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洞庭之濱有一“仙草”,謂之藜蒿

洞庭之濱有一“仙草”,謂之藜蒿

洞庭之濱有一“仙草”,謂之藜蒿

洞庭之濱有一“仙草”,謂之藜蒿

洞庭之濱有一“仙草”,謂之藜蒿

□岳陽日報全媒體中心 張小章

春天來了。

洞庭湖草木已經復甦,約上三五朋友,到湖洲去,嗅春意,看春光,然後俯下身子,掩沒在綠草叢中。

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一百多年前的太湖溼地。魯迅有詩寫到“萬家墨面沒蒿萊”,說的是很多一臉菜色的窮苦人,出現在荒野湖洲上,掩沒在蒿萊草叢中。

他們都在幹什麼?扯藜蒿。

早春時節,菊科蒿屬植物因為含有芳香烴,更容易渡過寒冬,所以是最先萌芽的植物,湖區人俗稱“蒿子”。

早春時節也是青黃不接的時節,窮苦人家只能靠野菜度日,這時,只有一種植物可以食用,那就是藜蒿。洞庭湖的蒿子種類很多,植株形態基本上都很相似,雖然難以分辨,但都可以食用。魯迅所

在的時代,它是窮人的“救命草”,現在,它成了岳陽人餐桌上的春天。

說到吃藜蒿,著名“吃貨”蘇東坡在《春江晚景》詩中寫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裡面的蔞蒿就是藜蒿。藜蒿煮河豚,是蘇東坡的最愛。

在鑄鐵鍋具發明以前,古人烹飪基本上是沒有“炒”的概念,只有膾和炙,也就是“煮”和“烤”,所謂“膾炙人口”就是這個意思。用藜蒿來煮河豚魚,現在看來難以想象,但在古代揚州,應該是備受推崇的吃法。

大多數菊科蒿屬植物因為氣味強烈,很多種類不能食用,只能用作艾炙、薰香類製品原料,可藜蒿不一樣,它的氣味相對淡雅,香得恰到好處,很容易讓人想到春天。岳陽人喜歡吃藜蒿,除了天時地利原因,更多的是地理因素傳承下來的飲食習慣。

早春時節,採取數寸高的藜蒿新芽,仔細擇去葉片,留下柔嫩的芽莖,掐成小段,愛吃葷的就用來炒肉絲、炒臘肉,愛吃素的就白灼,或者直接就著豆腐香乾,樸素清新,簡單明瞭,一口一個清明。

岳陽人對藜蒿的喜愛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有故事說,岳陽人去北京做客,帶去幾把藜蒿佐餐,餐桌上立刻馨香四溢,北京人驚奇地問“什麼菜?”,岳陽人驕傲地說“洞庭人參。”其實,藜蒿是一種地域適應性很廣的植物,幾乎全國所有的溼地淺灘都有蹤跡,包括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東北平原,並非只有洞庭湖溼地才有。在東北的三江平原,藜蒿只吃嫩芽,連葉一起吃,也只有春天才能吃到。

去年去俄羅斯旅行路過東北,就吃上了藜蒿。東北人關於藜蒿的吃法也承襲了東北菜的特色:燉和烀,最經典的吃法就是燉肉,烀魚。等魚和肉快熟了,揭開鍋蓋,將藜蒿尖尖輕輕擺放在鍋邊,讓藜蒿的香氣慢慢浸入魚和肉中,類似南方人在食物中放蔥花與蒜葉,特別具有儀式感。

這是對春天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