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時評丨深讀《樑家河》築夢新時代

時評丨深讀《梁家河》築夢新時代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習近平同志這句話,開啟了《梁家河》一書的魂。通過深讀悟透,對習近平同志的插隊歲月有了深刻了解,感人的畫面悠然浮現眼前。激情四射、青春盪漾的知青,告別家鄉,遠離父母,踏入黃土地,處處體現著“與民同苦戰天地,誓言喚醒新時代”的豪情壯志。

梁家河,一個熟悉而又特殊的地方,是中國進步的縮影。在紅色革命聖地延安,梁家河可謂是革命的傳承地、偉人思想萌發的搖籃,是築夢未來、撰寫時代的聖地。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不變的信念,至高的信仰。從年幼的人生開啟,在十分艱苦的歲月裡歷練堅強,鍛造自身的剛強鐵骨,用一種信念輸送著新時代的脈搏。

1969年1月,習近平同志邁出了人生第一步,來到了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他出身於革命家庭,15歲的時候去陝北農村插隊,七年的摸爬滾打,他完成了從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為一體的轉變。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很徹底的過程。第一次來到梁家河村與其他知青一起插隊,很不適應,幾個月後離開梁家河村回到北京,再半年後,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梁家河村,經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熟了許多,適應了許多,從此夢想開始綻放。

“我的成長、進步應該說起始於陝北的七年。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面對貧困,習近平同志永不退縮,勇於挑戰,在偏僻而又貧困的梁家河,他創造出了偉大奇蹟。他知道老百姓最缺少什麼、最需要什麼、最期待什麼,也催生他、促使他盡力為鄉親們多辦些實事。他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打淤地壩、辦鐵業社、建代銷點、打大口井、發展沼氣,以自己的實幹苦幹引領群眾向過上好光景奮進,是一部與民艱苦奮鬥的創業史,是不忘初心的“火種”,是砥礪前行的力量,是牢記使命的源泉。

人勤春更早,詩書博四海。《梁家河》一書裡寫到,習近平同志不管白天沉重的勞動有多累,挑燈夜讀不停歇,常常臉被煤油燈燻黑。廣讀博學,刻苦鑽研。作為艱苦年代的年輕人,把學習當作勞作時間之外的必修課,充實自己,把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基石打好、奠實。

梁家河的精神,就是習近平同志“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親民愛民、艱苦創業”的精神。不管鄉親們有什麼困難,只要找到習近平同志,他都會幫助。村民王仁厚說:“近平講話,能把人聽憨了。”他始終能和群眾走到一起,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能夠贏得群眾的喜愛,給群眾滿意,讓群眾放心,艱苦歲月裡,老百姓在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對追求美好生活充滿了信心和決心。

時光荏苒染青春,精神抖擻寫乾坤。那些年那些月,一張張青春笑臉,把日月輪迴,把歷史譜寫。陝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鄉,知青迴音在梁家河盪漾。蜿蜒在溝壑間的水泥路,通往舊居的簡陋窯洞,朝朝暮暮伴隨著梁家河,走過了數載春夏秋冬。深深的足跡,遍佈山山峁峁、溝溝壑壑,勤勞的汗水澆灌出梁家河知青淤地壩茁壯的秧苗。往昔的歲月,寫滿了破舊的被褥、衣服和鍋碗瓢盆,深深銘刻在簡陋的窯洞裡,演繹了時代的結晶與昇華。深謀遠慮在最貧困的地方蒸騰,陝北第一口沼氣池讓農業科技在這裡騰飛。一束束暖陽沐浴著一天天的梁家河,艱苦歲月中悄然萌生了中國夢的嫩芽。品讀感悟,字詞句篇裡凝望著那一道道山樑、一孔孔窯洞,領悟人生哲理,在內心深處升騰,意志堅強的知青勞作畫面展現在眼前,山山環繞留戀牽掛,這些都蘊藏著巨大正能量,讓時代飛躍,讓夢想成真,用迎難而上的精神譜寫出人生真諦。

梁家河是揮之不去的鄉情,是習近平同志精神昇華的起點,也是他為民做事的信念。如今,習近平總書記雖然離開了梁家河,但他把心留在了梁家河。感謝他為梁家河的付出,感謝他對延安精神的傳承,更感謝他在走進新時代的征程中,點亮了新思想的萬丈光芒!

本文鏈接:http://www.71.cn/2018/0620/1005211.shtml(轉載請保留)

(作者:宋建山 單位:吳起縣紀委監委案管室)

網友之家欄目投稿郵箱為:[email protected],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歡迎加入網友之家交流3群: 5224151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