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新時代下的美麗郯城”——歸昌鄉


第壹回


【導讀】歸昌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聞名遐邇的郯子故里、鳳鳴之地。既有“孔子師郯子”“鹿乳奉親”的千秋佳話,也有“姜子牙姜湖垂釣”“乾隆駐蹕品米點貢”的傳奇故事。古時後人為紀念郯子興建的郯子廟、郯子林位於鄉北郯廟村。目前,僅存有的古槐、殘碑均物被列入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歸昌鄉位於郯城西南部,鄉駐地歸昌三村距縣城15公里,
西瀕墨河,以古歸昌縣得名。東臨高峰頭鎮紅花鎮、西接花園鄉、南靠楊集鎮、北依馬頭鎮,鎮域面積65平方公里,轄6個社區、29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現有城鄉居民4.4萬人,其中黨員1150人。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歸昌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位於“山東省南大門”——郯城縣,歸昌地處魯蘇交界。京滬高速公路,膠新鐵路縱貫南北,310國道橫穿東西,臨沂、連雲港、徐州機場三翼環抱,各類運輸均在2小時交通經濟圈內。


【行政區劃】下轄行政村:前學村、歸昌三村、關廟村、朱圩子村、歸昌一村、高莊村、中於莊村、張樓村、林子村、歸昌二村、薛寨村、朱後村、夏莊村、焦莊村、河北村、蘆汪崖村、北王圩子村、楊圩子村、小關莊村、南王圩子村、王樓村、馬王村、陳官莊村、範莊村、老歸昌村、劉塘村、單莊村、葛大村、西樊村、郯廟村、吳莊村、歸昌五村、東樊村、劉莊村、曹滂村、高塘村、葛巷村、玉皇廟村、袁林村、陳店村、陳莊村、朱前村、歸昌四村、小於莊村。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農村社區】

郯城縣歸昌鄉歸昌社區

郯城縣歸昌鄉朱村社區

郯城縣歸昌鄉玉廟社區

郯城縣歸昌鄉陳莊社區

郯城縣歸昌鄉官莊社區

郯城縣歸昌鄉樊村社區

【歷史淵源】

1949年為郯城縣第八區。

1956年改稱白河區。

1958年改設白河鄉,同年改公社。

1971年更名歸昌公社。

1984年復設歸昌鄉,是縣稻穀重點產區之一。


第貳回


【自然地理】

一、土壤地貌

郯城縣歸昌鄉地處平原,地勢低窪,多系幼年水稻土,是1958年稻改後,由於耕作制度的改變,使原來的土壤類型(多為砂姜黑土和潮溼土)形狀改變,具有了水稻土的特徵,從而發育而成的一個新土類。其主要標誌是,由於淹水、旱作反覆交替,形成了幼年水稻土特徵的氧化還原耕作層,大量的鏽紋斑滲入土壤層。這一土壤類型,由於年齡較短,還不是典型的水稻土,故稱為幼年水稻土。該土種大多是第四紀早期,即1萬年以前的洪積、湖積黃土狀母質。該母質形成的土壤,質地粘重,耕作困難,易積洪澇,養分豐富,潛在肥力高。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二、水文概況

郯城縣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流向多為自北向南,均為季節性河流,

全縣主要河道45條,全長620.7公里。沂河、沭河縱觀縣境,為過境主要河道。歸昌鄉境內河流有老墨河、郯新河、柳溝河、馬頭引水渠等,建國後經多次大規模治理,在疏浚舊河道的同時開挖新河,全鄉河道形成了較為合理的河網布局,基本具備承接蓄水、排洩內澇的功能,境內水利條件配套齊全,地下水源充足,農田排灌設施配套齊全,水質清澈,無汙染,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同時姜湖貢米種植區內無大型工廠,灌溉水均來自地下水或河水。無“三廢”排放和空氣汙染,也沒有重金屬汙染歷史。

三、農業發展

歸昌鄉地處臨郯蒼平原,是個傳統的農業鄉鎮,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素有“魯南米倉、郯城歸昌”之稱。歸昌鄉耕地面積5.2萬畝,其中年種植水稻4萬餘畝,佔糧田面積的90%,曾被縣政府命名為“優質稻米之鄉”稱號。郯城南部是山東種植水稻的少有區域,也是華北的一大產糧區,特別是水稻在北方少有的種植區域。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花生。鄉境地處平原,地勢低窪,多系幼年水稻土種,建國前,由於沂、沭河經常決口,每至汛期,此處汪洋一片,被稱之為“湖”,沿用至今。

每年秋末10月下旬種小麥,現年6月收割。再種水稻,10月上旬收割。水稻的播種及收割因機械的效果不理想,還是靠勤勞的歸昌人的雙手。麥子種植一半機械一半手工,收割幾乎全為收割機。

歸昌鄉迎難而上、開拓創新,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掘稻米產業優勢,培育特色農業產業,初步形成了“鄉有支柱產業、村有增收產業,戶有致富產業”的發展格局。水稻種植5.3萬餘畝,大棚有機蔬菜種植4000畝,硒甜瓜、富硒西瓜、有機洋蔥、套袋葡萄、牛奶草莓等培育基地1.2萬餘畝,特色農業產業收入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六成以上,

歸昌鄉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其中,“姜湖貢米”品牌,獲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地理標誌產品認證,2015年取得國家權威機構有機大米“種植生產”和“加工”雙項認證,2017年、2018年度,連續兩年在臨沂市第五屆、第六屆優質農產品交易會上均榮獲“金獎大米”稱號。


第叄回


文化傳統

初級中學:郯城縣第五中學

小學:歸昌鄉魯能希望小學

學前教育:歸昌鄉中心幼兒園、其它私立幼力

語音:歸昌人口音基本相同,南部略咵,南部口音稍重,屬於北方口音,說話接近普通話,比較好懂

社會經濟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⒈農業方面: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引導農民搞好產業結構調整,全鄉經濟作物面積達12000餘畝;先後投資50餘萬元用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鄉擴大和改善水澆面積5000餘畝,達到50畝地一眼井,實現旱能澆、澇能排;引導農民發展大棚養雞、養豬,全鄉養殖專業大戶發展到350多戶,戶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

⒉招商引資:推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鄉黨委、政府通過考察論證,與外商簽定了協議,重新組建了臨沂姜湖貢米米業有限公司,投資約1200萬元,安置農村勞動力30多名。年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創利稅200萬元。

3.交通運輸:我們充分利用毗鄰310國道和郯瓦公路交匯處優越的地理位置搞活和擴大沿線開發,並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減收和緩收稅費,使鄉駐地中心街兩側,310國道與郯瓦公路交匯處的個體私營業戶得到蓬勃發展,新增個體戶達320多戶。同時,在構築大園區上作文章,建起了兩處草製品加工小區,三處水泥預製品加工小區,草苫、草包片、草繩、玉米皮編織等多種經營形成一定規模。吸引外資近2000萬元,建起了臨沂雙發化工有限公司郯城分公司、郯城新型牆材製品廠、郯城縣龍達防盜門廠3家企業。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4.小城鎮建設工程:吸納社會資金達500萬元,對鄉駐地部分沿街地段進行綜合開發,已興建統一標準的商住樓30棟,總建築面積近20000平方米。另外,鄉里在老歸昌村、陳莊村、興隆村、關廟村等5個村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累計籌資76萬元,鋪設輸送水管道10900餘米,預計整個工程9月份即可竣工,屆時上述村15000餘名群眾都可以吃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5.工業發展迅速:歸昌產業特色突出,歸昌是農業鄉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等,年產糧食7.2萬噸,連續多年被評為全縣糧食生產先進鄉鎮。土質以沙壤土和黑黏土為主,土壤中的硒含量豐富,是全縣主要的富硒土集聚區,全鄉農業名牌產品“姜湖貢米”多次獲得山東省著名地理商標、中國優質稻米等榮譽。

目前,全鄉擁有稻米品牌6個,稻米種植、加工類合作社35家,家庭農場7家,其中省級示範合作社2家,地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近年來,歸昌工業經濟發展迅速,現有規模以上企業20餘家,其中服裝加工已成為全縣服裝加工龍頭產業,全鄉現有紡織加工企業5家、服裝加工點40餘處,從業人員5000餘人。我鄉計劃依託投資980萬元的第一書記扶貧產業園,立足現有優勢,著力打造服裝特色小鎮。

【榮譽成績】

近年來,歸昌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國家級高標準農田整理項目、國家級千億斤糧食項目、中央福利彩票公益道路項目、等相繼實施,先後承辦了市級扶貧現場會、市級農機現場會、市級供銷系統現場會等,獲得山東省一村一品示範鄉鎮、山東省衛生鄉鎮、全市特色產業鎮、全市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先進鎮、沂蒙美麗鄉村、全市信訪“三無”鄉鎮等榮譽稱號。

第肆回


【姜湖貢米】

一、姜湖貢米地域範圍

姜湖貢米地域保護範圍位於郯城縣西南部的歸昌鄉,所轄的29個行政村、2個部隊農場和2個地方國營農場,東至歸昌鄉範莊村,西至歸昌鄉高莊村,南至歸昌鄉東凡村,北至歸昌鄉郯廟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18°13′~118°20′,北緯34°28′~34°34′之間,平均海拔高度為30~34米,地域保護種植面積4000公頃,總產量3.6萬噸。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二、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郯城縣誌》讚譽姜湖貢米“晶瑩剔透、色如白雪、食之清爽可口、香如膠糯”。姜湖貢米外觀漂亮整潔,米粒較細長,透明心腹白小;飯粒完整,潔白有光澤,軟不粘結且富有彈性,冷後不硬不回生,適口性好;出糙率和整精率要高,加工性好。

三、產品認證及地理標誌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姜湖貢米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姜湖貢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四、歷史傳說

在魯南地區郯城縣西南部有一個以盛產水稻和稻田養蟹而聞名遐邇的鄉鎮——歸昌鄉。據史料記載歸昌鄉古時稱為興隆鎮,周代周文王姬昌曾帶兵在此作過長時間的休整,後為紀念文王(姬昌)訪賢歸來,更名為歸昌,後又因該鄉盛產水稻而改稱稻田鄉。在鄉駐地東南2公里處,有一片低凹澇漬地,當地人稱之為姜湖。傳說姜子牙曾在此以直鉤垂釣(惑者問之,答曰:“願者上鉤,不願上鉤順水流”),姜湖由此而得名。當初姜湖方圓幾十裡都是一片澇漬地,水深處深及幾人,水淺處沒及腳面,五穀不生,長年生長著“樟巴”、“荸薺”、“老鴰爪”(當地俗名)等淺水植物,每當秋、冬季節,老百姓便手挽提籃到田裡挖採其根莖充飢。傳說有一年冬天,王婆正在姜湖邊上挖採樟巴,忽聽身後有一男子道:“老人家,你挖這些草根作何用處?”王婆答曰:“此處五穀不生,家無隔夜之糧,挖些樟巴聊以充飢也。”男子道:“此根雖可食,無奈只解一時之飢也。”說罷從懷中掏出一粒紅芒稻(稻粒長1釐米左右)交與王婆,告之曰:“明年春天你可把這粒紅芒稻撒到地中,秋季收穫,去其糟殼,便可煮食,食之神清氣爽,可保半年不餓”。隨即那男子又從懷中掏出一粒大米掐其一半交與王婆,囑其饑荒時食之。王婆將信將疑,待再欲細問,那男子已飄然而去。此時,王婆方醒悟,那男子原是一位仙人。王婆牢記仙人囑咐,第二年秋天果然收穫了許多稻米,這片澇窪地從此結束了只長水草不生五穀的歷史,並在全鄉範圍內逐漸繁育起來。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1752年,乾隆皇帝南巡時進駐郯城後曾微服私訪來到姜湖邊上,當時已是夕陽西下,乾隆發現有一茅舍正冒著裊裊炊煙。於是乾隆和侍衛便向茅舍奔去,待扣開籬笆門,迎出一位白髮蒼蒼的清秀老人,乾隆說是過路商人想討碗水喝,老人十分盛情地招待了乾隆。茶罷,老人說:“天已不早,二位爺想必一定餓了,吃碗米飯再走吧?”此時主僕二人確已飢腸轆轆,因此也沒多推辭。一來二人走得又累又餓,二來姜湖之米清香怡人,因此乾隆吃得特別香甜,邊吃邊讚不絕口。吃罷命侍衛拿出一錠銀子付給老人,老人堅辭不受,最後不得已而收之。老人千恩萬謝,並說:“二位爺既是誠心誇俺飯香,如不嫌棄,今晚就在俺這兒歇宿一休,待明天,俺做更好吃的米飯給二位爺嚐嚐”。乾隆一時興起,便真的住了下來。夜間乾隆向老人詳細瞭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老人一一告之,並向乾隆詳細講述了郯城1668年大地震的慘景和關於姜湖米的傳說。乾隆聽得津津有味,他們直談到雞叫方才歇息。第二天起來,老人早已把米飯做好。乾隆本不相信老人今天會做出什麼更好吃的米飯,可來到飯桌前一看,碗中米粒晶瑩剔亮,香氣撲鼻,其中還有一種粉白色的豆子,食之,其味確實比昨晚上的米飯更加好吃。乾隆問這白豆子叫什麼?哪裡來的?老人回答說:“這白豆子是我在姜湖邊上採的,我也不知它叫什麼”。(這便是我們今天說的“姜豆”)。

乾隆當即御封此米為“姜湖貢米”。皇帝因與姜湖米有著這段奇緣,因此命當地縣令每年以姜湖米進貢朝廷,從此便有了姜湖貢米之說。此後當地百姓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如今當地政府引導農民科學種田,研究開發了十餘種具有高營養、無公害的“姜湖貢米”系列品牌,產品銷售國內外市場。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歸昌鄉,解放前曾一度叫稻田鄉,想必其種稻歷史之悠久。當初姜湖所種的紅芒稻屬糯性,所以全國好多地方至今還把糯米稱作“姜米”,如今紅芒稻幾經改良,雖已沒有當初仙人所賜的“半粒米煮一鍋,吃了半年不飢餓”的神奇,但味道依然像當初那樣清香爽口。其原因:一是當地所選育的“興隆1號”、“興隆2號”稻種品質依然優良,比一般水稻生長期長10—25天;二是依賴這片土地的神奇。據說姜湖底的泥特別細膩。湖底所生之魚,不但味道鮮美,而且刺柔易融,幼兒食不挑刺。解放後,當地人民政府曾多次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這片土地進行考察論證。經土壤化驗分析,發現這片土地含有大量的有機質,一般土地的有機質為0.8左右,而這片土地的有機質卻高達2.384。並且土壤中還含有兩種代號為“L”和“H ”的稀有元素。這無疑是姜湖貢米只所以好吃的理論詮釋。這塊土地只所以神奇,據專家分析,可能是因為幾千年來這片澇窪地長期生長著“樟巴”、“荸薺”、“老鴰爪”等淺水植物,而這些植物自生自滅,週而復始,於是這些淺水植物的腐質便滋養肥沃了這片土地。而且經專家考察發現,這片神奇的土地還不僅僅侷限於姜湖,在姜湖周圍方圓十幾裡凡屬當初的澇窪地也都不同程序地含有“L”和“H”兩種稀有元素和超常的有機質,這無疑為歸昌鄉的優質稻米生產並盛名全國奠定了一個難以多得的自然基礎。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五、品牌建設

為打響“貢米之鄉”品牌,該鄉大力實施品牌農業戰略。

鄉里將“姜湖坻”涉及的金盆底、銀盆底及其周邊6000畝稻田作為基地,實行統一供種、施肥、用藥和管理,所有操作規程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執行。後又輻射擴大到5萬畝,佔全鄉土地的80%。為遠離汙染,確保稻米品質,鄉里制定了嚴格的准入制度,向一切有汙染的企業說“NO”。截至目前,全鄉先後關停了7 家汙染企業,婉言謝絕了3 家投資總額達2000萬元的“問題”外資企業。為打開“姜湖貢米”外銷市場,該鄉為“姜湖貢米”註冊了商標,順利通過了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並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最近,“姜湖貢米”獲得全市農產品十佳品牌。該鄉還積極做好稻米深加工文章,提升“姜湖貢米”的附加值,先後上馬了臨沂姜湖貢米米業有限公司、郯城昌隆米業有限公司等大型稻米加工企業4家,研製開發姜湖紅米、黑米、綠米、糯米、香等5大系列20多個品種。“土裡土氣”的鄉下大米不僅擺上了氣派的超市貨架和當地的大型賓館飯店,而且“姜湖貢米”的香味飄到了北京、上海等10多個省市。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2012年,姜湖貢米地域保護種植面積4000公頃,總產量3.6萬噸,年產優質大米2.2萬噸,實現產值8600萬元。


第伍回


【結語】天高雲淡綠樹成蔭,荷葉田田水清魚躍,這是美麗歸昌的真實寫照;

萬畝稻田碩果豐收,特色產業競相發展,這是奮鬥歸昌的真實寫照;

朝暮披彩歡聲集聚,文化廣場笑逐顏開,這是幸福歸昌的真實寫照;

【小結】小編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沂蒙人瞭解有限,還有不足,不喜勿噴,還望海涵。

偶有巧合。

創作不易,

禁止抄襲。

《郯國故里》第九篇:魚米之鄉歸昌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