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印度紀行︱誰“刪了”泰姬陵

詩人泰戈爾將泰姬陵形容為,時光面頰上永遠閃耀的一滴淚珠。這一詩句為來這裡的遊客所熟知,也讓他們對看到泰姬陵的那一刻充滿期待。但當我走近這座有印度象徵之稱的建築奇蹟時,多多少少有一些懷疑,它在印度人的心目中真有那麼重要嗎?

我們住的酒店離泰姬陵不遠,臨窗遠眺,濃濃塵霧中,泰姬陵顯露出淡黃色的輪廓。稍事休息後,我們趕往泰姬陵。汽車穿行在破舊的房屋中,沿途不時可見堆積的垃圾和橫流的汙水。汽車還沒停穩,幾個黃牛導遊就聚了過來,兩三位黑瘦的老人舉著中文版的泰姬陵簡介纏著我們兜售,遲遲不肯離去,旁邊草地上還躺著一位近乎裸體的苦行僧模樣的人。

在抵達阿格拉之前,我先去看了新德里市郊的阿克薩達姆印度神廟,在泰姬陵的遊覽過程中,我在腦海中總是不停地出現兩座宗教建築對比的圖像。

印度纪行︱谁“删了”泰姬陵

21世紀完工的阿克薩達姆印度神廟 官網 圖

21世紀完工的阿克薩達姆神廟距泰姬陵的修建有三個半世紀的時差,它顯示的是迴歸印度教的宏偉氣勢。整個景區,包括停車場和購票排隊的區域都是整齊有序。接待大廳有專門的義務人員為遊客作介紹,還有各種各樣印製精美的小冊子。

泰姬陵的差距不僅在景區的管理與周邊的整潔有序,更是不同的藝術、時代與精神追求造成的

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阿克巴大帝之孫)為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穆塔茲•馬哈爾興建的這座陵墓,竣工於1654年。這段被文人騷客歌頌的愛情充滿了耀人眼目的珠光寶氣——那些潔白牆面上的彩色花紋全是用採自世界各地的黃金、寶石、翡翠、瑪瑙鑲嵌而成。據導遊介紹,這種鑲嵌技術源自意大利,在修建泰姬陵時得到發揚光大,並形成了獨特的阿格爾鑲嵌工藝。在景區附近街道旁的小店裡,可以看到工匠們在用這種技術製作工藝品。

印度纪行︱谁“删了”泰姬陵

阿格拉從事大理石鑲嵌的手工藝人 作者 圖

表面看,這是一個帝王用整個國家的財富為自己打造的一座傾訴愛情的陵墓。本質上,它彰顯的卻是17世紀的一位全球頂級鉅富的遠大志向。沙•賈汗王朝的宮廷史學家阿卜德•哈米德有這樣的解釋:“他們制定了一個建造具有高大圓頂的宏偉建築的計劃,以便永久性地紀念沙•賈汗陛下的雄心壯志。”後來在印度也有這樣的說法——泰姬陵為子孫後代而建,也包括今天的參觀者。

數百年後審視這座陵墓,它的確達到了人類建築藝術的輝煌頂端,但它對後人的昭示卻在重複一條歷史的鐵律:每個帝國都會在完成一些宏偉得足以傳世百代的建築後走向衰敗。

泰姬陵完工幾年後,沙•賈汗的幾個兒子就為爭奪皇位打了起來,最終第三子奧朗則布擊敗同胞兄弟,奪取王位。他將父皇沙•賈汗軟禁於阿格拉堡,只讓他在塔樓陽臺上默默眺望這座凝聚了其一生心血的陵園。

印度纪行︱谁“删了”泰姬陵

霧霾中的泰姬陵 作者 圖

莫臥兒王朝在創造了輝煌一章之後漸漸遠去,但伊斯蘭教卻沒有離開這片土地。泰姬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總是會因為它的“身份”而有些彆扭。

泰姬陵雖然融合了波斯、中亞,以及印度本地的建築和裝飾風格,但一眼望去,它還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建築。一些關鍵部位的圖案與文字,尤其是拱券門兩側鑲嵌在大理石上的《古蘭經》經文,也無不顯示出它的精神世界是屬於伊斯蘭教的。

印度纪行︱谁“删了”泰姬陵

泰姬陵的拱門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印度教極端人士認為泰姬陵不算印度的,甚至稱之為“印度文化的一個汙點”,“不應在印度歷史上佔據任何地位”。印度著名學者沙什•塔羅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讓印度教極端分子一直感到恥辱的是,一位穆斯林皇帝建造的紀念碑竟然被視為這個印度教徒佔多數國家中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但問題是如今這幫人不再屬於邊緣群體;其成員現在在北方邦執政,其背後推手更在德里領導著全國政府。”

塔羅爾說的是現任總理莫迪及其政黨——人民黨。在去年的選舉中,人民黨拿下了泰姬陵所在的北方邦的執政權。在隨後印製發行的32頁的旅遊冊子《北方邦旅遊業:潛力深藏》中,編撰者刪除了泰姬陵,只提及了印度教和佛教的一些歷史文化遺址。

印度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但宗教在印度並不是“展示品”,它們不可能總是安安靜靜、本本分分地呆在各自的“展室”裡,讓人們欣賞觀看。

阿克巴大帝的理想已成歷史深處的遠歌,甘地的追求也在漸漸化為絕唱。在德里的甘地紀念館,導遊會講述這位聖雄生命最後一刻的故事:三顆子彈穿透了他那只有45公斤的瘦弱軀體,在倒地前的一剎那,甘地用印度教徒常用的雙手加額的手式表示了對兇手的寬恕。

甘地的寬恕沒有得到回報。

他用絕食等幾近自殘的“柔性之術”,呼喚著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和解,他也曾獲得成千上萬穆斯林的支持。但他的聲音早就淹沒在迴歸印度教的浪潮之中。2015年,在甘地遇刺紀念日,右翼印度教分子發起了一場反甘地示威活動,他們試圖為刺殺甘地的兇手戈德森建立寺廟,視其為“民族英雄”。

重要的不在於戈德森是什麼英雄,而是他是哪個“民族”的英雄。

印度纪行︱谁“删了”泰姬陵

被“刪除”的泰姬陵 作者 圖

1947年印巴之後,印度似乎一直在尋找“我們是誰”的答案。在印度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獨立了70年之後,它仍然需要強化與伊斯蘭宗教與文化的切割和對立來加強國家歸屬感和民族的統一感

現任總理莫迪也正試圖以印度教的復興來強化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莫迪從小加入民族主義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有深厚的宗教情結。他借用印度教民族主義凝聚人心推進經濟改革,又用經濟改革成果來鞏固和完善印度教民族主義,從而將執政目標牢牢地確定為“四個一”的使命(一個民族、一個語言、一種文化、一個國家)。

在國民志願服務團的倡導與支持下,莫迪政府已經任命了一個學術委員會來證明印度教徒才是印度這片土地上的第一批居民,以挑戰自英國殖民時期以來的主流文化敘述,即現代印度是一個由外來遷徙者、入侵者和宗教皈依者形成的“織錦”。

他們聲稱,所有印度人,包括1.72億穆斯林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即印度之母(Bharat Mata)。很多穆斯林擔心的是,他們將因此而成為“二等公民”。

印度的 國家LOGO泰姬陵的遭遇,折射的是這個13億人口大國的身份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