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金融對外開放加速邁進 銀行如何把握新機遇?

金融對外開放加速邁進 銀行如何把握新機遇?

自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期間我國宣佈一系列對外開放的新舉措以來,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速邁進。近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也表示,正在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配套制度建設,近期將推出放寬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等一系列實質性舉措。

40年改革開放為中國銀行業帶來了哪些變化?面對中國經濟新特點和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國銀行業應如何擁抱機遇?4日,在中國民生銀行舉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青年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和青年學者共同回顧了40年改革開放中國銀行業的變革歷程,併為新形勢下中國銀行業的轉型與發展建言獻策。

改革開放成就金融大國 銀行業總資產規模世界居首

“截至2017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突破250萬億元,資產規模已位居世界首位,超過歐盟銀行業的資產規模總和,是美國銀行業資產規模的兩倍多,我國已成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國。”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致辭中表示。

一系列數據反映出中國銀行業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的巨大進展。

2017年年末,外資銀行在中國營業性機構總數1013家,相比2002年的180家年均增長13%;總資產從2002年年末的3000多億元增加到2017年年末的3.24萬億元,年均增長超過15%;2017年累計實現淨利潤相當於2002年的10倍。

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數量迅速增加,海外資產規模迅速擴大。潘光偉表示,目前,共有22家商業銀行在63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353家分支機構,其中一級機構229家,總資產規模約2萬億美元;已有10家機構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累計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

我國銀行業不僅在規模上發展較快,各項財務和監管指標也持續改善,盈利能力持續增強。從最新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末,四大行淨利潤增速均超過5%;資本利潤率(ROE)都高於13%。資本水平充足,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提升。今年一季度末,A股上市銀行風險抵補能力繼續加強,逾10家銀行撥備覆蓋率高於200%,且四大行撥備覆蓋率平均值高於190%。

傳統贏利模式不可持續 銀行轉型還有六大挑戰

“在變革的時代,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潘光偉表示,銀行業探索未來發展,一定要明確問題、預判方向,加強問題導向的調查研究。

中國民生銀行行長鄭萬春認為,銀行業的長遠發展需準確把握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金融業慣性的注重規模擴張的外延式發展模式,與逐漸由高增速轉向高質量的實體經濟發展方式之間不相匹配。”他指出,銀行業應優化資源配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資金重點投向創新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有示範作用的行業。

在他看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也為銀行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例如,居民消費升級,將催生對住房抵押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跨境支付、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等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大量新增需求。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推進實施,將加速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和產業的空間轉移;基礎設施、貿易融資、跨區跨境服務等多個領域的投融資需求潛力巨大,為銀行優化區域佈局打開了新空間,為挖掘區域金融發展特色營造了有利環境。而隨著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不斷深化,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將進一步提速,需要銀行提供全方位、綜合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居民客戶活動空間範圍也日益國際化,不斷衍生出對優質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

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主任李健表示,銀行業未來的轉型發展需要面對六方面挑戰,包括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金融脫媒持續深化、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任務艱鉅、利潤和負債增長壓力增大、金融科技發展帶來“雙刃劍”影響等。

他建議,銀行要克服戰略焦慮,明確發展戰略;真正以客戶為中心,從客戶需求角度設計業務、開發產品;以金融科技賦能,運用科技加強市場化定價能力。

實現差異化發展對商業銀行轉型也至關重要。“原來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主要兩個方面,一個是不斷擴大規模,第二個是不斷的想辦法提升息差降低存款成本,提高資產收益率。在MPA考核以及現在存款的成本負債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銀行原有的不斷加槓桿擴規模、提高息差的模式不可持續,下一步要真正做到差異化,特色化。”

此外,李健表示,銀行業要積極抓住對外開放的機會。“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期間宣佈的對外開放舉措上半年就將落地,預計下半年中國銀行業‘走出去’的步伐會加快,特別是在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銀行的產品設計和金融服務或將實現飛躍式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