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意拳發展史略與姚承光先生近年來對意拳的推廣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意拳宗師王薌齋先生

意拳曾名大成拳,是由王薌齋先生創立於20世紀20年代。王薌齋先生(1885—1963年),河北省深縣魏家林村人名政和,字宇僧,別字尼寶,號薌齋,晚年自號“矛盾老人”。自幼8歲隨我國拳學巨擘郭雲深先生(1822—1898年)學習形意拳。因薌齋先生從小聰敏過人,又鍛練刻苦,故很受郭老讚許,得其拳學真髓。正如三十年代出版的《國術名人錄》中所述:“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唯王薌齋一人而已。”(圖1)

為了從一個更廣泛的武學視野來學習和研究內外家拳術,薌齋先生在1903年毅然離開家鄉,到當時的北京等地出遊。在此期間,他先後結識了八卦掌名家劉鳳春、太極名家楊少侯、六合門名家佟忠義、張佔魁等人。在這一期間他見到了好多家鄉中所沒有的拳術。經過不斷的交流和探索,開闊了的視野,提高了技藝,從而奠定他一生致力於中國拳術理論和付諸實踐的基礎。

從1918年開始,薌齋先生為了進一步的探索中國傳統拳術的精髓,又開始了對他創立意拳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第二次遠遊。這次他南下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福建等省。先後邂逅了很多具有真才實學的民間隱士和拳學名家。如河南崇山少林寺心意把傳人恆林大和尚、湖南心意派巨擘解鐵夫、福建少林寺心意門嫡傳方恰莊以及鶴拳名家金紹峰等人。在安徽淮南又巧遇擅鶴拳及健舞的拳學家黃慕樵先生,彼此交流之中盡得健舞要領。薌齋先生在掌握了我國各門派鮮為人知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並加以歸納分析研究其拳理和內容,更廣泛的充實了自己的拳學體系和學識。同時還進行了無數次的交手實戰以印證其學。在經歷長期廣博的遊歷、師友悉心的啟迪,加之自己的天資悟性,細心揣摩思考之後,使他產生了一種對舊有傳統武術進行徹底改革的想法。

20世紀30年代,正是王薌齋先生武學思想形成之前的蟄伏期。當時的王薌齋先生已經完成了對他的武學體系形成有著重要意義的兩次武學巡遊。而產生這種想法的主要原因是薌齋在早期拳學實踐中,目睹當時社會尚花拳繡腿和套路招式的武學現狀,在進行細緻深入的研討後,隨著理論的研究和經驗的積累,他逐步發現傳統拳術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和不足,理論脫離實踐,養生與技擊割裂,訓練與實戰脫節,美學表演有佔據統治地位的傾向,傳統武術正在走向‘拳八股’。”

1925年,已到不惑之年的薌齋先生正是其拳學思想逐漸成熟和創作精力旺盛的時期。此時薌齋先生在總結外遊收穫後,在形意拳基礎上,研究、吸收、融匯各家之長,摒棄了延習數百年的套路和深奧難懂的理論,返樸歸真,恢復了我國拳術的原貌,並結合時代特徵賦予其新的內涵。薌齋先生於1926年在北京正式倡導意拳。其最早期弟子為齊執度弟兄三人(即齊振林先生三位公子)。不久,薌齋先生去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會設帳傳授意拳,其時弟子大部分是張光東先生推薦的學生,先後有趙道新、顧小痴、馬其昌、鄭志松、苗春雨、張宗慧、裘稚和、趙作堯、趙逢堯、張恩桐、卜恩富,號稱津門十一傑。此時訓練內容已為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推手、散手等七個訓練內容。初步形成了樸實無華,沒有套路的固定招法的新穎拳術。不同於傳統的形意拳。

1928年,薌齋先生應李景林、張之江二先生邀請,帶義子趙道新赴杭州參加第一屆國術國考。趙道新先生在比賽中獲優勝獎。薌齋先生在大會上表演了意拳的神龜出水試力,功臻化境的表演贏得全場觀眾行家讚歎不已。大會期間,薌齋先生結識了五式梅花樁名家劉丕顯,並與劉相互切磋技藝。之後又應師兄錢硯堂先生之邀,薌齋先生赴上海授意拳七年,在實踐過程中對意拳認識不斷提高,其時代表作為1929年出版的《意拳正軌》,此書出版之後,引起業內人士的關注,王薌齋的大名蜚聲上海灘。1928—1930年,在上海牛莊路(舊上海先施公司後面)成立“意拳社”正式向社會辦學推廣意拳。當時在上海的武術名家:趙道新、高振東、朱國祿、朱國禎、張長義、張長信、尤澎熙、韓樵(韓星橋)、卜恩富、王叔和、馬建超、寧大椿等人先後拜學意拳。同時登門拜訪試藝的中外技擊高手絡繹不絕,無不悅服而去。當時,薌齋先生擊敗世界著名拳擊家英格的事蹟,曾作為人們的佳話而傳頌。此時是意拳發展中一個重要時期。“趙道新、高振東、韓樵(韓星橋)、張長信”當時被武林界稱為薌齋先生門下“四大金剛”。

1935年,薌齋先生帶領韓樵(韓星橋)、張恩桐、卜恩富及張長信等弟子返河北故里,強化訓練。進一步驗證意拳的獨特、新穎的拳學思想和訓練方法,並改進和完善了站樁、試力、試聲、發力、走步、推手、散手七項訓練手段。在短短不到一年之中,這幾位弟子的拳理、拳功提高極快,兩年之後已達到武學的上乘境界。

1937年,薌齋先生又應北平張玉衡、齊振林兩位老先生之邀,赴北平定居。在北平期間,薌齋先生收了一批弟子,其中就有後來被賜名“繼薌”,為意拳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姚宗勳先生。姚宗勳先生1917年生於浙江杭縣,早年畢業於中國大學中文系。少年喜武,16歲拜於北京著名武術家洪緒如先生門下,苦練經年便登堂入室。1937年歸宗於薌齋先生門下。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青年時代的姚宗勳先生

1939年,薌齋先生為發揚中國拳學真諦,在當時北平《實報》上公開聲明:“歡迎武術界人士親臨賜教,以武會友,共同研討武術發展,藉以倡導意拳並闡明拳學真義。”各派名家來訪者頗多,包括日本搏擊高手八田一郎、澤井健一等在內的中外技擊高手,較技後,無不稱服,對當時武術界影響極大。薌齋先生的獨特、創新理論和實踐中先後培養了數批意拳弟子,其入室弟子均在風格技藝上各有特色各有所長,在不同時期不乏代表人物,春蘭秋菊各為一時之秀。對於有成就弟子均賜其名:韓樵(韓星橋)賜道寬、卜恩富賜道魁、張恩桐賜道德、趙逢堯賜道宏、趙恩慶賜道新、姚宗勳賜名“繼薌”,示為已之傳人,並在扇面上親筆書詩一首贈予姚先生。這期間代表人物當推姚宗勳先生。自拜在薌齋先生門下,姚宗勳先生謹遵師教,精研拳理,刻苦練功,僅三年時間便成了薌齋門下眾弟子中的佼佼者。薌齋先生在北平登報交流,來訪者多由姚先生代師比武,先後戰勝諸多中外技擊高手,名重京師,被譽為“青年武術家”。 後隨薌齋先生學拳者,多由姚先生代師授藝。姚先生功力深厚,武德高尚,拳理精深,深為同門師兄弟所敬仰。1941年薌齋先生賜名“繼薌”,視為己之衣缽傳人。並題詩贈扇“老夫收授有宗勳,當知吾道不全淪。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1941年,王薌齋先生親筆提詩贈扇賜名姚宗勳先生(繼薌)視為已之,拳學衣缽傳人

整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北平西城跨車衚衕14號姚先生寓所成了意拳技擊訓練的專門場所。自1941年後,薌齋先生就將教授技擊實戰的工作委託姚宗勳先生負責,。以後凡有學技擊的人薌齋先生均讓其去姚先生處,薌齋先生則專注於意拳養生的研究和探索,並和著書立說以完善意拳理論。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姚宗勳先生全面承擔起意拳教學和訓練的重任,當時很多的師兄弟都曾授教於姚宗勳先生。由於宗勳先生虛懷若谷,博採眾長,治學嚴謹,德武結合,深受師兄弟們敬重,當大家尊稱為“姚師哥”。

澤井健一先生為日本著名的柔道、劍道高手,是王薌齋先生唯一的外籍弟子。在1941年春天,澤井健一先生與王薌齋先生比武失敗後,便轉向王先生學習意拳。由於王老當時已專注於養生,所以便將澤井委託於姚宗勳先生代教,自己得空給予指點。所以說,澤井健一先生雖就學於王老,但實受益於姚先生。澤井健一先生回國之後,在日本創立了太氣拳。他不僅戰勝了武術門派的掌門人及歐洲的一些搏擊高手,而且還教授造就了一大批日本和歐洲的搏擊冠軍。其中,歐洲空手道冠軍克蘭巴茨在經澤井健一先生指點後,輕取日本最富盛名的實戰技擊家,日本空手道最大流派極真會會長大山倍達先生。從此以後,大山先生也向澤井健一先生學習站樁等功法。因此,澤井健一先生在日本被尊稱為“拳聖”。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日本的澤井健一先生

1949年後,薌齋先生往來於北京、保定等地,分別在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和保定河北省中醫研究院等地擔任站樁功顧問,並在北京中山公園廣泛開展以“站樁功”為主的健身治病工作,潛心研究養生功法。五十年代後,第二代弟子受薌齋先生影響,都潛心研究了健身治病,延年益壽的站樁功。姚宗勳、韓樵(韓星橋)、尤澎熙、王玉芳、楊德茂、於永年、李見宇等人與薌齋先生共同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完善了站樁功療法。今天,站樁功已作為全國氣功主要流派,廣泛傳播到全國各地和國外以及港澳臺灣等地區。

1950年,薌齋先生曾受中華體育總會籌委會所聘,任武術組長職,後因外出保定去職。1963年薌齋先生病逝於天津,享年73歲。

薌齋先生去世之後,其衣缽傳人姚宗勳先生毅然擔負起弘揚意拳的歷史重任。

1962-------1966年期間是姚宗勳先生練拳教拳的高峰時期。姚先生的師兄弟楊紹庚、於永年、王斌魁、李見宇等經常過來同先生見面,談拳論道,交流拳技。姚先生早期的弟子白金甲、薄家聰、趙緒泉、歐陽成等也經常過來練功。還有從其他地方慕名而來的意拳愛好者及當時在北京讀書的大學生等等。那時姚先生家裡可以說就是一個練武場。每天姚先生都專心致志的為他們講拳授藝。這段時間姚先生培養了一大批意拳弟子,他為了心愛的意拳事業放棄了很多工作的機會,靜下心來專注於意拳的推廣和教學。可以說姚先生為了意拳在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6年,文革爆發。由於解放前的歷史原因,姚先生在文革期間政治上受到了極大的不公平待遇。政府有關部門勒令禁止姚先生再以教拳為業。如此一來,全家失去了收入來源,生活一度陷入極度貧困時期。

1969年4月,北京市政府發出:城市居民不在城裡吃閒飯的號召,鼓勵沒有工作的居民下鄉勞動,去艱苦的環境裡鍛鍊自己。當時姚先生響應政府號召,帶領承光他們哥倆來到北京昌平縣崔村公社針順大隊,開始了他們艱辛的農村勞動生活。當時,姚先生50多歲,以他的淵博學識和在武學方面的精深造詣,正是大幹一番事業的決好時機,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浩劫,打亂了他自然和諧的生命流程,戲劇般的來到昌平荒郊,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牧馬務農,誰能想到,這一呆就是十年。人生又有幾個十年!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1983年姚宗勳先生(中)在北京體育科研所教授意拳集訓隊員實戰步法姚承光(左)崔瑞彬(右)

1979年姚宗勳先生從昌平回到了闊別近10年的北京。姚宗勳壯志未酬,雄心又起!!

文革之後,國家百廢待興,“意拳”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姚宗勳先生在分析了當前意拳的現狀之後,果斷的作出決定,要在短時間內重振意拳雄峰,當務之急就是要在近幾年內培養一批具有相當實力的意拳中堅力量。只有這樣才最具有說服力。

1979年秋天,姚宗勳先生在北京先農壇體育場對姚承光、姚承榮、崔瑞彬、武小南、劉普雷、高長友、孫家福等幾位弟子進行強化訓練,目的是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培養中國意拳的中流砥柱。

當時的訓練標準是每天8個小時,上午從8點到12點,主要練習的內容是:站樁、試力,推手,打沙袋;下午從2點到6點,主要練習發力、推手、散手。與此同時姚宗勳先生還分別同國家體委和北京市體委,用中國傳統武術中獨特的方法對國家游泳集訓隊、北京田徑隊、北京足球隊、北京舉重隊、北京射擊隊等進行科研實驗,並通過實驗運用現代體育運動中的科研成果不斷充實意拳,這些做法在我國老一輩武術家中是不多見的。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姚承光先生與師兄高長友訓練意拳擊打手靶的功法(攝於1982年)(左為姚承光,右為高長友)

訓練了兩年多之後,到1982年4月,姚宗勳先生的長子姚承光有機會代表北京市朝陽區參加了全國武術散手比賽北京地區的選拔賽。當時僅用了47秒即將對方擊打休克。然而,這場比賽就因為那記重拳還引起了一場麻煩。當時《全國散手比賽規則條例》規定:頭部只須連續擊打三拳,超過了三拳就屬於犯規動作。而當時的具體情況是,姚承光第一拳是前手直拳的試探,第二拳才是後手重拳將對方擊打休克,加起來一共才兩拳。而正當姚承光摩拳擦掌準備參加全國散手比賽的時候,他卻得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朝陽區棄權了。原因是姚承光比賽擊打對方頭部超過三拳,屬於犯規動作,成績無效。並且通過這場比賽,《全國散手比賽規則條例》的內容也更加具體了,從此增加了比賽時不能擊打頭部的規定。

姚承光非常珍惜自己得天獨厚的意拳學習條件,所以從1979年強化一開始,他就只有一個信念:練、練、練!不管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即使場地上只有自己一個人,也要堅定不移的練下去。

於是在1984年2月17日,姚承光先生受父親的囑託來到河南開封,開始了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的外出講學,併為意拳在開封的普及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84年姚宗勳先生成立了北京意拳研究會,親任第一屆會長。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1984年姚宗勳先生成立了北京意拳研究會,親任第一屆會長

1985年1月,一代偉大的拳學大師姚宗勳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68歲。

1985年夏天,姚承光和其他幾個師兄弟,還有10多個學生,在當時東直門南小街的“少年之家”又開始了正常的訓練。在1985年的秋天,他們又開始登廣告宣傳招生,在東直門小學內開班培訓。當時第一期就報了50多人,場面很是火爆。

1986年3月,應山西長治工人療養院王英池、許秀蘭夫婦之邀,姚承光和崔瑞彬二人又遠赴山西長治傳拳授藝。在長治,有很多人都知道意拳,這次聽說從北京過來兩位老師專門教授意拳。一時間,工人療養院、武警部隊、煤礦等單位職工及當地群眾都紛紛過來報名學習。當時的培訓的地點就設在工人療養院。

1986年4與從山西長治回來以後,稍事休整,在同年7月份,應貴州省貴陽市支懷春先生的邀請,姚承光又遠赴貴陽傳授意拳。而後1987年第二次去開封,同年年底又去河南新野。就這樣姚承光為了偉大的意拳事業而不辭辛勞的努力著。

1988年6月28日,姚承光、姚承榮兩位中國意拳實力派代表人物來到了久違的香港.香港雖只是彈丸之地,但武林門派眾多,習武之風極為盛行.這次通過有關媒體宣傳,姚氏昆仲赴港講學一事一時間傳便香江兩岸。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姚承光先生(左五)在香港講學結束後的歡送會上(左六為霍震寰先生)

1992年12月,中國意拳第三代嫡系傳人姚承光和姚承榮告別祖國和親人,遠赴日本講學授藝。他們此行是應日本橫濱太氣拳研究會的邀請,前往開展短期的學術交流活動。在日本期間,作為中國意拳的實力派代表人物,姚氏昆仲以其自身精湛的功夫,高尚的武德和良好的素質,得到了日本同道的高度讚譽。日本兩家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武術專業期刊《武術》、《空手道》雜誌社問訊都派記者進行了採訪,並不惜版面,以特刊形式,圖文並茂地對中國意拳及其傳人大加宣傳和介紹。日本武術界驟然間颳起了一股意拳旋風。。。。。。。

為了將科學系統的意拳公諸於世,實現“拳學服務於社會,利國利民”之宏願,姚承光先生於1994年毅然辭去公職,在國內外友人,武術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鐵肩擔道義,克服重重困難成立了北京武協宗勳武館,從此踏上了一條“弘揚國萃,發展意拳”的風雨之路。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北京宗勳武館成立大會

2001年11月,姚承光先生應意大利意拳研究會邀請,遠赴意大利教授意拳。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姚承光先生應意大利意拳研究會邀請,遠赴意大利教授意拳

2004年至2005年,姚承光先生先後兩次赴韓國教授意拳。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姚承光先生在韓國講學

2005年至今,姚承光先生先手四次赴俄羅斯教授意拳。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姚承光先生在俄羅斯講學

多年來,姚承光先生始終將“科學系統、嚴謹規範”的教學訓練原則放在首位,本著“為學生負責,為意拳負責”的敬業與奉獻精神,甘當學生攀登武學高峰的人梯。迄今為止,姚承光先生在國內外培養的意拳學員和弟子以達兩萬多人,為意拳在國內外的普及和推廣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意拳走向世界再闢一片新天地。與此同時,每年日本、法國、美國、意大利、奧地利、英國、瑞士、德國等海外意拳組織都要組隊來北京宗勳武館學習交流。

意拳大師弘揚意拳鍥而不捨,意拳終被列為北京市非遺項目!

意拳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左三為姚承光先生)

2009年6月11日,是意拳歷史上最值得回憶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意拳被列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意拳的發展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等待她的將是一片更為廣闊的發展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