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研究對象:靜態的?動態的?

困惑與超越

——對近四十年關於古代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三、研究對象:靜態的?動態的?

古代文學研究的對象與相當代文學不同,後者研究的就是發生在現實中或離現實很近的東西,其研究對象本身就是現實精神生活的直接組成部分,因而不可能中斷與現實的精神聯繫,而前者面對的是產生在過去的作品,它怎樣參與到與現實的對話中來,並進而塑造民族的現代文化——心理呢?

人們一直認為我們研究的對象是歷史的凝固物,它在現時的存在形態是靜止的,這種看法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有的學者認為: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有很大的不同,它的研究對象是過去的、靜態的,它所要求研究者必備紮實的專業功底,儘可能多的材料,而不象現當代文學那樣更多地需要才華和眼光。如果對象只是“過去的、靜態的”,古代文學研究者佔有的材料再多,所具備的功底再紮實,他也只能把我們帶回到過去,甚至佔有材料越多和功底越紮實,越容易把我們帶回到過去。因而,他們又主張古典文學也需要具備當代性,因為古典文學面對的是歷史,但是從學術的性質來說,它屬於現代文化的範疇,站在今天的高度上來審視歷史,這就是它的當代性,我們看待屈原、杜甫、李白當然和古人不一樣。這就是說研究的對象已經是過去的靜止的,它本身不可能具有當代性,古代文學研究的當代性是單方面取決於研究者“站在今天的高度上來審視歷史”。

研究對象:靜態的?動態的?

可是這種研究方法使我們過去吃了不少的苦頭。於是,杜甫昨天還是備受尊敬的“人民詩人”,轉眼就成了“反法家的老頑固”,如今又成了有“創造性思維的天才”,說不定明天又是“倡導改革開放的英雄”,或竟至墮落為“阻礙開放改革的保守派”也未可知。當把古代作品宣佈為靜止的時候,它們就有可能淪為我們當代人任意打扮的時裝模特。其實,古代文學作品的存在形態絕不是靜止的封閉的,只要是具有藝術生命力的作品,在任何時代都是開放的動態的,在不同的“歷史上下文”中構成不同的內涵。一部古代文學作品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新發現,它不僅是不同時代的閱讀者研究思想情感和研究方法不同的產物,同時也是作品本身在不同的歷史關聯域中訴說著不同的東西。任何時代的文學作品一經產生,它的語言結構就凝固成為靜態的了,這一點古代、現代、當代的文學作品概莫例外,從某種極端的意義上講它們都是“過去的”和“歷史的”,但就它是有機的藝術生命體而言,它們又永遠是動態的生成著的,不會成為過去的歷史,而是永遠“活在當代”。因此,我們的研究應該從武斷地“發掘”古代作品中的“新概念”的方式中轉變過來,拋棄這種發掘古墓式的研究方法,謙虛地傾聽產生於古代的文學作品在現時的歷史境遇中向我們傾吐了什麼東西。

綜觀近兩年關於古代文學研究的討論,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是空前的,澄清了許多歷史和理論的問題。討論中較為薄弱的是古代文學研究的對象方面,甚至這一問題還沒有正式引起人們的注意:古代文學作品與現當代文學作品究竟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對自己研究對象的特質缺乏認識,一切關於它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的理論都將落空。

研究對象:靜態的?動態的?

原刊《社會科學動態》1990年第6期

(本書由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果麥文化傳媒發行,全部用芬蘭進口輕型紙印製。在噹噹、京東、天貓有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