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沉寂了近一年的諜戰劇在2018年第一季度迎來了大爆發,不論從劇集的播出數量還是整體質量來看,同比2017年上了一個臺階。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從電視劇的製作到播出需要近一年的播出週期甚至更久,小諜整理了一份18年已播和籌備待播諜戰劇的片單,按時間倒推,這些劇目的籌備期正是諜戰劇的低谷時。是哪些公司還在做諜戰劇,原因有哪些?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老牌電視劇製作公司靠經驗瞄準利好

從上圖的表單中可見,2017年及2018年第一季度已經播出的諜戰劇出品方,已經涵蓋了諜戰劇從審查到播出的每個環節,由源至流打通了全產業鏈:《黎明決戰》出品方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宣傳局赫然在列,“影視界的國家隊”從源頭出發,對劇集的內容尺度進行把控,將諜戰劇碰紅線的概率縮到最短。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挑大樑的出品公司也是行業中資歷深、年頭久的老牌企業。資源人脈兼具,有話語權,能驅動製片團隊,更重要的多年來進行內容生產,與電視臺形成了良性的互動,能夠及時、有效瞭解平臺需求,“看臺下菜碟”,保證劇集生產之後能夠順利發行。

在待播或籌備劇目中,現代國安題材劇《國家機密3》的出現是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國家機密》前兩部的上映時間分別2005年和2008年,三年的時間間隔對於同一類型,一個系列的劇集而言已經著實不算短,更何況每部劇之間僅是題材趨同,均屬於現代國安劇範疇,在內容上遠非如今的季播劇模式,劇情銜接方面基本沒有勾連。如今十年後再推“劇三代”,對於出品方來說是很大膽的選擇和挑戰,或者折射出出品方對《國家機密》品牌價值的自信。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更有意思的是,三部《國家機密》的出品方是同一家-江蘇中天龍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江蘇中天龍屬於行業內很少見的“一類劇”公司,即從成立公司入行開始就專攻一類劇的製作和播出。例如《大秦帝國》系列的出品方,西安曲江大秦帝國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即是專門為《大秦帝國》而成立的,屬於公司服務於品牌內容的典型。江蘇中天龍稍顯不同,其投資的電視劇類型不僅侷限於諜戰劇,但以諜戰內容為絕對中心。從早年的《國家機密》系列,到近年的《於無聲處》,以及其在籌備中的《旋轉門》、《忠奸人》等作品,方向性極其明確,且直指諜戰劇的變體—國安劇。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愛奇藝出品的《剃刀邊緣》,山影出品的《守衛者-浮出水面》,以及深圳電影電視集團出品的《鐵核桃之無間風雲》等劇目則將源和流結合的更緊密,平臺方為劇背書,從源頭上消除了劇集積壓或者難以上星的風險。

小而美公司入局轉型

對於青年偶像演員而言,總希望通過參演一部“正劇”或主旋律題材的劇來實現戲路的轉型。適逢諜戰劇也遭遇轉型的瓶頸,諜戰+偶像的組合模式在兩股合力的作用下誕生,《麻雀》、《偽裝者》等劇紅極一時。在已播或待播片單中,不論是《紅薔薇》還是《秋蟬》,都有年輕化和偶像化的趨向。在警惕過度娛樂化和偶像化的同時,諜戰+偶像積極拓荒的一面也不應被忽略,年輕演員的加盟對諜戰劇打通觀眾的年齡圈層,擴大受眾範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諜戰劇的發展確有正向驅動力。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同樣的年輕勢力正向驅動還出現在出品方中。對於小而美的製片公司,或者演員為轉幕後單獨成立的影視公司來說,暫時無法承擔主控項目的風險,同時也急需作品在行業中站穩腳跟,此時諜戰劇這一“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電視劇類型則成為了最佳選擇。僅以《天衣無縫》為例,其背後六家出品方几乎都是“1部劇”公司,但僅憑《天衣無縫》所向披靡的品牌效應(張勇編劇、李路執導、《人民的名義》原班人馬加盟),便能夠在提升自身之名度的同時,規避創作風險,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起底諜戰劇製作背後:老牌公司瞄準利好,新公司入行站穩腳跟

因此對於新生製片公司來說,諜戰劇是在影視行業打開局面的最優切口。換個角度來說,能夠吸引更加年輕、有活力的資本和團隊,對於諜戰劇未來的發展也是不小的推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