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人民日報:客從景邁來 應知古茶事

人民日报:客从景迈来 应知古茶事

普洱景邁山古茶園林。 譚 春攝

人民日报:客从景迈来 应知古茶事

瀾滄縣惠民鎮景邁傣族老人採茶。 譚 春攝

人民日报:客从景迈来 应知古茶事

古茶樹上的寄生植物“螃蟹腳”。 譚 春攝

人民日报:客从景迈来 应知古茶事

上景邁山採茶的姑娘。 譚 春攝

人民日报:客从景迈来 应知古茶事

茶從哪裡來?

茶從景邁山來。

景邁山在哪裡?

景邁山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布朗族、傣族先民在茫茫林海中為後人留下2.8萬畝古茶園。據中科院專家鑑定,這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遠、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堪稱“世界茶文化歷史自然博物館”。

5月剛剛過去,春茶採摘已經結束,但開通才一年的昆明至瀾滄航班仍是滿座,天南地北的遊客繼茶商後紛至沓來,翻山越嶺,走村串寨,在溪澗邊採一片茶葉,在山花中品一杯普洱,在晨霧中聆聽傣家姑娘的清歌,追尋茶源之旅由此開啟。

從瀾滄縣惠民鎮出發前往景邁山,山門前設有茶葉檢查站,山上有傣族聚居的景邁、布朗族聚居的芒景兩個村委會和10多個自然村,各村的茶鮮葉都以“景邁山普洱茶”命名,外山的茶葉不能進山,以確保當地茶葉品質的地道和純正。

行進在彈石鋪就的山道上,古樹挺拔,鷓鴣聲聲,茶園飄香,洗滌著遠來者的倦怠和浮躁,越往茶山深處行,心越安寧,越歡喜。

因為有客人從遠方到來,芒景村村支書南康早早就起來在火塘上烤茶,木瓦房裡茶香縷縷。南康在族人中頗有威信,在他的帶領下,芒景村成立了茶葉合作社,有社員300多戶,茶園上萬畝,古樹茶有3000多畝,合作社註冊商標叫“阿百臘”。

“‘阿百臘’布朗語就是‘茶魂’的意思,寄託著布朗人對茶的信仰。”南康說,布朗族的祖先帕巖冷開荒種茶,並留下遺訓:金銀財寶終有用完之時,牛馬牲畜也有衰亡之日,只有漫山遍野的茶才能讓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種茶對於布朗人來說不僅是一種生計,更是與山林、與祖先在說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茶讓布朗人走上致富之路,布朗人更加珍愛上天的厚賜,也更加珍視自己的傳統。翁基古村位於芒景村的古茶園內,是國家級傳統村落。布朗人家幹欄式建築錯落有致,家家門前新修的排水溝讓村子即便是雨天也清朗、整潔,屋前的三角梅與村裡的芭蕉樹紅綠相映。翁基雖已通過互聯網與世界相連,但村口一株遒勁的古柏和一座小小的寺廟依然守候著這89戶人家的寧靜。

走進村民哎少的家,主人微笑著把遠客讓進屋裡,忙著為客人泡起了熱茶。主人的普通話說起來有點費勁,言談中對山外的世界抱有一份淡定和悠然。哎少今年4月才成為一名個體工商戶,經營著自家的初製茶。哎少家很寬大,被問及為何不經營一下客棧,主人笑著說:“上門買茶的都是朋友,住在家裡就行了。”

說起客棧,景邁山上最有名的當屬仙貢夫妻經營的“景邁人家”。和南康一樣,仙貢夫妻也帶領240多戶村民組建了茶葉合作社,註冊的商標便是“景邁人家”。憑著勤勞和聰慧,傣家女子仙貢走進過外交部藍廳,為中外客人泡上地道的普洱茶,還曾遠赴非洲介紹中國的茶文化。

“景邁人家”位於山道邊上,是茶客和遊客落腳景邁山的首選。昆明到瀾滄通航之後,夫妻倆感到15間房的客棧已滿足不了客人的需求,是繼續擴建還是另闢蹊徑?夫妻倆今年初遠赴意大利,從羅馬、米蘭到威尼斯,實地取經學習當地的民宿、客棧建設和經營。意大利充分利用舊房改建的做法讓夫妻倆很受啟發。男主人楊銀海說,目前景邁山已經停止新房建設,他們考慮將客棧向寨子裡延伸,升級寨子裡的舊房,改造後使用統一的品牌。

不論布朗人的“阿百臘”,還是傣家人的“景邁人家”,世世代代居住在景邁山的各民族對茶樹懷有共同的崇敬。徜徉於大平掌的萬畝古茶林,這裡合抱古樹,巍然聳立,古樹蔭下,茶葉葳蕤,茶樹與森林混生,山野之氣盈懷,景邁山茶特有的蘭香便由此萌發。古茶樹外形比普通茶樹高大,是因為沒有被人工矮化。茶樹上生長著一種當地人稱為“螃蟹腳”的寄生植物,品種珍稀,具有藥用價值,據說只能在上百年的古茶樹上才能找到。據傣文史料記載,大平掌在公元1139年之前,就出現茶葉交易市場——“嘎轟”,景邁山也是茶馬古道的起點之一。

藏在深閨無人識,對景邁山而言漸成過往。為保護好人類這一珍貴的茶源地,2010年,普洱市就啟動了景邁山古茶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規劃申報總面積26.55萬畝,其中遺產區面積10.75萬畝;2012年,景邁山古茶林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保護試點;2013年,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邁山的條條茶馬古道,正在連通世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02日 05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