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儀式感」是生活的春藥,還是拖延的毒藥?

「儀式感」是生活的春藥,還是拖延的毒藥?

你們的雞湯博主已經上線

「仪式感」是生活的春药,还是拖延的毒药?

M記拍過一則廣告,教大家如何科學吃薯條(誤),希望每個人能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別出心裁、鄭重其事的儀式感。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有撥兒人在倡議:生活需要點兒儀式感。

這句話的出處我不造,但我能猜出個大概:

一個做新媒體的女孩,這天是她和男朋友的週年紀念日,但她苦等一天也沒收到禮物,連個電話都沒。下班前被老闆叫住:「反正你也沒事,加個班吧。」

回到家,外賣送來已經涼了,湯還漏一地。打把王者農藥吧,連跪三局。臨睡前還是沒跟男朋友聯繫上,她打開微信後臺,在標題裡寫了一句話:「生活需要點儀式感。」

儀式感這個詞成了人們口中的萬能靈藥。

《你覺得生活無聊,因為你沒有儀式感。》

《你過得不好,都是因為不注重儀式感。》

《沒有儀式感的愛情,是不會長久的》

《夫妻床事不合,只因你少了點儀式感。》

……

大家對儀式感的盲目迷信不亞於「喝點熱水」。

以前我不理解很多事:

過年的時候,不管你喜不喜歡,都要和親戚坐下吃頓飯;

情人節一定要送甜不拉幾的巧克力裡和貴的嚇人的玫瑰花;

生日一定要被拉去畫著奇怪的妝拍張照……

「仪式感」是生活的春药,还是拖延的毒药?

誰沒有過幾張想燒掉的童年照

有了「儀式感」後,這些奇怪的行為有了很好的解釋——日夜操勞的人們需要有一刻來享受輕鬆體面的生活。

我們需要儀式感,因為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付出,值得我們在那麼幾個特殊時刻好好地對待自己。

童叟無欺的說,去網吧通宵就是我最愛的儀式感。小學畢業那年,我和幾個同學約著去網吧打了一個通宵的遊戲。爸媽也沒指責,只說學習太辛苦了,考完了就放鬆一下吧。

後來,到中學、大學……每次期中期末、會考高考,我都理所當然的跑去網吧通宵。

到了後來,越來越豐富的儀式感,以及越來越多的特殊紀念日、節日、非常時期,都讓我有了藉口和理由,理所當然的享受儀式感帶來的便利和舒適。

每天早上一睜眼,各大電商、新聞頭條、朋友圈似乎都在提醒著我們:今天充滿著意義,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好日子,那些辛苦的事兒不應該放在今天做。

「仪式感」是生活的春药,还是拖延的毒药?

當我回憶下上個月,和我的信用卡賬單,才發現,我好像把每天都活成了狂歡。這種隔三差五的「儀式感」,讓我慢慢忘了儀式原本的意義——為了犒賞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沒有付出,只剩犒賞,這種毫無意義的儀式感,只會讓生活變得渾渾噩噩。

儀式感還是「拖延症」的好朋友。

刷完這輪微博開始碼字,今年五一開始戒菸,夏天開始減肥,下週開始不再熬夜······這樣的計劃表誰沒列過幾張,但有幾個能堅持做到?

類似的決定還有好多,剛準備開始,又被另外的事兒耽擱。如果能在想到的那個瞬間立即開始執行,就不會有拖延的懊悔感了吧?

「仪式感」是生活的春药,还是拖延的毒药?

我有兩個很好的習慣足以自傲,不抽菸和跑步。前些年抽菸抽得頭昏腦漲,一直想著戒,把現在手頭上的煙抽完就戒!但每次還沒抽完舊煙又來新煙,拖拖拉拉總戒不掉。

有天早上醒來,吐了一大口帶血的痰,告訴自己,不能再拖下去了,把家裡所有煙都扔掉,從這一分鐘開始戒!跑步也一樣,不要預定什麼日期、形式,想到,就去跑。

有個著名的故事:推銷員去總統家推銷,但他不敢進門,在門口徘徊。他的朋友把他最珍貴的帽子扔到了總統家,被逼無奈下他敲開了總統的門,後來他成了富翁。

記者採訪他的成功經驗,他說:我學會了扔帽子。這就是著名的「先把帽子扔到牆那一邊,才有動力爬過牆」論。

總是先給自己一個啟動儀式,才要開始做一些重要的行動,這可能是人性最大的弱點。

戒掉儀式感,先把帽子扔過去,可能更適合得了拖延症的現代人。

好的生活,不需要什麼「儀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