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股市上只有兩種贏家

這幾天看了不少集思錄上的投資總結。感覺一些所謂“低風險投資者”本末倒置了,把過多精力放在了刻意控制回撤上。你收益再高也不算啥,我回撤小才NB。


我取得單位收益所承擔風險更小,“性價比”更高,所以我更NB。但投資不是炫技,說來說去,比得還是最終的收益率。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投資是為獲得收益聰明地承擔風險,但最終目的不還是為了取得更高的收益麼?


kongl

我今年賺10%,明年也賺10%,平均年收益10%,淨值為1.21。你今年虧50%,明年賺80%,平均年收益15%,但淨值只有0.9。這就是控制回撤的意義。


天道忌巧

追求複利增長是我的目標:
為什麼複利模型看起來簡單,但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預期值呢?
第一、翻車風險。只要這些年中間,你不小心翻過一次車,那麼整個複合收益的最終結果就會“大變樣”。今年翻倍,明年虧一半,後年再翻倍……這種折返跑,動靜很大卻“很慢”。
第二、規模風險。投資規模和年化呈反比,隨著本金規模變大,“百分比”肯定是回落的,最終與通脹率看齊。人為因素(不同常人的能力)能夠抬高,但總歸有極限,再多點錢就會向“平均值”迴歸 。


再精煉一點就是“慢即是快”。很多規律是客觀的,老老實實遵循就好,別人掉過的坑,沒必要非自己體會一遍。避過坑,也就等於彎道超車。
在我看來,好的投資者應該是默默無聞的,他們沒有任何可以炫耀的輝煌。而這些默默無聞者,卻一遍一遍地看著其他高手從戴上光環到迅速隕落的表演。
在投資市場中不要總想用一套完美的交易系統可以為自己賺多少錢,這種想法將加速您被市場淘汰的步伐。平時多想想自己在市場中可以承擔多少風險,自己交易的資金是否會讓自己感受到壓力,多想想自己的交易系統還有什麼致命的弱點,這些想法可以讓您在投資市場中生存的更為長久,投資市場永遠都不缺機會,但是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還活著。


打新交朋友

回撤很大程度上是對安全邊際的掌控,絕大多數情況收益或者回撤是由策略本身和執行決定的,但具體到某一個交易,基本要看天。
追求進攻,大多是強者邏輯,直接靠和對手盤交換意見來做交易,認為自己看的清,面對對手盤自己是強者。取勝的關鍵就是自己的確是強者。


追求防守,大多是弱者邏輯,假設自己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情況下。發起交易最大損失自己可以承擔,就是安全邊際自己認可,至於是虧是賺,留給市場演繹,靜靜接受結果即可。
市場裡賺錢最多的人,肯定是強者,如期貨市場裡面長期穩定獲利的人,面對面對砍,他就是強者。但市場裡真正的強者是極少數,越難的市場越是贏者通吃。核心看你是不是這個強者之列。
從客觀數據上表明,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強者,只是有人真的是,有人認為自己是,有人認為自己不是,我是屬於第三種。我是弱者,我秉承弱者邏輯,符合自身定位,一切都是適合才好。


盛唐風物

很多老師說的非常好了,補充一點:金錢對生活的影響是有明顯邊際效應。
我們不把-50%和+50%比,就算把-50%和+100%比把,難道這兩者風險和收益就抵消了嗎?並不是。
+100%帶來生活質量的提升,是遠小於-50%劣化的。尤其是,如果工作現金流遠小於資本收入,甚至全資投資沒有工作現金流的時候,這個對比更加明顯。


這就是我認為小資金工作現金流很重要,大資金職業投資一定要配置固收的原因。投資,不要光想著做乘法,因為很多時候還會做除法,為了保留順利過完一生的底線,我們非常需要工作和固收來做點加法。


駱駝1978

這麼跟你說吧,常年高收益的投資者,極大概率是每年都回撤極小,這種回撤小並不是來源於某種控制(例如止損),而是這類人眼光就是好,擇時能力強,運氣好,總之人家就是不虧。
根據我們對300多萬客戶,過去15年時間的績效分析,凡是超過3個年度最大回撤達到30%以上的客戶,沒有一個年化收益超過30%的,幾百萬客戶裡沒有一個!更不要說每年都有30%回撤,還能保持年化30%收益的客戶了,這種人根本就活不過5年。
但把這個數字降下來,把最大回撤換成10%,年化收益也換成10%,相同情況下就有很多客戶達到了這樣的成績。
在這種背景下,應該能明白你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了吧?
股市上的贏家只有兩種:一是回撤小收益也不算高的,二是回撤小收益卻很高的。


吾知講乜

這個是每個人的性格決定的,又沒有對與錯,但區別業餘高手與職業高手的最大區別肯定就是回撤的控制。
這個回撤的控制與自己對於市場的認知有很大的關聯性,也就是自己對於目前或將來準備發生的事情缺乏應對策略。是一種比較模糊的投資,沒有清晰的頭腦,所以不會有清晰的應對思路。歸根就是缺乏大局觀。大師肯定能運籌帷幄,氣定閒談,兵來將擋,也許偶然有矛盾的時候,但理性會常常佔據制高點。高手那估計還是稍顯急躁,既害怕踏空,又害怕虧損,多伴有焦慮感,基本上會賺點虧點,總體上盈利不多,但總會覺得自己已領悟了股市真諦。一般投資者那根本就是無頭蒼蠅,聽著覺得誰說的都有道理,所以普通投資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錢是如何賺來的,當然,他們也不會知道是如何失去的,帳戶只是錢的一個週轉驛站。


魔雞

看到大家討論挺熱烈,讓我想起十多年前看過的一個貼子,是講資金曲線的,我因此堅持每天更新自己的資金曲線,現在一些重要決策都以資金曲線為參考。
大致意思是說,根據投資者風格不同,資金曲線會有4種表現
1)急漲急跌:重倉交易者,上升快下降快,經常過山車
2)慢漲急跌:逆市交易者,贏錢不敢贏到盡,虧錢死抗
3)緩漲緩跌:謹慎交易者,不會賺大錢,也不會賠大錢,老手中很多
4)急漲緩跌:成熟交易者,風險控制嚴格,賠不了大錢,有機會就會大賺
第一和第二類交易者不會控制回撤,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第三類交易者會長久存活,溫飽不會有問題,第四類是真正成熟的職業交易者,急漲後緩跌,循環往復,交易時間越長,複利會使帳戶的的增長越快。
所以說,能夠控制回撤,是一個交易者成熟的表現。


relax1230

能不能合理地控制回撤,是一個投資者是否能夠達到職業化的標誌;在合理地控制回撤的基礎上盈利多少,是一個職業投資者投資能力的體現。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職業化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你可能沒有了其它收入來源,如全職投資者;二是管理的資金量太大收入彌補不了,如基金經理。在這兩種情況下,本金一旦虧損就沒有辦法補充,極端情況下可能本金就是你的生命,試問在這種專業化戰場上出現回撤30%甚至50%的情況是什麼概念?


一條曲線,從現在往回看那叫回撤;從現在往未來看,那叫可能出現的虧損,並不總是會回來的。當你虧掉1個50%的時候,你憑什麼保證不會接著出現第二個和第三個?作為一個職業投資者,當這樣的情況出現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投資生命甚至是生命的結束,你還會覺得50%的回撤是可以接受的嗎?


控制回撤其實是沒有什麼值得爭議的,需要爭議的應該是回撤控制到多少更合適。據說在外國,通常將20%回撤作為一個基金經理是否勝任的標誌,一旦回撤超過20%就會被要求走人。作為個人來說,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承受風險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但為了討論和參照方便,還是粗略地量化一下吧(數據比較隨便沒有依據,總體設定偏激進):


如果管理資金小於你5年非投資收入,最大回撤應<50%,為什麼設這麼高呢,因為年輕人你說低了他也不會聽,總想著要賭一把,萬一成了呢,大不了重頭再來;
  如管理資金<10年收入,最大回撤應<30%,人生沒有幾個10年,進取中適應控制風險;
  如管理資金<20年收入,最大回撤應<20%,人到中年,收入可觀但負擔也重,攻守平衡;
  如管理資金<30年收入,最大回撤應<10%,人生開始走下坡路,偏向保守;
  如管理資金<40年收入,最大回撤應<5%,人生至此,諸事已定,何須行險。


量化投資先鋒

我不記得誰說的。
同等風險下,收益要更高策略。
同等收益下,風險要更低策略。
不同資產規模,不同人性格,對收益要求千差萬別,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我如果可以躺著就能贏,就沒有必要承擔風險,絕對控制回撤。


我如果可以控制風險前提下,獲得適當的收益,就相對控制回撤。
我如果不冒風險,就無法獲取超額收益,就要冒風險,可以不控制回撤。
大家面對情形不同,所處境地不同,自然應對策略不同。


海浪頭頭


從整個賬戶來說,控制回撤肯定是有必要的。但從個股的角度來說,比如我看好海螺水泥空間很大,但經常短期大盤趨勢走壞,如果為了控制回撤,趨勢走壞就賣掉,那你和後面的收益就絕緣了。所以看好未來空間很大,但是短期市場趨勢走壞就是一個矛盾。這需要自己去平衡倉位的取捨。
也許趨勢派會說,短期趨勢走壞賣掉,等趨勢重新形成再買。也許這需要頂尖高手才能做到,波段操作,高拋低吸。然而我雖然多少懂點趨勢,但是做不到,我只能在倉位中進行平衡。
一個價格對不同的投資人,他的價值是不一樣的。比如海螺2018年跌破30元,對價值投資來說是低估,要越跌越買,對趨勢派來說,市場是有效的,趨勢走壞,說明已經出問題了,必須減倉還是賣出。這個27元的坑,很明顯是趨勢派砸出來的,而籌碼被價值投資者接走了。



而漲到35,形成趨勢。價值投資者捂著不動。趨勢派認為,趨勢形成,市場是有效的,然後一路買買買,55元這個價格也是趨勢派買出來的。
一個商品的價值到底是由什麼決定的,在我看來,不同的人思維不一樣,所以商品的價值是不一樣的。理解你的對手盤,在30元,然後跌到27元,我是價值投資者越跌越買。


在30元-40元,我是震盪型選手,高拋低吸,而一路走到55元,我已經變成趨勢派選手了,趨勢不言頂,天空才是盡頭。


靈活的轉變自己的角色,理解對手盤的想法,不固步自封,認為自己是哪一派別。靈活地在價值投資者,箱體震盪型選手,趨勢投資者中,變換自己的角色,我覺得這樣會更好。


elodia

控制回撤是對的,回撤超過30%就會非常非常難做,淨值很難持續上漲。具體控制到多少得看主人個性,還有資金來源,如果回撤控制的非常好,10以內,甚至可以加槓桿。


這就是控制回撤對於總資產的必要性。假如一個策略收益30,最大回撤30,這個是不能上槓杆的。
但是一個策略收益20,最大回撤10,這個上個0.5倍槓桿沒啥風險,實際跑下來,第二個收益比第一個高都是很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