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絕世美玉:此玉一出 這個市就有了新名

絕世美玉:此玉一出 這個市就有了新名

白玉線雕鷹

西周晚期

長2.2釐米,寬5.7釐米,重16克

1986年河南省平頂山應國墓地一號墓出土

平頂山博物館藏

1986年5月至6月,平頂山滍陽嶺中部發掘應國墓地一號墓。

該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墓頂無土冢。上部填土已被磚瓦廠挖去約3米厚,因而墓口層位不明。墓內木質棺槨已腐朽。從殘留痕跡可以看出,葬具為一棺一槨。據墓中殘留骨骼觀察,該墓主人系一中年男性。棺內隨葬器物主要為死者生前佩戴的裝飾品,多屬玉質,分佈於骨架周身。其中死者頭骨頂部置一件玉琮;兩耳附近各置一件玉玦;口內有三塊玉片(即玉琀);頸圍一串項鍊;右肘關節置一件小玉環;左肘關節處置一件小銅環;盆骨右上方置兩件玉璧、一件玉蟬,左上方置玉璜、人形玉佩、玉錐形器各一件;盆骨內側有一玉鷹;右腳趾處置一件夔形玉片。

墓中出土的這件白玉線雕鷹,玉料呈白色,略泛青,溫潤光潔,微透明。鷹頭頂和右翅有褐斑,當是有意運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的。鷹作展翅飛翔狀,頭向右扭曲,以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雙翅前端亦各有一個小穿孔,鷹眼、鷹背、羽翅均為線雕。兩爪作長條形,捲曲於身下。頭部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身體則用平雕的手法雕成拱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用寫真的手法創作了這一形神兼備的展翅雄鷹。

絕世美玉:此玉一出 這個市就有了新名

絕世美玉:此玉一出 這個市就有了新名

絕世美玉:此玉一出 這個市就有了新名

出土玉鷹的墓葬隨葬器物遵行列鼎制度。鼎、簋、壺、盤、盉、甗配套隨葬,這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奴隸主貴族墓葬隨葬銅禮器的基本組合形式。墓中隨葬青銅器內往往有尚未除去的範土。據此可知,它們是專以隨葬的明器。

結合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並綜合比較虢國墓地和張家坡西周墓葬,可以推測一號墓的年代應為春秋早期晚段。墓主人當是應國最後一位國君,而一號墓出土的這件玉鷹,當是墓主人應侯的隨身佩玉。

1986年,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本性先生向平頂山市政府建議,將此玉鷹作為平頂山市的市徽標誌,而應國的都城——應城(即鷹城)也隨之成為平頂山市的別名。

據史料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大封諸侯,其中把自己的一個弟弟分封到應國。《漢書·地理志》有“應鄉,故國,武王弟所封”的記載,而古應國的地域範圍,就在今天的平頂山一帶。這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應國就已經存在了,這也是平頂山最早有文字記錄歷史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