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資源稟賦、技術革命、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

資源稟賦、技術革命、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

一、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

產業是指由利益相互聯繫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個相關行業所組成的業態總稱。儘管它們的經營方式、經營形態、企業模式和流通環節有所不同,但是,它們的經營對象和經營範圍是圍繞著共同產品而展開的,並且可以在構成業態的各個行業內部完成各自的循環。產業化的基本特徵:一是組織化經營,主要表現為管理規範;二是規模化生產,主要表現為供應持續穩定;三是產業鏈貫通,主要表現為上下游順暢;四是市場化導向,主要表現為以需求為牽引,追求利潤最大化。

資源稟賦來自大自然賦予、歷史傳承、人文資源以及技術提供的機會,其中,既有自然演進,也有人工干預。而產業的發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依靠純自然資源,比如農林牧漁業,包括特色種植、養殖;比如採礦業,像資源型城市的生產和發展與資源開發有密切關係;比如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旅遊業等。有的是依靠特殊的地理位置,比如依託港口城市、鐵路樞紐的運輸業。有的是由於歷史傳承,比如陶瓷、絲綢等手工業;比如四川火鍋、安國中藥材批發等。有的是由於自然資源與歷史傳承相結合,比如川貴地區的酒業等。有的是由於人文資源的溢出效應,比如毗鄰著名高校、研究機構等,像美國硅谷、中關村IT業等。有的是由於政策吸引,比如稅收優惠,像霍爾果斯影視業。有的是由於新技術賦予資源新用途,比如沿海灘塗耐鹽鹼雜交稻等。

對於很多現代產業的發展而言,往往是在新技術衝擊下由產業政策推動、產業資本跟進等綜合作用而致。現代產業受自然、歷史、人文等因素的約束較小。從供給側看產業發展的基本要素,除了與資源稟賦相關的傳統要素,如勞動力、自然資源稟賦(土地、水)等,也需要現代要素,如資本投入、科學技術、企業家才能、品牌建設、制度設計等。以農林產業發展為例,其關鍵要素有:土壤條件、氣候、降雨等自然稟賦,這是該產業最大的約束;產業工人的充足性、紀律性、技能水平,這是該產業的基礎;此外,技術匱乏、資金短板也不容忽視,優秀的企業家不可或缺,科學的政策可以對產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那麼,如何促進農林產業發展?我們認為,一是夯實產業基礎,比如優質品種、產業工人、種植技術等;二是引進優秀企業家,這是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能人;三是優化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比如一流的營商環境、公平的競爭環境、給力的財稅金融政策等;四是力爭產業鏈的主導權,比如定價權、標準制定等;五是拓展產業鏈,比如副產品加工、碳匯、文旅會展等;六是農林產業化推進精準扶貧等。

二、現代產業發展趨勢

首先,農業發展趨勢。主要表現:一是從產量優先到經濟效益第一,再到可持續發展,比如追求農藥零增長;二是從糧食數量安全到質量合格,再到食品安全;三是向“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其次,工業發展趨勢。主要表現:一是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再到技術密集型;二是從封閉型到進口替代型,到出口導向型,再到市場全球化;三是向“互聯網+”、智能化發展。

再次,服務業發展趨勢。主要表現:一是從傳統服務業到現代服務業,比如金融、會展等;二是從生活性服務業到生產性服務業,比如交通運輸、物流、郵政快遞、批發零售、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金融和節能環保服務等;三是“互聯網+服務”,比如美團、餓了麼、攜程等。

最後,產業結構變動趨勢。主要表現:由“二三一”產業結構向“三二一”產業結構轉化。以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主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經濟體產業結構演進的基本趨勢,也是我國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我們來看一組產業研究數據庫數據。從1980年至2010年,美國、日本和中國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情況。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1980年,美國是63.6%,日本是57.9%,中國是22.2%;1985年,美國是66.7%,日本是59.1%,中國是29.3%;1990年,美國是70.1%,日本是59.8%,中國是32.4%;1995年,美國是72.1%,日本是66.3%,中國是33.7%;2000年,美國是75.7%,日本是68.5%,中國是39.8%;2005年,美國是76.9%,日本是71.9%,中國是41.4%;2010年,美國是78.4%,日本是72.4%,中國是44.2%。從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存在著差距。但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我們來看另一組產業研究數據庫數據。從1980年至2010年,美國、日本、英國和中國三次產業構成的變化情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佔比:1980年,美國為2.9%:33.5%:63.6%,日本為3.1%:39.1%:57.8%,英國為2.1%:40.7%:57.2%,中國為29.9%:47.9%:22.2%;1985年,美國為2.4%:30.9%:66.7%,日本為2.7%:38.2%:59.1%,英國為1.7%:38.3%:60.0%,中國為28.1%:42.6%:29.3%;1990年,美國為2.1%:27.8%:70.1%,日本為2.1%:38.1%:59.8%,英國為1.4%:29.2%:69.4%,中國為26.7%:40.9%:32.4%;1995年,美國為1.6%:26.3%:72.1%,日本為1.7%:32.0%:66.3%,英國為1.4%:27.8%:70.8%,中國為19.7%:46.7%:33.6%;2000年,美國為1.2%:23.2%:75.6%,日本為1.5%:30.0%:68.5%、英國為0.9%:25.3%:73.8%,中國為14.7%:45.4%:39.9%;2005年,美國為1.2%:21.9%:76.9%,日本為1.2%:27.0%:71.8%,英國為0.6%:22.1%:77.3%,中國為11.7%:46.9%:41.4%;2010年,美國為1.2%:20.4%:78.4%,日本為1.1%:26.5%:72.4%,英國為0.7%:20.1%:79.2%,中國為9.6%:46.2%:44.2%。我們可以看到,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日本、英國就已經是工業化國家了,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我國發展雖然滯後於這些發達經濟體,但是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和它們的是一致的。

我們再看一組產業研究數據庫數據。從2014年至2018年,我國三次產業構成的變化情況。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佔比:2014年,8.7%:43.3%:48.0%;2015年,8.4%:41.1%:50.5%;2016年,8.1%:40.1%:51.8%;2017年,7.6%:40.5%:51.9%;2018年,7.2%:40.7%:52.1%。以北京為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佔比:2017年,0.4%:19.0%:80.6%;2018年,0.4%:18.6%:81.0%。我們可以看到,北京的三次產業構成已經與發達經濟體的比較接近了。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時曾提出,北京要明確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和強化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努力把北京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2017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圍繞“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謀劃首都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藍圖。從集聚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減量”發展的城市。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周清傑:資源稟賦、技術革命、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

全文鏈接:http://www.71.cn/2019/1223/1071374.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