否違章,其實你啥都沒錯,但看到警察還會緊張

我覺得嵌入“喪偶式”的標題,和警察類似:你本來走在幸福的大路上,看到這三個字,本能地自我檢查:我的家庭是不是也有這種缺陷?

這篇文章,就是要對這個自媒體熱詞做次脫敏:別被“喪偶式”引發的恐慌挾持,“喪偶式”甚至“喪偶”本身,和失敗的婚姻、教育都不能畫等號。

給我帶來啟發的,是對一個傳奇家庭的深度採訪,這個家庭一門、兩代、三院士,分別是李四光和他的女兒女婿。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青年李四光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所謂的“喪偶式養育”

並不意味著家庭缺愛

李四光你應該知道,中國地質事業的開創者,49年後第一任地質部長。大慶、勝利等大油田能被發現,得益於他的理論。對於急需發展工業,但石油產量極少,且無法進口的新中國來說,他的貢獻無法用言語描述。

李四光的女兒李林,參加了第一個“反應堆”實驗、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第一艘核潛艇材料實驗,三個履歷加在一起,就是新中國核武器、核工業發展史,而她在其中舉足輕重。但她的輝煌不止於此,55歲時,她轉行研發超導材料,成為中國高溫超導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李四光夫婦與女兒李林

李四光的女婿鄒承魯,上世紀60年代,和團隊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被稱為“諾貝爾獎級的成就”。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李四光夫婦與鄒承魯夫婦,右一為鄒承魯

1980年李林、鄒承魯夫婦當選中科院院士。“一門三院士”在中國科學界絕無僅有。

這次,我採訪了李林的女兒、李四光的外孫女鄒宗平。在聽她講述家庭故事過程中,有個念頭蹦出來:原來,所謂“喪偶式養育”並不意味著家庭缺愛。

先看李四光,從英國學成回國,在北大當教授,32歲結婚,34歲生了李林。他的工作是地質研究,常出野外,長時間不在家。李林後來自述:小時候,很長時間見不到父親。

再說李林自己,因從事高度保密的核研究,很多年是女兒鄒宗平的“星期天媽媽”。期間,丈夫鄒承魯不願放棄在上海的研究,二人長期兩地分居。

表面看,李四光常年不在家,李林有女兒也常年不陪,母女倆似乎都經歷了“喪偶式養育”,那她們的教育和成長有什麼無法彌補的缺陷嗎?

採訪中,我注意到刻印在他們心中的點滴記憶。

先說說李四光和獨生女李林間的故事。

民國時期,李林出生,先天柔弱,常常肚子痛。結束工作回到家的李四光,經常是先解開衣服,把襁褓中的女兒包在衣服裡,用自己體溫給小嬰兒捂肚子。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李四光與女兒

抗戰期間,李四光一家南遷桂林。敵機轟炸隨時降臨,14歲的李林偏偏得了傷寒,不能見風。李四光想了個辦法,縫個大布口袋。警報一響,他就用布口袋把女兒一罩,背起就跑。

還有個故事流傳更廣。有一次,小李林去叫爸爸吃飯,爸爸居然問:“你是誰家的孩子?不怕爸爸媽媽找不到你嗎?”。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寫故事的人,大概想歌頌李四光忘我工作,但聽著讓人擔心,如此投入工作,會不會減少對妻女的關愛?

李四光當然忙,32歲到82歲,半個世紀始終保持工作狀態,大學教書、野外考察、創建理論、當部長、找石油、找鈾礦、研究地震,去世前四天住院,還讓秘書幫著找地圖。

半夜想起事來,會馬上起身記下來,怕影響妻子睡眠,夫妻常年分房睡。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工作中的李四光

但這麼忙,他也是有生活的,幾個細節可以證明:

一是李林小時候要喝牛奶。每晚熱牛奶都是他的事。

當時熱牛奶是要先生爐子的,李四光每晚都會認真地生爐子。

二是李夫人常年吃藥,每粒藥都是李四光分好配好,絕不假手他人,這個習慣保持大半生。

三是鄒宗平從小生活在外公外婆家,早餐時,李四光總和她一起吃貓。啥意思呢?她若撒嬌耍賴不好好吃飯,李四光就拿吐司麵包擋住自己的臉,“貓”一聲,摳掉一塊,放嘴裡。用這種方法哄她把麵包吃完。吃貓的日子,正是找油田工作的整整六年。

可見,即使壓力巨大,李四光仍用早餐時間,傾力陪伴一個小寶寶

至於傳說中,李四光認不出女兒的事,真實情況是,小李林出於惡作劇,故意躲在暗處,李四光只看到了黑暗中的一個小人影,才有這麼一問。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陪伴質量和時間長短無關

後來,我特意電話鄒宗平,和她聊“喪偶式家庭”、“喪偶式養育”。我問她:你媽媽的童年少年時代,李老陪伴很少;你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這麼少的陪伴,有沒有給你們帶來遺憾?

鄒宗平回答很簡單:沒有,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我們得到的愛是足夠的,從沒想過有什麼缺憾。

可以說,家庭是物理、情感、文化等多個維度營造的空間。陪伴,是這些維度堆疊營造出的環境和狀態。

很多文章卻把“陪伴”轉化成一個個機械動作:有沒有帶孩子旅行啊?有沒有給孩子做花樣翻新的早餐啊?爸爸是否按時出席晚餐啊?有沒有和孩子親子共讀啊?爸爸有沒有帶孩子做運動啊?等等。

每次看到這些論述,我都想問作者,難道回答是有有有有,就能自動獲得完美家庭和完美教育?沒有的話,就一定是缺憾甚至災難?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還是拿李林院士舉例,她的人生有個關鍵轉折:1946年,李林獲得獎學金,到英國伯明翰大學讀碩士,畢業後在劍橋找了份實驗員工作,負責磨金相。

有一次,磨著磨著,金屬片就飛了出去,那個金屬片由實驗員一對一磨製,是要撰寫金相報告的。

李林很著急,接下來發生的事,用鄒宗平的原話最好玩:

英國同學跟她說沒關係,我們也常常飛出去,就給她找了個吸鐵石,往地上一吸,吸了一大堆片片。她說哪個是我的,英國同學說老闆也不清楚,你挑一個就行。所以就挑了個乾淨的,磨了,寫報告給教授。


但她從小就知道,做科學要做老實人。後來還是跟教授說了,教授當時沒說什麼。過幾天,系裡秘書來找她說:教授找你有事。


她當時嚇壞了,壞了壞了,工作丟了,結果教授沒說別的,就問她:你想念書嗎?她說:當然想了,但我沒錢。教授說:你要想念,我給你找錢。教授覺得這個人比較適合做科學,因為她誠實。就這一個機遇,她就在劍橋讀了博士。

如果沒有這個看重人品的英國教授,日後中國就少了一個女院士。

鄒宗平多次強調:李四光家教中很重要一點是說實話,哪怕說實話會帶來尷尬,從而影響了兩代甚至三代人。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喚起大家對科學、尤其是對自然科學的熱愛。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李林、鄒承魯夫婦

在劍橋,李林和攻讀生化學博士的鄒承魯結為夫婦。李林回顧家庭生活,概括為:風華正茂卻兩地分居,再聚首時已兩鬢斑白。雖有遺憾,但此生都是圓滿和幸福的。因為他們一直從事“唯一、最愛的科研工作”。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想要有成就,最重要的是把時間拿出來,而每個人的時間是相等的,一天24個小時。一門兩代三院士,是時間累積出來的。

而細細品味,會發現兩代父母都較少陪孩子。

但只要有機會和孩子相處,哪怕一分鐘,給出的愛也是飽滿的,短暫的陪伴成為孩子一生記憶中的高光時刻。

此外,這個家庭還給了孩子一筆最好資產,就是有自己的愛好,終身投入,成就人生。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鄒宗平女士去中學講座,左二藍色上衣的女士,1980年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地質系,現任國土資源部李四光紀念館高級顧問、館長特別助理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晚年李四光

所以,很多時候,“喪偶式”是偽問題,陪伴的本質是全心投入和高質量陪伴。為人父母,不能為孩子放棄自我。

勇敢成就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資源。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與其為喪偶式養育擔憂

不如先關注自身的幸福

再說說我最近聽過的某心理學家的課。先搬運他的幾個結論:

從進化角度看,女人難以獨立哺育孩子,為了確保嬰兒存活(注:人類嬰兒都早產,否則生不出來,因為我們進化出了大腦袋)於是有了婚姻,男女一起養育後代。

進入文明社會,父親使命中又增加了教育。看甲骨文裡的“教育”。“育”字左上方代表媽媽,右下方代表嬰兒。合一起是說,媽媽正抱孩子餵奶。古人眼中,媽媽給孩子食物和愛的依戀。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教”比較複雜,左下方是個孩子,左上方代表學習材料,右邊是個拿著棍棒的手。合起來:一個拿著棍棒的手,正教孩子學知識。而那隻手,也是“父”字。意思是:父親拿著棍棒教孩子學知識。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中國人會說“養不教,父之過”,而不說“養不教,母之過”。西方文化同樣強調父親的教育功能,我不展開說了。

最後專家對父親的教育功能,給出如下總結:

一是,父親通過激烈對抗的遊戲,和對陌生情景的探索,

讓孩子形成剛毅果敢、敢於挑戰的能力;


二是,父親常修理家庭中的車輛、電器等,使孩子對動手操作產生興趣,這些活動能提高智力;


三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讓父親一般有比母親更加廣泛的交際面;


四是,父親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也會更加宏觀和長遠。

所以,要是生活在缺乏父親的家庭,孩子會有更多反社會行為,比如撒謊、盜竊、鬥毆等。智力、記憶等能力也發展較慢,成績也差。

專家觀點不新鮮,我經常看到,只是每次都能聞到陳腐氣味,誰要當面跟我講,我一定會懟他食古不化,是把農業文明的父親職能機械地搬到今天。

我無意否認父親在教養子女中的作用,但是:

現代社會,那些依靠父親才能達成的教育目標,早已不是隻能勞父親大駕才能達成的。換句話說,

如果人類的孩子,想要養成抗挫能力,想要確立正確價值觀,都必須依靠父親的介入,那還有什麼進步可言?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有人可能會說:難道不用要求父親承擔育兒責任了?當然不是。

那父親承擔育兒的好處,在我看來開,是分擔母親的育兒責任,讓母親仍有成就自我的機會,只有雙方都能自我實現,才能提升婚姻、家庭的質量。而只有優質的婚姻家庭生活,才能給孩子成長提供正能量。

換句話說,喪偶式養育影響孩子成長的傳導方式,並非直接作用在孩子,而是作用於母親,這點很重要!

因為家庭中心不是孩子,而是夫妻關係,而夫妻關係,是基於兩個成年人建立的。如果你真的為喪偶式家庭感到擔憂,首先擔憂的應該是自身幸福,兩個幸福的成年人,才能養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專家搞錯了邏輯關係。

别被丧偶式育儿吓坏:中国传奇家族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陪伴最好的样子

因此,養育孩子時,與其拿著“喪偶式家庭”的惡果來逼迫父親拿出更多時間放到孩子身上,不如找到你喜歡的生活方式,為孩子展示如何成就自我、甘之如飴的人生狀態。

在這一點上,夫妻是要共同成就的。基於這一邏輯做出選擇,家庭就不僅僅是責任和義務,而是機能更完善的堡壘。

行文至此,想起幾年前,我和我媽媽的一段對話,當時,小妤(我女兒)二年級,我決定重新找回投入工作的狀態,我這樣解釋我的動機:

“媽,我太瞭解自己了,如果不把時間和力量,投入到吸引我的事情上,我會忍不住把這股力量傾斜到小妤(我女兒)身上,就會極大削弱她的自由和選擇空間。


她已經不再需要我亦步亦趨的陪伴了,我若不改變,可能會和她有衝突。所以,我要把自己投入到最有興趣的工作中,我也開心,她也能快樂成長。”

媽媽認真聽完,說:“原來你是這樣想的啊?!真是個好媽媽。”

在做媽媽的道路上,被自己的媽媽如此肯定,很開心。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生合”(ID:shenghequan),文章原題《陪伴不是最長情的告白,別讓“喪偶式養育”嚇壞你》。作者:郭佳,和12 歲女孩一起成長的媽媽,母嬰、教育內容創作者。生合品牌創始人、央視《面對面》欄目主編,做過十幾年紀錄片導演。*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