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巢縣農機廠,當地百姓稱為“東門機械廠”,位於巢縣東門,近火車站。1971年,我從農村抽調到巢縣農機廠,被分配到鉗裝車間,拜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周師傅為師。開始了三年的學徒生涯。當時,從知青中抽調到農機廠的人共有60名。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東門機械廠大門

1971年的農機廠,處於興旺發達的階段。工廠有鑄造、板金、鍛造、修配、熱處理、電鍍、金工、鉗工、裝配等車間。為了實現毛主席“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偉大目標。國家為這家縣級企業配備了先進的機床設備。有瀋陽機床廠生產的620車床、上海機床廠生產的磨床、北京機床廠生產的萬能銑床。鍛造車間一排排汽錘整齊的排列在車間裡。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機械廠車間內景

混流泵是廠裡的主要產品。混流泵是一種移動方便,結構輕巧的抽水機。長3.5米,直徑15公分。一個人扛在肩頭就能移動。帶濾網的一頭插入水中,那頭根據需要接上揚水管。啟動電機就能抽水。工作時靠在田埂邊,直接往田裡送水。農民很形象的稱為“靠埂泵”。第一代“33型混流泵”的研製是借用國外一種多節深井泵的結構移植過來的。這種新型的混流泵適用於皖中丘陵地帶的農村使用,深受廣大農民兄弟的歡迎。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以前,巢縣農田灌溉靠水車,水車以手搖為主,那手搖的把稱為車拐。水車是木製的,槽形。槽內安放了有“關節”相連的刮板。靠人力腳踏或手搖帶動刮板在槽內移動。將水從低處車上來。現在的年青人可能沒見過。

用木質水車車水,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很低。巢縣農機廠研製生產的混流泵,用電機驅動,抽水高度達到3.3米,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農民從中嚐到了機械化帶來的甜頭,以致產品供不應求,靠計劃分配。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農機廠的技術力量是比較雄厚的,其中“Z工”和“L工”兩位是北京下放的專家。他們都畢業浙江大學“流體力學”專業,是北京“八機部”從事水泵研究的專家。當年,聽說這兩位水泵專家舉家下放到農機廠來了,都是爆炸性的新聞。“流體力學”不但是水泵設計的基礎,也是多種學科研究的基礎。那時巢縣英雄山上安置的防空警報器,就是“Z工”根據流體力學的知識設計製造的。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專業人才來到巢縣農機廠,應該是千載難逢的。然而在文’革這個彎曲悖扭的年代。他們所遭受到的待遇是不可想象的,他們被雙雙下到車間當工人。“Z工”和我同在鉗裝車間。從事的工作,就是為水泵法蘭鑽孔,“L工”在金工車間當磨床工。他們的學業專長就這樣被荒廢了。

更為荒謬的是,這對來自北京老實巴交的知識分子,竟被當作“516”分子被清查、批鬥。說老實話,其實他們連啥叫“516”都弄不明白,就莫名其妙的進了學習班。我至今也沒搞清楚,當年清查“516”是為了什麼?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機械廠旁邊的馬路——朝陽路(王傳芸 圖)

“Z工”進學習班時,她愛人剛生產在月子中,家裡還有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母親。廠裡的工人從心裡同情這個遭遇不幸的家庭。但是稍有表示的群眾,立即遭到來自上面的責難。直到學習班草草收場,人們才明白,上面要的就是所謂的成果。至於事實如何,根本無關緊要。學習班真正的效果,就是那批滿腔熱忱來巢湖的專家因此傷透了心,其中包括留蘇博士等各類頂級的人才。文‘革結束後,他們紛紛離開了這傷心地。其實真正遭受損失的,是地方上失去了一個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巢湖往事:巢縣東門機械廠點滴

機械廠拆遷工地(王傳芸 圖)

十年浩劫如夢一樣過去了,知識分子又有了用武之地。“Z工”和“L工”二位水泵專家放下個人恩怨,為工廠設計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54式混流泵”,替代老式的“33”泵,成為部優名牌產品。小小的縣農機廠也因此提升為國家二級企業,他們為農機廠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