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曾祥裕 曾海亮

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我心中一直有個願望,走訪景德鎮。因為,它的歷史人文底蘊深厚,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 。

我在友人澗秋的陪同下圓了遊覽景德鎮之夢。當車進入景德鎮的時候,只見路兩邊的路燈是陶瓷做,樣式很美,不愧為瓷都的特色。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當我學英語時,英語老師對我們說CHINA一詞的來歷與景德鎮有關,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製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制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

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卻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了。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併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展開地圖對瓷都景德鎮的地理位置有所瞭解,它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波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坐落在黃山、懷玉山餘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居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溼潤,四季分明,山峰層疊,河流密佈,山環水繞,景色秀麗。

來到景德鎮肯定要了解與陶瓷文化有關的人文景觀等,友人說來景德鎮旅遊必須看看陶瓷歷史遺址 、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築村、徽派建築群、古戲臺、浮樑古縣衙、以三閭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築三閭廟等處。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來的好不如來得巧。你們正碰上瓷博會,不妨先看看,下午我們興致勃勃走近展覽大廳,恍入瓷器的海洋,琳琅滿目的精美以瓷品中,以藝術瓷最為醒目。有一種薄胎瓷,薄如蟬翼,輕如綢紗,是一種輕巧秀麗,薄如蛋殼的細白瓷。我與友人讚歎不已,愛不釋手,但是苦於囊中羞澀,對其昂貴的價格望而生畏。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景德鎮從古至今,名聞全球,有其淵源。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宮廷詔令此地燒製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製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於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讚賞。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讚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要在短時間瞭解景德鎮歷史,不妨參觀陶瓷文化博覽區,它保存了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豐富獨特的、最為完整的陶瓷文物遺存:古建[FS:PAGE]築、古作坊、古工藝、古窯房、古瓷俗、古園林,成為景德鎮悠久陶瓷歷史文化的縮影。

  景區佔地600畝,古建築群錯落有致,古樸清雅,氣勢雄偉,粗獷壯觀,富麗堂皇;古作坊構造簡捷,佈局合理,技法絕妙,風格獨特;古窯房構架精巧,質樸實用,設計奇妙,佈局嚴謹,堅固紮實;古工藝流程精確,分工精細,組織嚴密,工序良巧,器物美備。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這裡群山環繞、林木蔥鬱、湖水盪漾、陶舍重重、名花翠竹點綴其間;明清瓷業建築和世俗民居建築、古代手工制瓷工藝的全過程,構成了極富內涵和獨具特色的陶瓷歷史古文化區,成為中外聞名的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風景名勝旅遊區。景區主要景觀有古代制瓷作坊、鎮窯、佑陶靈祠(風火仙師廟)、致美軒、宮廷御瓷、四大傳統名瓷、瓷行、陶瓷民俗陳列、玉華堂、古窯群、天后宮、祖師廟、瓷碑長廊、瓷樂演奏、大夫第、明閭等50多個景點。

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以前瓷器製作的全過程,主要有做坯、印坯、利坯、剮坯、剎合坯、裝坯等程序。與老瓷工面對面交流,瞭解到他們一生中只司其中一職,這讓我覺得他們身上有種定力,稱得上真正敬業愛崗勞動者。

我自從與風水文化結下情緣後,無論到何處,都喜以一種風水視角對目光所觸之處進行分析。在景德鎮我重點觀測了幾處風水格局: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佑陶靈祠:也稱風火仙師廟。始建於明末清初,建築構思巧妙,別出心裁,既有明代特色,又具有清代風格,建築面積近400平方米。這個建築有一個典故,與明代御器廠相關,產生過一個“童玉跳窯”的故事:明朝浮樑裡村人童寶,在太監潘相於景德鎮督造大器青龍缸期間,因久燒不成,以身赴窯,後被封為“風火仙”,立祠祭祀。其大門坐向為艮寅兼坤申,坐穴為小空。當我在用羅盤測方位時,一個叫劉碧燦的道士與我聊起風水,他說四川家中收藏有古本《 葬經》、《青囊奧語》等,說起坐山立向,他說是用地盤,消砂納水用天盤。與他一席談,知道他對風水作過一番研究。

玉華堂:原名稱“通議大夫祠”。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佔地近800平方米,民間世俗建築遺存。1980年整體遷建於陶瓷民俗博覽館“清園”後,作為陶瓷民俗展廳。這是典型的"" 徽派建築”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 

徽州宅居結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我開盤測定玉華堂坐向為子山午向。其佈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採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庭生存空間。

  看了玉華堂我才知原汁原味的微派建築,仰首看著其外觀真是別具一格: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歎為觀止,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築物融為一體,使建築精美如詩堪稱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安徽人在建築中滲入風水理念。村落選址一般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時、地 利、人和和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 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臨街巷,粉牆黛瓦,鱗次櫛比,散落在山麓或叢林之間,濃綠與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風格 。同時有大量的文化建築,如書院、樓閣、祠堂、牌坊、 古塔和園林雜陳其間,使得整個環境富有文化氣息和園林 情趣。當你站在高處望村落,只見白牆青瓦,層層疊疊,跌宕 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層層跌落的馬頭牆高出屋脊, 有的中間高兩頭低,微見屋脊坡頂,半掩半映,[FS:PAGE]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兩端跌落數階,簷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 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風水講究坐向,認為坐向不同有吉凶之分。在景德鎮還有一座典型的微派建築,那就是程氏宗祠。其朝向左折了四次,原來祠堂為三進兩天井建築物,分前廳、中堂、享堂三部分,通過“折”的辦法,使得最後的享堂是坐北朝南之勢,有暗喻其宗氏祖先程咬金是帝候出身之意,在封建社會平民百姓是不準取坐北朝南之勢的。記得我在湖南湘陰山區裡考察風水時,發現有的人家地處吉水吉地環抱之中,心中也明明有望子成龍祈盼發財發貴的想法,但是因受封建等級思想束縛, 其建築立向多要偏離一點正子午。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

由此可知,風水理念中滲透不少古代封建禮法。風水上很講究形勢上的拱、朝、拱、衛,這就是等級觀念的體現,即好的風水格局就如皇帝在朝廷上接見群臣的儀式。皇帝坐在寶座上,兩邊是侍從,後有威嚴的屏風,前有桌案,遠有朝臣。由此延伸到選地時也是參照之:後有層層屏障的靠山,左右兩側有侍衛之砂,俗稱左青龍右白虎;前有案山,再遠處是朝拱之山。《博山篇》論砂時,認為兩側砂為侍砂,因能擋惡風從龍抱擁者為衛砂,外擋風內增氣勢;繞抱穴前之砂為迎砂,平低作揖;而面前特立者為朝砂,不論遠近,特來為貴。這顯然是一種主僕尊卑觀念的折射。

景德鎮之行,讓我領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時,也從微派民居建築中感悟了風水無處不在,它伴隨我們生活,護佑我們安居樂業。從這點來說,風水講究的天人合一,也是如今構建和諧社會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