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職場提升,一定要避免這個誤區

扯皮:原指做鼓時的一種程序。現指無原則地爭論糾纏,不負責的推諉。也是管理學概念。這個現象在管理學中被視為典型的協調難題,需要採用跟蹤協調的方式,有針對性的處理。扯皮說的輕點是浪費時間,耽誤工作,影響機關效率。說的大點是影響社會前進速度。落後就捱打。


職場提升,一定要避免這個誤區

在職場中相信大家都會遇到扯皮這種現象,這是為什麼呢?綜合分析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人員自身缺乏全局觀和自省能力,遇事只在乎自己的立場和得失,那麼即便是正常的討論,只要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和結果,便會覺得別人只會扯皮,甚至還會到處訴說自己的無辜和別人的不公。(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覺得自己是這種類型…)

職場提升,一定要避免這個誤區

二、集體間的正常的討論,雖然可能會因為各自關注點不同耗費時間,但最終能討論出結果、各自執行下去,那麼不必過於批判,這是工作中的常態。

這種扯皮,我們更傾向於理解為由於不同員工或團隊的對業務和全局的理解層次有所不同造成的,一個問題要達成一致就需要一定的溝通成本和時間成本,根據團隊素質不同而或高或低。溝通一旦陷入膠著,我們往往容易失去耐心,甚至希望領導直接拍板。雖然這樣比較直接粗暴、看似高效,然而事事如此的話領導就要事事過問、會很累的,領導自己的事情就沒時間做好了。

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提高溝通效率、減少溝通成本呢?個人的經驗就是多花點時間去琢磨不同人或團隊的風格,這樣就能逐漸掌握討論的節奏,避免過度扯皮的發生。

一個團隊/公司裡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比如有的人琢磨問題不夠深刻,但屬於聽話照做類型的,那就把他要做的分析好,讓他覺得這麼做可行;有的人對業務不精,溝通中一兩句話說出來你就知道他理解有偏頗,那就耐心給他解釋一下,如果你自己的告訴無法點出、點透對方的問題,那就沒辦法了;有的人是對其他團隊的事務不夠了解,所以無法考慮到別人的難處,那麼相互之間好好商量表明自己的難處和需要的支持,適當帶著解決方案去詢問;有的人確實不怎麼務實,遇事總是先想著撇清自己責任、少攬活,那麼只要需要用到他的職責功能,那最好討論之前先設置好討論的條件和追求的目標,讓對方明白你不是來追究責任的,這種人雖然討厭了點,但摸準了脾性還是可以少很多麻煩的,尤其要注意不可意氣用事。

即便是正常的溝通,一旦因為失去耐心就很容易出現扯皮的氛圍,溝通時儘量要做到理性溝通,不帶情緒,即便大家都失控了,我們也不能失控。比如:是這樣的才對,你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這明明就是你們部門的工作職責,你這樣推脫不好吧;難道這麼簡單的事讓你配合一下都不行麼?這些情緒強烈的話就千萬不能說。

職場提升,一定要避免這個誤區

三、公司確實管理不善,整體工作氛圍是“做多錯多、不做不錯“,同時必定附帶”累死老實人”的效果,這種氛圍之下,必然缺乏高效的團隊協作,工作出問題也必然容易發生,最終扯皮也就成為了工作常態。

這種情況下如果自己的直屬領導有貨,可以留著學習學習,只是建議時常反思一下,自身是否越來越擅長應對這種狀況,能感受到自身的控場能力在增強;如果越來越習慣這樣的工作節奏,而又應對能力並沒有變好,那麼就需要警惕了。

職場提升,一定要避免這個誤區

很多人對於扯皮這個問題走入了誤區,總以為這樣去“鍛鍊”會提升自己的職場價值,鍛鍊自己的各種能力,其實不然,扯皮並不是真正的成長。

仔細觀察可以看到,越是善於扯皮的,在這方面浸染越深的人,心理是有一個陰影的,那就是對自己職業價值的不自信。而對職場人來說,職業價值越高往往是自己的稟賦長處的綻放所致,這也是每位職場同仁需要研究精進的地方,因為職場中不乏不明白自己的長處,甚至用短板開展工作,忙忙碌碌而事倍功半,獲益甚少的例子。

對企業而言,每個崗位都有預設的價值,即崗位價值,所謂的“匹配”,也就是崗位價值和職業價值的一致性。一個老同事談心時,曾說自己不知道出去了能做什麼,還是呆在公司熬著吧。這個不知道能做什麼,也就是對自我職業價值的不自信。 試想,如果把提升的機會,可以用來提高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研究扯皮中,都為了使眼前利益最大化。但實際上,搶的越厲害,脊樑也就越來越彎,最後只能是淪為老闆用來制衡公司內部平衡的棋子,俯身熬著。直到有一天成為“棄子”。

職業價值是職場人的立身之本,是行走江湖的屠龍刀。相對於職業價值,扯皮不過是一場秀罷了。

職場提升,一定要避免這個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