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不花一分錢 住進保障房

不花一分錢 住進保障房會昌縣周田鎮秧排村農村保障房安置點。

  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照在會昌縣周田鎮秧排村農村保障房安置點,今年84歲的汪李芬老人和老伴坐在屋場上,愜意地享受著溫暖的陽光。近年來,會昌縣啟動農村保障房“交鑰匙工程”,有1658戶像汪李芬一樣的農村貧困戶不花一分錢,就住進了保障房,實現了居者有其屋。

  整合資金建設農村保障房

  汪李芬和老伴年事已高,兒子患病,家庭經濟一直非常困難。因為沒有錢建房,他們只好長期住在土坯房裡。由於年久失修,土坯房破舊不堪,搖搖欲墜。“每當颳風下雨,我們最擔心的就是房子隨時會倒塌。”汪李芬說。

  汪李芬一家不花一分錢就能住進保障房,得益於會昌縣啟動的“交鑰匙工程”。為了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及其他無經濟能力、無勞動能力的無房戶或危房戶等特困人群的住房問題,2016年9月,會昌縣出臺了農村保障房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決定整合資金,用於農村保障房建設。農村保障房安置對象在享受中央、省農村危房改造、移民扶貧搬遷補助資金外,剩餘不足資金由縣財政解決。同時,整合農村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農村飲水安全、農村電網改造、農村公路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涉農資金,用於農村保障房建房點基礎設施建設。

  會昌縣農村保障房建設實施範圍為全縣所有行政村,採取四種安置模式。一是在中心村集中新建保障房;二是在村小組相對集中新建保障房;三是通過盤活置換,採取購買閒置的安全農房,或對閒置校舍、廠房、村部等房屋進行修繕改造等方式用於安置;四是符合五保條件的特困戶動員其進入敬老院居住。

  嚴格控制建房面積和標準

  走進汪李芬家,50平方米的房子裡,客廳、廚房、臥室、衛生間一應俱全。周田鎮黨委書記劉滿發告訴記者,秧排村保障房安置點安置了6戶無建房能力的貧困戶居住,他們自己不用花一分錢,“拎包”就可直接入住。

  據介紹,會昌縣建設農村保障房從當地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農村住房基本功能,嚴格控制建房面積和標準。家庭人口在2人及以下的,每戶住房建築面積控制在35平方米左右;家庭人口在3人到4人的,每戶住房建築面積不得超過50平方米;家庭人口在5人以上的,每戶住房建築面積按人均15平方米建房。

  農村保障房全部進行了室內簡單裝修,安裝符合國家標準的鋁合金窗、照明燈、衛生潔具,開通水電和有線電視,配置柴氣兩用灶,統一採購配套桌、椅、床。入住農村保障房住戶,除了自行承擔水電費外,不需要繳納其他任何費用。

  農村保障房實行退出機制

  會昌縣的農村保障房實行退出機制。安置對象死亡的,自然退出;安置對象家庭成員通過購買、受贈、繼承等方式獲得住房,不再符合保障房安全兜底條件的,應在獲得住房後15日內退出;安置對象經濟狀況好轉,已不符合保障房安全兜底條件的,應在15日內退出;安置對象閒置保障房時間長達一年的,取消其居住農村保障房資格。

  農村保障房由鄉鎮、村委會明確日常維護管理責任人,確保住房各類設施正常運轉和場所周邊環境衛生整潔。會昌縣扶貧和移民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通過實施農村危房拆舊建房、修繕加固、移民搬遷等措施,已累計實施農村危房改造6706戶,其中,通過“交鑰匙工程”建設農村保障房1658套,有效解決了全縣貧困群眾安居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