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經濟槓桿、金融槓桿及經濟泡沫三者的定義及微妙關係

經濟槓桿

定義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家或經濟組織利用價值規律*和物質利益原則*影響、調節和控制市場經濟活動,以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經濟手段。

*價值規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商品等價交換;

*物質利益原則:國家宏觀調控需統籌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

調節指標:價格、稅收、信貸、工資、獎金、匯率等等

調節和控制方法論

1、 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規定有科學依據的商品價格水平,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調節生產經營活動;

2、 合理規定不同稅種和稅率,通過稅額調節,影響引導和控制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活動,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抑制無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行業或產品;

3、 通過信貸資金及利率的區別對待,引導不同部門、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沿著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方向發展;

4、 通過工資和獎金的正確選擇和發放,以及工資差距的合理確定,來調節勞動分配和調動積極性;

5、 通過匯率變化來影響輸入和輸出,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經濟槓桿、金融槓桿及經濟泡沫三者的定義及微妙關係

金融槓桿

定義:借用別人的(金融機構)資金為自己(投資者)掙錢

安全使用方法:儘可能壓低收益預期,儘可能多的考慮風險預期。

致命點:資金鍊斷裂

案例分析:美國次貸危機,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屬高風險、高收益行業。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而被命名為"次級貸款者",因美國住房市場持續降溫,購房者出售住房及抵押住房再融資出現問題,導致大批"次級貸款者"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起價,造成鉅額虧損,從而引發危機。

經濟槓桿、金融槓桿及經濟泡沫三者的定義及微妙關係

經濟泡沫

通俗定義:"虛擬資本"價格膨脹,形成的虛假繁榮

誘因:投機行為促成資產價格走高,資產的過高評價收益;

與泡沫經濟的關係:有區別有聯繫,經濟泡沫是市場常見經濟現象,如金融證券、債券、地價和金融投機交易等,只要控制適中,還能活躍市場經濟。但當經濟泡沫過多,過度膨脹,嚴重脫離實體資本和實業發展需要時就會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表現:股價暴跌、地價飛漲

泡沫經濟危害:泡沫經濟時期的社會有效需求得到了過度刺激,即社會有效需求中存在大量虛假的成分,造成嚴重的虛假繁榮,最終產生經濟危機。

動機猜測

:在信貸投資的情況下,如果投資者投資失敗,將不能償還借款,但可以通過破產等手段將資產的投資風險轉移到銀行等機構;如果投資者投資成功,將獲得可觀的收益,但投資者有追逐資產價格的傾向和抬高資產價格的動機。

路徑分析:開始的價格上升會使人們產生還要漲價的預期,於是又吸引了新的買主——這些人一般只想通過買賣牟取利潤,隨著漲價,常常是預期的逆轉,接著就是價格暴跌,最後以金融危機告終或者以繁榮的消退告終。

案例分析:日本的經濟泡沫,二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主要靠不斷增大對美貿易順差,日本國民財富增加,投機資本進入可更快贏了的投機方向,比如房地產、固定資產、珠寶、古董、文物等。所有投機商品價格上漲,造成的國家的投機資本總量大幅提升。美國為了扭轉對日貿易的逆差地位,強硬要求日本簽訂《廣場協議》(美元貶值協議),日元大幅升值,國內泡沫急劇擴大,任何調整政策都改變不了日本人瘋狂的投機心態。但投機資本增加的每一分錢都是實體經濟的等量失血,實體經濟規模不斷萎縮,股市價格暴跌,所有投機資本都進入暴跌,跌價大潮吞沒了幾乎過去幾十年中所有的"暴利",國際投機資本失望後撤出。

經濟槓桿、金融槓桿及經濟泡沫三者的定義及微妙關係

三者的關係可以用三句話形象的概括是:

經濟槓桿是武器,金融槓桿是工具,用好用對是關鍵;

金融槓桿要慎重,預期風險要管控,否則容易鬧泡沫;

泡沫經濟是敵人,經濟泡沫是儲君,調節控制需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