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火的藝術"中如意成瓷,達到一種飄逸的靈動!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

曾紀榮原名曾繼榮,生於1955年,中國雕塑三巨星之一"瓷雕曾"曾龍升的三代傳人。13歲隨父學藝,17歲進入雕塑瓷廠美研室從事創作研究,1979年參加職稱晉升考試,獨立完成《嚮往春天》,被評為第五名並榮獲美術設計師職稱。

在父親曾山東教導下,他繼承了父親傳統瓷雕技藝表現形式,24歲就與父親合作完成《天女散花》、《合和二仙》、《西方三聖》、《單刀赴會》等作品,分別獲獎,《和合二仙》被選作國家禮品瓷,《天女散花》陳列於北京人民 大會堂,《西方三聖》被中國陶瓷博物館收藏並陳列。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

曾紀榮不僅熟悉傳統瓷雕的表現形式,並且能通過剪裁、刪補、組合、巧妙地將單個瓷雕加以發展,創造出許多大家喜聞樂見的新情趣新意境,在藝術上起到承前啟後,推陳出新的作用。80年代景德鎮市有關部門因其對瓷雕事業的貢獻而多次對他進行"新長征突出手"等榮譽的表彰,《中國青年報》等新聞媒體也多次對他進行介紹和報道。

1989年全家應邀赴港舉辦"曾山東陶瓷世家作品展",集中體現了瓷雕精湛技藝和藝術特點,香港亞洲電視臺為此作了現場直播。香港《大公報》和《文匯報》對其做了大篇幅報道並受到好評,為厂部定下了大量的訂單,受到表彰。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

1994年,中共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稱號,獲此殊榮的家族景德鎮只有24家。

1995年景德鎮電視臺拍攝的主題紀錄片"瓷雕曾",反映了這一世家及其技藝延續的狀況,在全國電視臺播放並於同年獲得全國電視專題片二等獎。

90年代後期創作作品佈局巧妙,想象大膽,生動喜氣。他優於前輩的地方是:人物造型更加細膩雅緻,而且他全面掌握了雕塑生產整個過程中全部的工藝流程,大膽採用青花鬥彩,高溫顏色釉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傳統瓷雕的色彩,讓作品在"火的藝術"中如意成瓷,達到一種預期靈動飄逸的效果,從而使"瓷雕曾"陶瓷世家的招牌能繼續光輝燦爛,代代相傳。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

2011年6月中國藝術科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AI)授予曾紀榮陶瓷藝術大師稱號。

2016年受杭州美院教授之約共同為杭州G20峰會設計陳設瓷《西子姑娘》,受到領導與各界人士的好評。同年,因早年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開設福利工廠教導聾啞人學習瓷雕技藝,幫助聾啞學生就業而被電視臺報道,並獲評"全國最美家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

因為雕塑的苦和累,曾紀榮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腰肌勞損,但仍堅持創作。曾紀榮從做坯開始,全面掌握了印坯、翻模、上釉、彩繪、燒成等整套雕塑製作的工序,從而對瓷雕創作有了屬於自己的新理解。一件瓷雕作品的誕生,主要分創作模種和模種生產兩大階段,曾紀榮與前人的不同就在於,他對後一個階段更為了解和熟悉,並親力親為,從生產工藝角度回觀前一個階段,會產生新感覺,提出新的創作表現要求。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

"瓷雕曾"以圓雕為主,綜合了浮雕、捏雕、鏤雕,是雕刻行業集大成者,同時從木雕、國畫、泥塑等其他藝術門類汲取營養,以天才之力融合創新,形成了獨有的技法表現、藝術經驗和創作思想,豐富並發展了景德鎮瓷雕藝術,大大提升了景德鎮雕塑藝術水平和地位,成為傳統雕塑藝術的寶貴財富。

和其他從事瓷雕的藝術家相比,世家"瓷雕曾"作品特色非常鮮明。一是人物神態形態不同,有神韻;一是細膩度高、細節繁多複雜,技法上比別人精細。例如瓷雕人物上的衣服像是穿薄紗,有飄逸美感,而別的人做得跟穿棉襖一樣,衣服往下沉。

他是瓷雕曾,最愛在

曾紀榮的創作延續了"瓷雕曾"的風格,又有自己的特色。他以人物創作為主,動物塑造為輔。老一輩藝術家們認為,和前人的創作相比,曾紀榮的美女人物表現有所超越。改革開放後,大型瓷雕開始流行,曾紀榮在此方面也有突破,並積累了新經驗新表現。傳統雕塑的發展離不開曾紀榮和老輩們的堅守,也正是因為他們的不畏艱苦、不隨波逐流,讓"瓷雕曾"百年曆史得到了傳承。

撰稿:匠人百科-聞藝

運營人員:墨小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