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農產品賣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二)農民種植的選擇

破解農產品賣難問題的終端點在於農民種什麼的選擇。農民選擇種什麼取決於四個因素:一是傳統的種植習慣;二是自然條件的制約;三是產業政策的引導;四是市場的因素。

傳統的種植習慣因素目前還是影響農民種植選擇的慣性因素,祖祖輩輩種什麼,現在還種什麼,這之中有農業種植傳統經驗的問題,也有解決基本生活保障、生存的問題。自然條件的制約,這是農民種植選擇的剛性因素,包括土壤、氣候、水資源等等,這是由農業生產的特性所決定的。產業政策的引導和調整,目前主要由政策的引導和扶持來完成,同時,各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這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由於農產品種植需要一定的週期,同時,政策的引導往往側重於生產環節,但在農產品營銷環節重視不夠,所以這個因素的作用優缺點明顯。一方面種植結構轉換快,生產規模效應短期就會得到體現,但另一方面,與市場的對接存在一定的脫節,農民生產的內生動力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許多因農產品賣難而發生的傷農事件往往發生在這個環節。

農產品賣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二)農民種植的選擇

市場因素的選擇目前是農民種植選擇最活躍的內在因素。按照市場需求、效益來選擇種植,目前農民是有這樣的意識,但由於農民與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一般的選擇還停留在示範的帶動層面,誰家種什麼賺了錢,就會有人跟進,並逐漸形成規模。但到底種多大規模才合適以及對市場變化、轉換的節奏的把握、風險的把控上卻考慮的比較少,如果市場發生波動立即就陷入被動的地位。

農產品賣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二)農民種植的選擇

以我所在的陝西宜君彭鎮東湖村為例,這裡屬黃土高原地形,海拔1100米,人均確權耕地面積3,08畝,傳統上以種植小麥和秋菜為主。由於周邊洛川、印臺、黃陵等縣區蘋果產業效益的帶動,農民種植選擇開始轉變。按正常年景算,1畝蘋果的產量在4000到5000斤,產值1萬到1,5萬,而玉米1畝地的產值1000到1500元,小麥在1000元以內。面對這樣的市場效益,農民的選擇顯而易見。由於蘋果種植的效益明顯高於小麥種植,經過僅十多年的發展,全村蘋果種植面積達到2600多畝,幾乎家家種蘋果。玉米由於可套種、利用荒坡地,也保留有一定的規模,而小麥的種植卻越來越少,幾乎很少看到了。

農產品賣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二)農民種植的選擇

農民這樣的種植選擇是對的,農民的收入明顯提高,也符合市場規律的要求,而且,市場因素越來越成為目前農民種植選擇的主體。但這樣的選擇從根本上並不能解決農產品的賣難問題,新的產業會面臨新的市場風險,一家一戶的生產種植能適應大市場的變換嗎?下一次我與您探討這樣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