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邊緣性人格障礙:害怕被拋棄,所以要控制

邊緣性人格障礙:害怕被拋棄,所以要控制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心理疾病。

為什麼是“被忽視的心理疾病”呢?因為現在我們越來越多地發現,在諮詢中,我們的來訪者並不是以邊緣性人格障礙這個問題的主線來找心理醫生的,他們會以情緒問題、親密關係問題、職業發展問題、人際關係等問題來進行心理諮詢。但最終發現,會有一定比例的人是伴隨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而且,存在這一方面問題的當事人,已經佔全部來訪者的百分之二十。

有一些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有可能會從診斷到諮詢都被忽視掉,這會產生一些不好的結果。

一是由於沒有診斷準確,所以諮詢就會從情緒或是關係上面去進行,使諮詢沒有針對性,這樣就會影響到諮詢效果。

第二個是,如果諮詢師對邊緣性人格障礙沒有一個清晰的理念,這個問題還會不經意間傷害到諮詢師。因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本身對關係不確定,沒有一個穩定的關係模式和認知。他要是極度的崇拜你,就會盲目地幻想,把你幻想成一個很完美的人,這樣我們就可以看作是一個移情很嚴重的人,邊緣性人格障礙發生移情的機會很高。但是他有可能從一個移情狀態到另一個移情狀態,就是他有可能把你貶得一文不值,他會說你不好,你不是一個好人,從而攻擊你,但攻擊的同時他又離不開你,他可能天天說你不好,但是天天又在找你。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不只是對心理諮詢師,在生活中他們也是這樣的人,他們最主要的表現是在關係上,有以下幾個表現特徵:

1、我恨你,但我又離不開你

這個特徵最主要的表現是在親密關係上。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他可能會將某個人看得很完美,成為他心中的偶像。當有人膽敢評價他的偶像,而評價的標準和他不一致的時候,他不會考慮這個評價是否客觀,是否正確,他會立刻進行反擊,會做出攻擊性的語言和行為,來保衛他的偶像,以表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例如,愛慕劉德華的楊雪娟就是典型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她認為自己把你當神一樣的看待,全都是為了你好,可你卻不為我考慮,從而就會貶低你,所以就會有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做出一些自殺的行為來引起你的注意。

但是,這樣人際關係的認知在不久之後就會發生轉變,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判斷錯了的時候,就會完全推翻自己的判斷,會覺得自己的偶像很不好,一無是處,這就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許多著名的心理諮詢專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自己的諮詢室裡對這樣的來訪者,通過保安把他們趕出去;在自己的家門口遇到每天等待在這裡的崇拜者。一旦確定你不像他幻想中的情景那樣對他好,就會有攻擊行為和舉動來引起你的關注。我們的同行就有被他的來訪者威脅自殺,導致休假一個月才緩過來的例子。也有因為遇到這樣來訪者,自己受到傷害,而選擇“退出江湖”,結束自己的心理諮詢職業生涯的例子。

在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反覆過程中,和他相處的人是備受煎熬的,尤其是和他有親密關係的人,更是在折磨中跟他相處。和他有親密關係的人可能會被他想象成完美的人,但是很快又會被否定。我們可以看出,他在極端的完美與貶低之間的過程中來回的轉換。他在轉換的過程中,他是不會離開你的,他不是說我恨你就離開你,他是不離開你的,他會依賴你。一會覺得你完美,一會又覺得不好,關係上極不穩定。他們的攻擊往往指向自己親密的人,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我們就要小心和他在關係方面的問題了。

2、我隨時有可能被拋棄,所以我要努力

這種人會以一種瘋狂努力的方式去避免真正的或是想象出來的被拋棄的可能性。他害怕被別人忽略和拋棄,他在人際關係的交往中,他是不會讓別人先說“再見”的,他總是先別人之前說,他極度的缺乏安全感,想象著隨時可能被拋棄,所以他寧願先放棄,還有就是把事情做的很好,去避免他想象出來的被別人拋棄,那他就會在關係中努力的去做,做什麼呢?控制!爭取讓所有的事件自己都能夠把握到,爭取讓所有的人都被自己控制住,一旦有一些事件是自己不知道的,或是一些環節是他不知道的,比如一些人有幾天消失在自己的視線中,他就會變的很慌張,甚至是有一會不見,他的電話就會緊跟來,他要知道來龍去脈。你做的事情要很詳細的講給他聽,不然他會幻想出來,自己沒有參與這件事情,所以就被遺棄,因為隨時都可能被拋棄,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做什麼呢?就是以上的控制。

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與人的相處時象八爪魚一樣的抓住你不放,他周圍的人甚至會感受到愛如潮水一樣,就是愛如潮水一樣把你淹死,他是對你好,打著對你好的旗,但是你是那麼的不舒服和充滿壓抑感。

打著旗號是對你好,他也堅定的認為這是為你好,做很多的事就是為不被忽略,這後面的動機是他害怕被拋棄、被忽略。這種被拋棄、被忽略有可能是現實存在的,也可能不是現實存在的,但無論這是不是現實存在的他都會很在意,很緊張,所以他會很努力的去做一些事情來預防他擔心的事情的發生。

“我害怕被拋棄,所以我要努力的人”會變成一種控制性人格,脾氣爆燥,所有的事情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達不到就不行,打著愛的旗號,關心別人、理解別人的旗號來控制別人,極度的沒有安全感,這種人的親密關係和人際關係比較混亂。

3、我一直在懷疑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對自我的認同,這種認同是個性穩定性的特徵,我們知道一個人最穩定的部分就是個性,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對生活、對人生、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態度不是那麼輕易就轉變的,所以有的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自己的認知也是有一個比較穩定的認知,如果一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好人,一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壞人。一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一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這就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上有一些障礙了,個性上面相對來說就不是很穩定。對自我的形象也是,一會覺得自己長的好,不會覺得不好,反覆之間,沒有了客觀的評估,這是這個類型的人比較顯著的表現。

他一直習慣於懷疑自己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我們一般的個性不會因一點小事情而改變自己對生活的價值觀,人生的認知。除非是遇到大的突發的事件,有新的感悟,重新領悟人生,再去排列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再去認知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比如說在這次大的地震災害中失去了親人的人,他會去重新認識到生命的價值,這時候你會發現他的人生觀發生了改變,這種轉變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的生活確實發生了改變。所以我們才說,經歷了重大事件的人們,在經歷這些事情以後會對自己的人生又有一個新的理解,重新去排列自己對人的理解。如果他的生活中沒有這麼大的應激的狀態,但還總是懷疑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的話,我們就要考慮他人人格是否不穩定,是否有問題。

那麼這種情況可能產生的表現症狀還有就是疑病症或者體相障礙,懷疑自己的身體不夠完美,懷疑自己有愛滋病,自己的身體有問題啊,也有一些人可能出現性心理的障礙。

4、我應該受到懲罰,因為我不夠好

當一件事情因為我們自己沒做好而出現了不好的結果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內疚的情緒;然後我們會怪自己沒有做好,怪自己為什麼不那樣做就好了,這就是自責;自己做錯了事情,那就應該受到懲罰,於是就開始了自虐的行為。這一類的人在內心裡對自己的認知是相互衝突的,他認為自己是應該受到一定懲罰的,所以他有自我毀滅的傾向,自我毀滅其實就是自虐。

自虐有三種表現方式:

一、我不夠好,所以我要採取行動來懲罰自己,有什麼方法呢,就是直接的傷害自己;

二、我為了達到毀滅自己、懲罰自己的一個效果,我不自己動手對自己這樣做,而是對別人動手,以達到因別人受到我的傷害而反過來傷害我的一種方式。我們說這種自虐是穿著馬甲出來的,比如說我借了別人的錢不還,等著別人來找我,打我、罵我,這就是一種自虐;

三、第三種是穿了更多的馬甲出來,他把自己的生活過的一團亂,很沒有趣,有些事情在理論上和客觀現實上他完全可以做的很好,但是到了關鍵的時候他就會把事情做砸,總是會發生一些事件,使這個事情不能向好的方面發展。如果這種事件循環性地在一個人的生活中發生,那麼這個人就可能具有隱藏性的自我毀滅的傾向。

這一類的人還會具有逃避的特點,就是說我什麼都不做了,出家當和尚去、當尼姑去,到山清水秀的地方,什麼也不做,表面上看是一種隱居的生活和享受自然,而實際上,是以消耗自己的生命時光來毀壞和影響自己的價值,或是摧毀創造自我價值的條件而達到自我的毀滅。這些人會有這些行為,我們要理解這些行為是由情緒產生的,這種人嚴重到什麼程度,嚴重到只要拿出來,我們就知道他是一個自虐性的人格障礙。

內疚、自責、自虐是三兄弟,內疚是老三,自責是老二,自虐是老大。內疚是心理空間內的情緒區域出現的情緒問題,但沒有得到內化和外在幫助的解決,就可能會上升到認知的部分,就是會轉移到心理空間內部的人各區域,到這個區域之後就是自責了,自責是一種認知,邏輯是,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懲罰,這個時候還在意識層面,對自己的一種譴責,並不一定才去行動。但到自責之後,沒有得到化解,就可能會上升為行動。我不好所以我要受到懲罰,應該受到的懲罰是…….然後才去行動去實現懲罰,以求達到自我內在心理空間的再次平衡,但這個平衡不是符合心理空間的和諧原則的。也是在潛意識裡完成的,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我說是穿著馬甲出來。

5、我要死給你們看,這樣你們才會關注我

這類人的表現行為就是反覆的自殺,發生自殺行為,或者表現一種自殺的姿態。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想好了要自殺,想放棄自己的生命,那麼一次就可以做到,或者是他確實在心理層面受到了較大的創傷,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想放棄自己的生命,這是在某一個時空下面想好了的。

但是這一類的人他不是想好了,他是反覆的表演給人看的一種行為,甚至是表演給自己看,表演的背後的動機是為了讓你們關心我,關注我,只有這樣你們才會重視我,才會覺得我的存在。這一類的人再嚴重一些會變成表演性的人格障礙,所以經常“狼來了…狼來了…”讓身邊的人無所適從。在自殺成功裡面有一部份是這樣的人,他們自殺不經意的成功了,結果是“誤殺”了自己,而並不是他們真正的想法,他們只是在表演而已。採取極端行為和態勢來引起關注的表現,這是這類人的“沒有辦法的辦法”。

6、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緒

這一類的人情緒是一會開心,一會煩惱,心境的長期不穩定。我們一般人的情緒情感空間裡的情緒是3:7的,就是說3分是負面的,7分是正面的,不開心只是一個時間。這一類人的心境的情緒反應極度不穩定,容易被激惹,一會焦慮持續了幾個小時,一會脾氣暴躁又持續了幾個小時,一會又開心得不得了幾個小時,他的情緒反應不是持續幾天的反應,而是一會時一會的,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情緒根本無法控制,屬於情緒失控的狀態,這也是診斷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標準之一。

空虛的感覺持很長時間無法解決,長期的空虛和孤獨感不以時間為轉移,不以所在的環境為轉移,內心裡總是充滿了空虛。這一類的人我們多見於性癮者,性癮者也是一種心理疾病,心理極度的空虛,而這種極度的空虛和孤獨轉化為一種身體上的亢奮,亢奮聚焦到生殖系統上,一天手淫很多次,經常去找應召女郎進行性行為,去緩解自己心理的空虛,或是通過一夜情,用性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空虛感和孤獨感,而沒有用一種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的方式來緩解。既便他是處在人群中,他內心裡始終會有長期的空虛感,所以,這些症狀多會轉化為性癮者。

性癮者在國外有專門的心理治療小組,參加者都是性癮者,他們定期聚會,在小組導師的帶領下解決內在心理動力的紊亂和不健全問題,來實現症狀的改善。我們的團體心理治療還處在心理教育與心理預防的階段。

7、偏執、分離,但我不是精神分裂

短暫的應激及有關的應激觀念,遇到一些事件會有一些極端的想法,這個極端的思想和很多人都不一致,這一類的人會演變成偏執性的人格障礙。或者是比較嚴重的一種分離性的症狀,心理學上叫做解離性人格。就精神分裂症來說,精神在一種失控的狀態下,外面的一個行為的自我的表現與內在的一個空間自我是分裂的。而解離性人格是分離的,它有時候又合在一起,所以不能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又不能診斷為神經症,神經症主導是兩種觀念不相上下,兩個自我,兩個觀念互相沖突;精神分裂是二種力量互不來往;而這種解離性人格,他時而合併,時而分開,合併也好,分開也好,大多傾向於偏執或者解離狀態。

從上面的幾個標準或者說現象來判斷,一般有三個就可以斷定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了。


525心理網_您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