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中國式高考,到底是成就了人才還是毀了天才?

中國式高考,到底是成就了人才還是毀了天才?

又是一年高考時。2018年高考將於6月7日、8日舉行。高考改變了很多人,高考還將改變很多人。

陸昕: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藏書世家。其祖父陸宗達,學問淵博,是“章(太炎)、黃(侃)學派”的主要繼承人和發展者。

要不是考試,你倒想有雞蛋吃?

我的高考之旅比較簡單,頭一次參加是1977年,共4科,語、數、政和史地。數學一道不會,得1分,落榜;第二次參加是1978年,共5科。語、數、政、歷史和地理。數學只寫出一道題的公式,得7分,考上了。上了北京師範學院的中文系,如今叫首都師範大學。

宋真宗說得對,考試就是黃金屋、顏如玉、千鍾粟,可以改變人生道路。具體到我這兒,當年作為知青從東北病退返京,在街道待分配。頭一份工作是韓家潭衚衕繡花廠。不想去,別人勸:當技工多好啊,有技術又輕省,而且女工特多,搞對象容易。

這一勸,我更不想去了。第二份工作是去派出所當警察。想去,覺得警察的制服好看。可一打聽,是內勤,不穿制服。所以沒去。

第三份工作是打字機廠。主事的一見我戴眼鏡就說,我們這兒視力得2.5,不要近視眼。

第四份工作是一家當時挺時髦的電子元件廠,說環境特乾淨,一塵不染,穿拖鞋,白大褂兒,工作輕省,還學技術。頭天晚上高興得沒睡好覺,第二天一去,來了近1000名知青,浩浩蕩蕩的,自知沒戲,就撤了。

第五份工作是祖父某學生說有路子可以安排我進北京圖書館,我天天盼。終於一天有信兒了,他對祖父說:真慚愧,學生無能,名額讓人頂了。

第六份工作是煤氣站。那時家裡沒煤氣罐,聽說煤氣站職工每人可分一個,想去那兒工作給父母掙個煤氣罐兒。恰好,高考來了。

高考那天,母親在早飯的牛奶裡臥了個雞蛋。我說,今天還有雞蛋?母親說,要不是考試,你倒想有雞蛋吃?

中午回家,父母上班了,爺爺奶奶睡覺了,院裡靜悄悄。自己上廚房一看,一鍋丸子白菜米飯。

考前,父親說,考上考不上都要正確對待。第二次考完,他聽到我的分數後,反而不能正確對待了,肝火動得讓我難忘。後來知道是來報信的人報錯了。我的語文考了86分,他卻報成了不及格。

陳文瀾:內蒙古某職業高中老師,已退休。

恢復高考第一年,沒有迎來曙光

1977年,我記得在報紙上看到恢復高考的消息,新聞裡也講了。當時我在中學任教,看到消息很振奮。那些年,都是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不靠考試。我多麼渴望有個平等機會啊。

當時,我任兩個班的中學數學和班主任工作。不能耽誤工作去複習應試,那時沒人願當老師,各學校教師都缺編。不能請假。每天覆習到凌晨1點,沒資料看,就是不停地看課本。

那年高考好像是在冬季進行的。考場上考生年齡相差很大,有的都當爹媽了。考場氣氛也比較緊張,除了監考老師,我記得還不時有警察巡邏。

此前10年,沒怎麼學習,學業都荒廢了。高考對我不難,我考試成績不錯,多少分記不清了,只記得我數學考了滿分。

我上了區外分數線,可以選擇北京師大和天津師範大學去讀書。我非常高興,可當時有政審。我的家庭成分被劃為地主兼資本家,所以政審沒通過。有人說,趕快找人送禮、跑關係,可這個我學不會。結果我被卡在了大學門外。

我心裡難受。我沒有得到平等的機會。後來,我考入內蒙古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讀後期本科。

到1979年,我們家才被平反,不再是地主兼資本家了。

陳不醒:現任職於深圳某創業機構。

接到錄取通知書後,和父親一人喝了一瓶啤酒

我復讀了一年。復讀是在二中,學生基礎普遍較差的學校,老師上課都在應付。三班班主任是英語老師,喜歡踢足球,和我關係不錯,又因為是新婚,就把自己的宿舍給我住,自己每天跑回家。

因為有了一個宿舍,可以自己自習,反正班上吵得很。上學期過去了,春天時我們去了趟湖北工學院,然後老師又帶我去找武漢大學同學玩。我被武漢大學校園環境震驚了,覺得這是我理想的大學。

回學校後,按照每天3套試卷(上午一套,下午2套),數學每天必有一套的速度,每兩天把語數外歷史政治做一圈,做完後當場看答案改正錯題,弄個本子,把錯題抄一遍,每週把當週的所有錯題再過一遍,每月把當月的錯題看一遍。

到高考的時候,想象考完了就再也不考試了,一定要在最後一門考完後,把筆從窗口丟出去。考試時也剛好坐在窗邊。真考完寫完最後一個字,看著窗外的樹葉子,在心裡完成了丟筆的動作,起身交卷走了。筆並沒有捨得丟。

考完後,回到家鄉,在橋上碰到喜歡嘲笑我的本家一個叔叔,他問我:這次考得怎麼樣啊?我說,考是考完了,不曉得結果怎麼樣。叔叔高聲說:你這樣講的話,我覺得你這次考得不錯。

接到武漢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和爸爸從學校回來,在水庫邊一人喝了一瓶啤酒,但最近和他說起來,他似乎並不記得了。

深圳一石:作家,已出版《美人如詩,草木如織:詩經裡的植物》等。

進入考場,要注意嘀嗒嘀嗒流逝時間的響聲

我對高考的一個感覺:就是熱,非常的熱。

我參加高考的時候,高考時間還在7月。盛夏酷熱,常常熱得人半夜都睡不著,那時候家裡還沒有空調。7月3日後,一切為準備高考的高強度訓練,閱讀、背誦都停了下來,按照老師的說法,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放下一顆高懸的心,將繃緊的神經調整到一個合適的強度。或許7月7日、8日、9日那3天,真的就是等著號角吹響之後,讓人衝入其中,盡情衝擊,奪取人生第一場戰爭勝利的戰場。也有一種說法,說那3天就是一個火焰翻騰的熔爐,10年寒窗苦讀的結晶和考試時的狀態,決定那3天的大火之後最終能留下怎樣一顆獎勵你的五彩鑽石。

對高考,我包袱一直比較重,覺得不能對不起父母。我們家來自農村,父母是農民。

直到經歷3次大考,我才最終擠過那條獨木橋。沒有父母、家人支持,我可能會半途而退。每次落榜,都會經歷小小的煉獄。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越戰越勇?即便考前總會無法控制地失眠。由清醒到迷迷糊糊入夢,腦海裡會忽隱忽現地出現未來人生憧憬的畫面。那個畫面,此後要努力多年,歷經波折磨鍊,才會以遠超我當時想象的面目給我答案(我當時高考成績最好的是理科,最終卻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作家)。

我知道自己的笨拙,因此走進考場時,我讓自己儘量平靜下來,並默默告訴自己,忘掉怯懦,儘量專注,一定要注意嘀嗒嘀嗒流逝時間的響聲。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中國式高考,到底是成就了人才還是毀了天才?

中國式高考,到底是成就了人才還是毀了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