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讓一線員工聽得見市場炮火的聲音,及時響應


16年9月,瀋陽盛京文化藝術中心迎來了一場座無虛席的大會。170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聽眾,聆聽著臺上86歲老人的一字一句。

老人便是“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他端坐於臺上,佈道一般講述著那些為人稱道的經營哲學。稻盛和夫一生創建了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退休15年之後,又以78歲高齡臨危受命,作為航空業外行人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讓其成為全球最賺錢的航空公司。

“稻盛和夫=重振企業”,當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企業轉型陷入泥淖,八成民營企業為了存活而嘗試各種自救時,稻盛和夫的理論受到熱捧。其核心理念——阿米巴管理,也在國內悄然風行。

而在1600公里外的蕪湖,融匯化工早在兩年前就引入了這套理論體系,其灑下的阿米巴之種,也開始開花、結果。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規則的樊籠

與掌聲雷動的瀋陽宣講會現場不同,融匯化工辦公室裡坐著十幾人,正談論阿米巴內部交易制度的下一步推進。

參會人員從一線生產的段長到總經理,中間隔了十個層級。但聊到阿米巴時,不同層級崗位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特別是一線的段長們,內容豐富。

“制定戰略、推進策略,副總裁少幾個沒關係,一線生產銷售人員必不可少”。阿里巴巴戰略參謀長曾鳴推崇的理念,早已被這家企業融會貫通。

但這樣的場面,與兩年前的融匯化工大相徑庭。

2014年,黃丹青接手融匯化工總經理一職時,企業已連續虧損了幾年。企業規模小、產品結構不合理、管理模式落後、員工士氣低落,融匯化工舉步維艱。這位服務過多家企業的經理人直言,“我感覺到了一種破敗的氣息”。

來公司的第一場會議,五六十個中層坐在一起,沒有一個生產銷售代表。談季度展望時,七個發言代表的內容全都照本宣科,相互神似。一場會開下來,只有她一個人在講。然而這在所有人看來都理所應當:領導多講,其他人少說;季度目標根據制度調整即可,一切都按規矩來。

“按規矩來”,是這時企業裡的流行觀念。有人會問: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做事,有什麼問題?方向沒有錯,只是規則本身已過時。如果企業生產管理不看實際,只看規矩,企業就像闖入了一個看不見的樊籠,四周都是牆壁。

把規矩當成本職工作,不僅讓融匯化工的中層暮靄沉沉,各層級的員工做事都先想規矩,再考慮事情本身價值,主觀能動性被大大削弱。

葛洪兵是一名維修隊技術工,在日常的修理維護中,他發現很多閥門只是內部零件壞了,稍加維修就能繼續使用。但維修隊只能根據規章直接更換,閥門大致2000~10000元/個,從報備到領回閥門修理,也需大半天。而如果動手修理,換個零件只需10元,半個小時。

自己修省錢省時,但在規章面前,葛洪兵想修也不敢修。他如果主動修理,會讓別人覺得多管閒事,破壞了規矩。以後發生類似事情,其他人應該按制度更換,還是動手修理?管中窺豹,規矩已成為一道電網,誰也碰不得。

融匯化工的辦公室、分廠、操作面、工段上,各個環節人員依然忙碌。然而先抬頭看規矩,再低頭做事,讓整體生產效率低下;流程都對了,卻沒有創造任何價值。

2011-2013年,氯鹼全行業連續三年虧損、虧損面超過50%,融匯化工未能獨善其身。行業不景氣,加之內部衰敗,直接導致這家企業三年持續下滑。為了止住頹勢,融匯化工先後嘗試過承包制、產銷一條龍、KPI考核等管理考核模式,但效果都不太好。這家蕪湖市的民營企業100強,面對業績不斷下滑,竟束手無策。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經營之父”稻盛和夫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打造燈塔體系

企業已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但怎麼改?往哪兒變?

普通醫治顯然不再適合久病的融匯化工,什麼藥方才能讓它重獲新生?黃丹青覺得,不管什麼方法,打破規則桎梏,激活人心是關鍵。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開始進入視野。

阿米巴經營做任何決策都以“做人何謂正確”為原點,來思考對方的需求和如何讓工作更有利他性。這種“利他”不是考慮一個人善惡兩面的需求,而是考慮一個人“做人何謂正確”的善的需求。通過做事的業績核算,讓員工看到經營效果和努力成果,從而激勵人心。這樣的管理邏輯契合黃丹青的想法,她決定嘗試一次。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要激勵員工,就要讓他看到努力和經營效果

2014年4月,融匯化工正式拉開改變的序幕。為了打破局面,激活人心,黃丹青做了兩件事:

第一,50多位中層全部下崗,重新競聘。

融匯化工曾多次提出競聘上崗,但都無疾而終。競聘上崗太容易傷和氣,沒有哪個領導願意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黃丹青新官上任,正好以此“放把火”。一方面,中層下崗競聘打破了內部論資排輩的規則。所有有功勞、有苦勞、有資歷的前輩,全部下崗重新競聘,對崗位及部門發展提出計劃與要求,沒有一勞永逸的職位晉升,誰有才誰上。另一方面,樹立領導言必行,行必果的形象。過往的領導講了太多,做得太少,底下員工很難信任。黃丹青的中層下崗競聘行動,在各級員工中,激起了一些漣漪。

第二,圍繞“做人何謂正確”的價值觀重點推廣。

企業的經營哲學即企業文化,是一種價值觀的表現。正向的經營哲學會給企業帶來正能量,管理也會變得簡單。在融匯化工發展史上,曾先後嘗試過多種管理考核模式,員工已對新模式產生免疫。所以必須要植入文化,去激活他們。

來自香港人文比佛利的李哲賢帶領諮詢管理團隊,在這家企業通過三個著力點,全力轉變員工的思想。

一是針對管理層阿米巴篩選。稻盛和夫將人分為自燃型、可燃型與不燃型:自燃型一點即著,對正向價值觀接受很快;可燃型略帶懷疑,需循序漸進;不燃型則被有意隔離。諮詢團隊以此為標準,第一次集中在管理層篩選,通過交流初步劃分,然後採用不同的話術進行激活,將經營哲學初步引入企業的核心人群。

二是針對接受“做人何謂正確”價值觀的員工,開始面的鋪開。以李哲賢的辦公室為中心,通過建立微信交流群,成立融匯化工內刊,梳理學習阿米巴筆記分享等方式,開始以點帶面地輸出“利他”價值觀。

三是建立更小單位的文化輸出點。企業開始在班、組、工段等尋找認同阿米巴的員工,建立更小的文化滲透單元。在大的氛圍上,企業自高層到中層開始接受並認同阿米巴;在小的工段上,開始逐漸有人聊這個哲學理念。這種通過無數的點來形成聯動效應,就像往平靜的湖面擲入很多鵝卵石,石頭激起的漣漪,開始逐漸帶動整個湖面。

初期的兩項改革措施,主要是圍繞黃丹青、李哲賢建立兩個信任端口,就像港口的燈塔一樣,為迷茫的員工重拾信心。稻盛和夫的哲學能屢屢在危難中挽救企業,靠的就是企業上下一心,相互信任。融匯化工,悄然升起的兩座燈塔,為後續的阿米巴落地,奠定了基礎。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做人所謂正確”的價值觀,要有利他性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落地生根

如果說兩座燈塔的建立,讓阿米巴哲學開始被眾人接受。那麼,後續落地則體現了阿米巴的實學部分。

融匯化工運營管理中心副總監沈左漢,是這個公司最早接受並實踐阿米巴理論的人之一。在阿米巴的執行與推廣上,他是完整的親歷者。

2014年,沈左漢還是融匯化工樹脂分廠廠長。企業連續幾年虧損,讓這個見證過輝煌期的老員工心裡很不是滋味。“當虧損成為常態,大家都無所謂時,整個企業就像生病一樣乏力。”沈左漢這樣的企業中層焦慮、彷徨、期待改變。

當阿米巴被引入時,沈左漢被“點燃”了。2014年7月,樹脂分廠率先探索阿米巴經營。在沈左漢的眼中,阿米巴的落地一共經歷了三個過程。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阿米巴模式在融匯化工的落地,歷經了三個階段

第一步:劃分阿米巴組織。

阿米巴落地初期,將包括樹脂分廠在內的四個廠劃分為阿米巴組織。劃分邏輯是把大企業組織劃分為許多“小組織”;“小經營”取得的“小業績”彙總在一起,成為企業最終的“大業績”。

以前,樹脂分廠只負責生產,並不關心生產環節和產品的盈虧,更不會在意原材料和客的需求。劃分阿米巴後,作為獨立經營體,樹脂分廠開始認識到,以後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的成本。從花別人的錢到用自己的錢,當意識改變後,心態就會發生變化。

樹脂分廠以前常年虧損,經常成為限產對象。在心態轉變後,兩個月就扭虧為盈,盈利從8萬元陡升至188萬元,讓分廠100多名員工精神振奮。

第二步:建立經營會計表。

化學類產品都有反映產量、庫存等數據的統計表,但不能及時反映成本構成,到月底才能知道大概的盈虧。引入經營會計表後,每天都需要對各種消耗及關鍵工藝參數進行統計對比。各類數據形成對比鏈條,準確反映各項裝置的運行情況和生產效率,對生產的整體情況精準把控。

比如,通過數據統計分析,樹脂分廠發現,其產能與經營效益密切相關。以其主要產品聚乙烯來說,50%的產能意味著公攤成本過高,80%以上則有利可圖。因此建議公司加大聚乙烯市場開發,維持4000噸/月的產能。成功增大產能僅兩週,每噸費用就下降了150元,效益增長明顯。

第三步:形成主人翁意識。

隨著經營好轉,阿米巴作用初顯,員工主人翁意識明顯提升。沈左漢描述當時情況是: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時,段長以上的幹部記著算賬,班長記著記賬,全體員工記著節支增效。每人心中對經營都有一本賬,這樣的轉變看似細微,聚合在一起則會產生巨大能力。

李茂銀是50多歲的老師傅,從包裝工調職到冷凍崗位。這樣的員工一直處於阿米巴宣傳的空白區,大家有點忽略這樣的老人。

老人負責循環水冷卻,他手上時刻拿著本子記錄不同時段、不同溫度下的能耗。

有段時間,循環水溫度過高,不達標,這讓冷卻段能耗提高。老人覺得這樣不行,問題不解決會一直影響他們經營數據。老人開始向上追問問題源頭,發現是風機壞了。風機修理進度緩慢,老人又向領導反應,領導在高層會議上反應,風機被加班修好。企業中毫不起眼的一群人,在阿米巴整體的經營哲學中,慢慢得到滋養,開始有了企業主人翁思維。這樣的例子隨著阿米巴推進,無數次發生在各個工作環節中。小事件不斷累計,逐漸形成洪流。

樹脂分廠只是這場改革的一個縮影,後續的衍生大同小異。回看融匯化工的阿米巴歷程,他們通過阿米巴哲學理念構建兩個輸出高地,以此為基礎推進阿米巴實學落地,逐漸達到最初的目的——打破制度,激勵人心。

阿米巴哲學與實學的先後落地,帶給融匯化工最大的改變是:人的重啟。被制度、被業績、被習慣所禁錮的員工被真正激活,他們開始逐漸具備老闆思維,公司不再僅僅是發工資的地方,這裡的發展與他們密切相關。員工將自己的崗位當作公司的一線,自我管理成為常態。這樣的改變體現的正是阿米巴的自動化經營精髓,人人都是經營體。其實,國內很多企業可以印證這個邏輯:華為是聽見炮火的聲音,“自主決策”;美的是事業部改造;海爾是“自主經營體”;溫氏企業強調各家小客戶……

這些企業,雖然形式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讓整個一線員工聽見炮火的聲音,及時響應市場,自主經營,自主決策。如果企業每天靠著指令、靠著信息傳遞做決策,要麼會利潤下滑,要麼會錯失機會,企業終將喪失前進的力量。

資本賦能 / 領袖對接峰會

為何企業遲遲做不大?

現代社會,資本正以前所未有的輻射力,擴張力與驅動力在市場競爭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京東、騰訊、阿里巴巴等叱吒風雲的領袖企業,正是藉助資本的力量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什麼?

現今社會,信息高速流轉,這為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市場上湧現了一批如唯品會、滴滴打車、小米之類的成長迅速的明星企業。

其它大多都是艱難經營,在生存的泥潭中苦苦掙扎的企業。

企業不大!智慧不夠!

眾所周知,中國企業家是世界上公認的最勤奮且富有創業精神的群體。新的市場環境,不僅僅需要企業家們的勤奮和付出,更需要持續得學習,以拓寬視野增長智慧。

資本在現在的企業經營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瞭解並掌握資本的智慧成為現代企業家的一項必備技能。我們旨在搭建廣大中小企業家與投資大咖、資本專家交流溝通的平臺。

讓資本先鋒可以“助力實業,濟世為民”,讓企業家可以“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用資本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現場授課與對接資本大咖——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現場還特邀20家風投機構一對一對接優質項目進行股權投資!

【關注領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教育,先進製造業等符合條件的領域。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

一個傳統企業阿米巴轉型的典型樣本

點擊左下角的“瞭解更多” 打開會議鏈接,查看會議流程與報名!

(如果站外看不到“瞭解更多”鏈接的話,可以進入今日頭條APP顯示點擊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