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全國陷入停工狀態20多天,交貨期扼住了紡織服裝企業的喉嚨。”


春節前,浙江紹興的一家面料貿易商收到了來自泰國客戶的消息,要求把1萬米的布料訂單減少到5千米。

另一個客戶智利零售集團盛世客(Cencosud)的訂單交貨期在4月。復工延遲了20天,為了按時交貨,2月底和3月成了這家面料商的關鍵期。

“除交貨期難趕之外,有些客戶對訂單量做出了調整,有的減量50%,有的減量20%~30%。”該紹興面料貿易商負責人劉總告訴零售君,“眾多意外支出和收入減少導致企業的利潤快速下滑。之前利潤在30%的訂單,現在可能只有10%了,有些訂單甚至只能保本。”


企業趕期、交貨壓力大

全國陷入停工狀態20多天,交貨期扼住了紡織服裝企業的喉嚨。

位於浙江紹興的奧坤紡織在年前接下了美國某大型輕奢服裝品牌的面料採購訂單,現在交貨成了問題。

雖然在年前準備了生產原材料,但復工後發現紗線、配布等原材料還是嚴重不足。

復工後,只能一邊靠著原來的備貨,一邊等待著上游供應商的生產線復工後,新的紗線和配布能夠到位。

奧坤紡織的品控主管李芳告訴零售君,沒有交出去的部分,哪怕是現在開工也趕不及了。經過協商,公司只好選擇空運方式,把衣服儘快運出去。

按照原來的合同約定,這批衣服計劃用海運送到美國,而且運費由客戶自理。相較於海運,空運雖然速度快了,但是貴太多。一般而言,從中國到美國目的港,海運大約需要1個月,空運僅需1周,但價格上,空運比海運高出8~9倍。

如果是空運面料的話,相當於這個單子白做;如果空運成衣,基本就是全部虧損。”李芳無奈地說,“大家都不願意選擇空運,但是現在是特殊情況,實在是沒有辦法。”

另外,由於最終能交付的實際數量與合同規定數量有出入,公司還要承擔一筆短裝費(more or less clause)。

“短裝費這種情況,我們也是頭一次遇到。”李芳表示,如果原先和客戶約定3000件的成衣,最終只交貨2500件,公司需按照合同價格將少裝的500件賠付給買方。


品牌方自救,出路在何處

不可否認的是這次疫情給服裝零售產業帶來巨大沖擊。春節期間是冬季服裝庫存消化的關鍵節點,年後則是春季服裝上新的重要時刻。

太平鳥在全國有4500家門店,包括太平鳥女裝、男裝、樂町女裝、MiniPeace童裝和MATERIAL GIRL女裝等品牌。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有超過半數的門店在初一之後臨時閉店,線下客流近乎歸零。從初二開始,太平鳥女裝就專門成立營銷小組,進入了線上營銷,後續太平鳥旗下事業部也開始跟進。

太平鳥寧波天一中心的店長潘潘回憶說,從鍾南山院士的第一次發聲開始,光顧門店的客人越來越少……團隊覺得這樣不行。

原本很多導購因為會員服務加過消費者微信,假期一開始,大家就憑著賣貨的直覺,開始在線上和消費者溝通。同時,總部和區域經理也協同開始制定銷售應對策略。

“門店營業時間調整了,我的業績如果說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不過好在還可以靠線上銷售。”目前仍在貴州老家的潘潘告訴零售君,“我每天能完成8單左右,復工後也主要是線上遠程辦公,每天朝九晚六,晚上也會和客戶溝通,儘量爭取個人業績。”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長年從事線下服裝銷售的潘潘表示,迫於疫情,單一的線上銷售做不到像在門店裡那樣,近距離和夥伴、顧客交流。相比之下,潘潘更喜歡在門店裡通過實物瞭解產品特點,為客戶現場推薦商品的感覺也更好。

不過從2019年初開始,潘潘就加入到太平鳥的線下門店直播大軍中。除直播執行外,這次逆流而上的銷售經驗也讓她獲得了不少新技能,包括線上貨品盤點、朋友圈營銷、夥伴的遠程管理和激勵,等等。

通過微信線上會員專場、社群營銷裂變、小程序分銷、不同地區輪流直播等形式,太平鳥在線上開闢了第二銷售陣線,部分挽回了線下閉店的損失。

太平鳥的數據顯示,半數暫停營業的門店仍有銷售產生,節後日均總零售額達1000萬元。在一些省份,例如安徽、河南等,微信新粉絲的日轉化率可以達到10%以上,每日零售新客比例為10%~20%左右。

據瞭解,截至2月19日,太平鳥剩下20%的門店還沒有營業,但80%以上的門店通過新零售開啟運營。

“線下的回暖更多要視疫情走勢而定。暫停營業的部分門店已根據當地政府和商場指導,有序進行營業準備。”

太平鳥告訴零售君,萬達、華潤、龍湖、印力等商業地產企業已及時為品牌商提供了租金減免等援助,阿里、騰訊等也為品牌提供了減免平臺服務年費、智慧零售支持等。

中國企業正竭盡所能,攜手共克時艱。

然而,這場疫情下的小品牌更難熬。漢服店“簪花閣”已經復工,不過因為疫情耽誤了一批面料。

去年是暖冬,簪花閣的冬款賣的不好,杭州簪花閣掌櫃兼設計師小喬姐盤算著,捱到春天大幹一場,畢竟自己的店最擅長的就是春款漢服,誰知受疫情影響,現在只能直接做夏款的貨了,整整丟了一個季節。

“不光是生產,之前準備好的春款設計白做了,面料也白囤了,因為到明年可能就過時了。另外,倉庫成本也是一大筆支出。”小喬姐表示。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紡織服裝行業的供應鏈往往是環環相扣、一環接著一環的,一旦其中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影響的就是整條供應鏈。

以簪花閣製作工藝最簡單的百褶裙面料的生產為例,在紗線織布、染色、機器整型、印花一通流程之後,才能獲得基礎面料,這中間涉及好幾個工廠的協同合作,一旦其中任何一個工廠產能缺失,就會導致面料缺貨。

“現在工廠剛剛開始復工,看架勢,3月中旬能回到正軌就很好了。”小喬姐表示。

與此同時,快遞也在這次疫情中受到了影響,由於物流最後一公里還在恢復期,不少買家收不到貨。一些年前沒來得及送的貨出現了丟件的現象。

小喬姐對零售君說,現在的問題是儘快把因為疫情耽誤的遺留問題處理完,然後進入正常的工作流程,多推出些新品來吸引顧客。“復工已經開啟,只要一切都順暢起來,我想肯定會好起來的。”


復工潮出現,產能仍需逐步回升

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服裝生產重省已經開始進入恢復期。預計,2月份對紡織服裝行業影響最為嚴重,3月份為恢復期,4、5月份將回歸正常。

2月18號開始,紡織服裝業的上下游企業掀起復工潮。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工廠只是宣佈可以開工了,工人大多還沒有到位,普通工廠產能開到50%已經很不錯了。

一些以當地員工為主的工廠復工率較高,有的可達到80%,但是一些以外地員工為主的工廠則不樂觀,首先是交通阻礙,即便政府安排接回了員工,還需要隔離14天。

根據中國服裝協會調查,目前有68.4%的企業已經逐步復工,部分企業預計最遲3月初復工。

其中,已復工人數佔正常生產情況下用工人數的45.6%。企業反映若3月能復工,產能預計將恢復到正常的50%左右,4月份可以全面正常復工。

該調查同時指出,近七成參與調查的企業直面用工短缺、工人返崗困難的問題。

不少企業同時反映正面臨產業鏈上下游供銷不暢,訂單延期違約導致庫存積壓,線下門店銷售停滯導致現金流壓力大等問題。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有的做總比沒得做好。目前來說,只是少賺了,不能說多虧了。”海寧市許巷光明織錦廠的經理錢佳男說,“去年和今年都一直有訂單找上門來,現在還不擔心訂單不足。”

早期主要為年衣等國潮服裝品牌提供漢服布料,許巷光明織錦現在也為歐時利、VERO MODA、Zara、H&M等品牌提供布料,其生產的布料相繼出口到荷蘭、德國等歐洲地區,以及迪拜、澳洲。

錢佳男告訴零售君,由於土地、機器、廠房都是自有的,現在沒有太大的現金壓力。不過這次意外事件可能會淘汰一批現金流不充足的小企業,尤其是輕資產的服裝廠。

“許多服裝廠都是租用廠房,停工期間租金照付,但是下游企業付錢週期基本在1個月到3個月,很容易出現現金流回轉困難的問題。”

許巷光明織錦布料廠從2月18號開始復工,佔整廠總人數一半的本地員工已經上線,另外一半外來員工正在陸續返工。

復工後,錢經理每天都得填寫“一堆安全檢查的表格”,工廠效率難以一下子恢復,只能一步步來。清理機器、檢查機器運作情況、廠區衛生打掃、疫情防控管理等工作必須先做起來。


不少受訪的業內人士對零售君表示,紡織服裝業由於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防疫物資、生產原料、人員和物流等因素的影響,復工時間預計平均推遲一個月,完全恢復至少要到三月中下旬。如果疫情反覆,對生產的影響可能持續到4月甚至5月份。


中國在全球服裝供應鏈的參與度會降低嗎?

在製造方和品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件衣服在來到消費者手中之前,已經周遊了半個地球。

韓國和日本的服裝公司在中國訂購布料後,運輸到東南亞的自建服裝生產廠進行成衣製作,最後成品衣服再被運送至歐美國家進行銷售,這是服裝產業鏈全球化後的一個縮影。

中國紡織服裝廠開工晚了近一個月,大部分地區的工廠還處在恢復產能階段。由於不少主要原料、輔料都源自中國,少了中國這一環,海外服裝廠無法生產,品牌方無法上架新品。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和服裝出口國,中國服裝出口占世界服裝出口的比例為41%,但是一切都在悄然變化中。

數據顯示,美國是我國的第一大紡織服裝品出口國,歐盟、日本是我國服裝出口的主要市場。2019年全年,這三個地區進口自我國的紡織服裝比例有所下降,進口自東盟、孟加拉國和印度的比例有所提升。

被疫情耽誤一個月,服裝企業開始搶“春光”

產業轉移之聲不絕於耳。美國諮詢公司藍絲(Blue Silk)公開建議企業應該立即改變供應鏈,建立一個不包括中國的替代策略。

一方面,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正在進行結構調整,產業競爭激烈,加速了紡織企業優勝劣汰,並促使許多工廠搬遷至國外。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紡織服裝行業在人工成本、環保成本等持續上升的大勢之下,毛利率呈現持續下跌狀態,2018年的毛利率降至近10年內最低點的10.16%。

我國年度營收2000萬規模以上紡織企業數量,從2011年3月的2.2萬餘家降至2018年年底的1.9萬餘家。

另一方面,如果產業鏈、供應鏈不能快速恢復,國外品牌採購會找到代替國的供應商,大量訂單可能流向東南亞及非洲等地區。

品牌採購對供應商的選擇十分謹慎。雖然很多品牌都在尋找有潛力、更廉價的供應商,但一般會先給予少量訂單,觀察產品效果,等合作穩定之後,再選擇長期大量的合作。

由此,中國如果能快速走出疫情的陰霾,使供應鏈在3月恢復,就不會對供應鏈產生實質性破壞;如果拖延到4、5月份,不僅會耽誤春季產品上架,進而影響夏季商品銷售,而且海外的品牌方也可能會開始物色新的供應商。

一旦產業轉移加劇,中國可能會丟掉此前積累的競爭優勢。因此,對服裝企業而言,做好防疫,儘早全面復工是當務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