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孫悟空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

《西遊記》第二十七回到三十一回講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三藏怒逐美猴王,黑風林忽逢黃袍怪,豬八戒義激孫行者最後以孫悟空降妖伏魔、師徒重歸於好來了局的故事。故事情節已是家喻戶曉,但筆者認為其中的哲理鮮有人看透,這是作者筆法隱晦的緣故。這五回的內容其實講述了一個

修行的哲學理論,本篇論文就來解讀一番。

唐僧四眾各自象徵什麼?

《西遊記》常出現一個成語,叫做“心猿意馬”。“心”用來指孫悟空, 。孫悟空學道歸來後,其“心”騷動不已,為了安撫他,玉帝給他封了個弼馬溫的職位。不料弄巧成拙,作為“心猿”的悟空遇到了馬群,自然是“心猿意馬”了,因此回目說他“心何足”,最終釀成了大鬧天宮的亂局。直到如來佛出現,才將其降服,叫做“五行山下定心猿”。因此,孫悟空象徵著“心”,這是毫無疑問的。白龍馬則代表“意”這也是毫無疑問的。

孫悟空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

心猿意馬

唐僧西天取經,意志堅定,代表的是“性”。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講銀角大王化為一名受傷的道士,欺騙了唐僧。這裡道士就是“外道”,而“真性”代指唐僧。第五十五回《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說明唐僧代表的就是佛性、法性,他一念向佛,執意往西天取真經,為佛門真性弟子。

《中庸》說:“率性之謂道”,唐僧從五行山下救出孫悟空,使“心猿歸正”,“心”找到了“性”,跟隨著“性”走向了西天取經的正道。朱熹說“未動而欲動者,意也“,白龍馬象徵的是動之端,因此取經初期要以它來做唐僧的腳力,是“意”馱著“性”帶領“心”去西行。然而“心”還是頑劣不已,因此觀音菩薩又賜給唐僧一篇《定心真言》也叫“緊箍兒咒”,用來降服“心”,使其重歸法性,與“性”為一,同上正道。

至於豬八戒,他不是“性”而是“情”,第十九回八戒自己說“自小生來心性拙”,後來忽遇真仙,勸他“迴心莫墮凡”,因此八戒才“聽言意轉要修行”。後來他功圓行滿、得道成仙,被封為天蓬元帥。可惜八戒情緣未斷,醉酒戲嫦娥,才被貶下界為妖。八戒在得知悟空是唐僧的弟子後,決定放火燒了雲棧洞,並說:“

我今已無掛礙了”。願與心猿(悟空)一起跟隨法性(唐僧)去西天取經。因此說“性情並喜貞元聚,同證西方話不違”。可見八戒象徵“情”,他貪戀美色,好吃懶做, 。至於沙僧,我們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講。

孫悟空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

心性情為一

三打白骨精始末

第十三回,唐僧離開長安前,眾弟子都擔心山高水遠,凶多吉少。唐僧閉口不語,只以手指心,眾僧不解,唐僧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又說“不由我不盡此心。”這句話十分重要,在此先按下不表。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起於第二十七回,這回開頭寫師徒四眾西行遇到了一座高山,唐僧忽然感到擔心,悟空便勸道:“師父放心”。但是滿山的野獸還是嚇到了唐僧——“那長老馬上心驚”。作為法性的唐僧在此時心動、恐懼了起來,因此這一“心驚”便使得“種種魔生”,是整個事件的端頭。

唐僧脫離法性、心動之後,便與“心”的象徵孫悟空發生矛盾,他因肚子飢餓而罵悟空“常懷懶惰之心”,不肯去化齋。悟空無法,只得奔南山找桃子來充飢。這裡《西遊記》寫道“孫大聖去時,驚動那怪”,說明

白骨精是由心魔而生的

心猿走後,便留下代表“情”的八戒守著唐僧。八戒看到白骨精變的女子,“就動了凡心”,情慾又被挑動起來,引唐僧去見妖怪。這說明法性只要與“心”不諧,動了心,就立即受到“情”的引誘,墜入心魔中。

孫悟空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第一次勸誘

唐僧與白骨精攀談,還是堅守法性,不肯吃她的食物,又近乎是在講述儒家的心性倫理,教導妖怪遵守婦道。這時作為情慾的八戒只得在旁埋怨。在相持的時候,心猿悟空回來了,一棒打倒少女,白骨精只得脫逃。悟空指責唐僧“見他那等美貌,必然

動了凡心。”“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這是在告誡唐僧守著法性,不要被情慾所亂,但唐僧卻“羞得光頭徹耳通紅”,二者的矛盾自此釀成。這時“情”又出來迷亂法性——豬八戒便攛唆唐僧,讓他念緊箍咒。最後,唐僧叫孫悟空回去。孫悟空便以報恩為說來勸,成功觸動了唐僧的慈憫之性,使心性歸一,矛盾得以化解。

於是,白骨精又變成一個老婦,想來誘騙唐僧,不料孫悟空並不理論,舉棒照頭便打,妖怪又得逃走。這一打又觸怒了唐僧,使其亂了真性,又念起緊箍咒。唐僧此時已經不知是非,指責悟空是“無心向善之輩,有意做惡之人”。八戒又以分行李的言語來添油加醋,都是“情”亂“心性”的象徵。

最後孫悟空要求唐僧退了緊箍咒才能離去,唐僧說他也不懂什麼《松箍兒咒》,悟空便說:“若無《松箍兒咒》,你還帶我去走走罷。”唐僧沒奈何,只得再饒他一次。這說明“性”與“心”是一體的,心性不能分離,因此唐僧即使法性暫亂也無法把已收伏的“心”放走。

造成心性最終決裂的是白骨精的第三次變化,她變成了一個唸佛的老者,這讓唐僧一見到便大喜。八戒又即時挑唆,道:“師父莫要誇獎,那個是禍的根哩。”他用償命、流放、充軍來嚇唬唐僧,使其

恐懼之心重起。悟空在心裡考慮,如果打殺妖怪恐怕又激怒師父,但不打殺她又不行,最後還是決定打殺白骨精。

那唐僧在馬上見悟空行兇,“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這代表恐懼已經徹底吞噬了法性。八戒又趁機說:“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個人!”使法性失控後,跟著情慾走,與心決裂。所以唐僧又念動咒語。悟空百般辯解,八戒必百般進讒,唐僧又耳軟,反覆轉念,最終還是決定跟隨情而拋棄心,一怒之下貶走孫悟空。悟空還是以《緊箍兒咒》為由,勸說心性不可分,不料唐僧居然說“我再不念了”,而且寫了一紙貶書,最終還是貶走了孫悟空。

孫悟空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

聖僧恨逐美猴王

三打白骨精中有什麼深層含義?

三打白骨精這個情節代表著作者的哲學思想,他用莊子式的寓言來講故事,故事裡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法性本是自在的,因為受到恐懼,使心動,造成心魔來臨,又受到情慾的迷亂、誤導,最終與心決裂。在這個決裂的過程中,法性也出現反覆,如內在的慈憫,外在的緊箍咒,都有力的限制二者的分離。但修行的人如果無法控制自我,為恐懼所壓倒,為情慾所迷亂,最終還是要造成心性的分離,修行半途而廢。

果不其然,在悟空被貶走後,事實證明了“情”的無能,不是使“性”走向西天的正確引導。

第二十八回,“心猿”在離開了率性的西天正道後,又回到了花果山繼續為妖。而保護唐僧的首要重任也輪到了八戒的身上,八戒這個情慾的象徵,雖然成功逼走心猿,佔據性的地盤,但他不是性的正確引導,他在挑唆方面很有能力,在擔重任的時候卻非常無能。所以唐僧差八戒去化齋時,八戒卻抱怨:“當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輪到我身上,誠所謂’當家才知柴米價,養子方曉父娘恩。公道沒去化處。”最後他竟然撇下唐僧,偷偷的睡大覺。這說明修行道術想依賴“情”是不可能的,

“情”能把修道者帶離正途,而且中途再把他丟棄,使其陷入迷誤中

果然,八戒久去不歸,唐僧在林中解悶,結果迷了路,誤把妖塔當佛塔,被黃袍怪抓走。幸得寶象國三公主相救,得以逃到其父王那報信。後來又因八戒誇口貪功,引得妖怪來尋唐僧,把他變成了一隻老虎,西天取經路可以說徹底無望了。

此時,沙僧被捕,唐僧變虎,作為情慾的八戒又打起了退堂鼓,想分行李回高老莊。而然代表“意”的白龍馬仍有去西天的念頭,與妖怪交手不勝,才叫八戒去找“心猿”,因此回目說“意馬思心猿”。

孫悟空為什麼要三打白骨精?

意馬思心猿

八戒被白龍馬說動了,便說:“也罷,也罷。你倒這等盡心,我若不去,顯得我不盡心了。”這裡“盡心”二字便是唐僧說過的“不由我不盡此心”。修行者雖然被情慾迷失正途,但如果一念頓悟,想要“盡心”,這就說明離消滅“心動”,消滅“心魔”不遠了,因此事情開始在這出現了轉機。

情慾是如何做到“盡心”的呢?八戒來到花果山後,只是好言勸悟空重回正途,但悟空並不聽。八戒只得用恩情來遊說他,這一說已經鬆動了幾分,八戒又想到“請將不如激將,等我激他一激。”便用邪魔來激怒悟空,這一怒使悟空頓然醒悟,重新棄魔從佛。“情”與“心”的矛盾成功化解,一同走向了追隨“性”的正途。很快,悟空便降服了黃袍怪,解救了師父,了了此局。

由此可見,三打白骨精其實是圍繞唐僧西行前說的“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這句話來敘述,並強調“盡心”的作用。“心”一被觸怒,就要動,與法性分離,一分離法性就會被情慾迷惑。故唐僧一怒,必使其貶離悟空。離心之後,情慾就會把法性帶入迷惘中,失去正途,心魔由此而得以入居為主。此時,只能通過“盡心”來驅使心魔,讓情慾為心魔而怒,意欲重歸正途。故悟空一怒,必降妖伏怪,解救唐僧。最終“心”“性”“情”又重歸一起,共同走上了西天取經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