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李正尤:梨花似雪麻梨飄香

1

無論是大地方還是小地方,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標籤,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名片。標籤也好,名片也罷,其實都是一個地方,因某一方面較為出名或突出,在人們心目中留下的難以抹去的印跡。這印跡或深或淺,或源遠流長或新近得名,或因物或因人,或傳播地域廣闊或只在小範圍內留名。如在中國,提起雲南,人們就會想到過橋米線、香格里拉、普洱茶、春城、雲南白藥等;在雲南,提起曲靖,人們就會想到珠江源、韭菜花;在曲靖,提起宣威,人們就會想到宣威火腿;在宣威,提起西澤,人們就會想起西澤白糖、三臺洞,提起楊柳,人們就會想到可渡河、五尺道等。那麼,當宣威人提到我的家鄉龍潭鎮時,最先讓人們想起的會是什麼呢?當然是龍潭的大麻梨和三月間漫山遍野的雪白梨花。

在麻梨成熟的季節,如龍潭人和幾個情趣相投的好友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侃大山,時不時就會有朋友冒出一句:“龍潭的大麻梨給吃得了?吃得了的話,整幾個來吃吃。”如果是在初春三月,龍潭人和朋友們聚在一起時,朋友們的問話又會變成:“梨花給開了?開了的話,明天或後天,我們一起到龍潭看梨花去。”

龍潭人喜歡栽植和嫁接麻梨樹,是出了名的。特別是八、九十年代,在龍潭的村村寨寨,各家各戶在田間地埂、房前屋後、山樑溝窪,凡能栽種果樹的角角落落,都會栽植或嫁接一棵兩棵的麻梨樹。誰家不栽植或嫁接麻梨樹,似乎就趕不上趟兒,就與龍潭的大格局不合拍。

經過多年的培植和發展,龍潭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都有麻梨樹,少則三四棵,多則幾十棵甚至上百棵。麻梨和梨花,就這樣成了龍潭鎮在宣威人心中的標籤和名片!龍潭也因盛產麻梨而素有“麻梨之鄉”的美稱。

2

從昭通、會澤方向沿326國道進入龍潭,在國道和通向龍潭集鎮公路的交叉入口處,聳立著一道水泥柱大門,門柱上書寫著一副紅底白字的對聯,其上聯“景色多情漫山梨花白”和橫批“麻梨之鄉歡迎您”,正是龍潭鎮梨花遍野、盛產麻梨真實而客觀的寫照。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下了“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詩句。這詩句,似乎是專為梨花盛開時的龍潭而作。怒放十里的梨花不但成就了詩人的詩興,讓詩人因詩而美名千古,同時也成就了龍潭,讓愛詩、愛花者看到、讀到這首詩,就會想到三月間龍潭雪白的花海,讓龍潭因雪白梨花而在方圓小有名氣,讓賞花人對龍潭流連忘返。

三月,雪仍會斷斷續續的來臨。春雨才間隙光顧,龍潭的大小村落、田園山野、房前屋後,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疏或密的梨樹,在春雨、春風的沁潤滋養下,梨花就趕趟兒般,由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向海拔較高的村落、山地,分批次開放。此時,宣威及周邊縣市的賞花客、文人、攝影愛好者就會三個一幫、五個一夥相邀而至。龍潭鎮內的三龍公路、龍潭河岸,到處是停留於路邊、道旁的各色車輛。在一林林、一片片的白色景緻中,到處可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紅著綠的賞花人。他們有的提著、扛著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各種攝影、攝像設備,有的拿著手機,有的揹著畫板,一群群、一幫幫、一夥夥,笑著、興奮著、尖叫著,穿梭在這片、那片梨樹叢裡,漫步在這棵、那棵梨樹之下,徜徉在無邊無盡的花海中,或小孩般嬉戲打鬧、或手捧一簇梨花屏息聞香、或在花開得最旺的樹下駐足留影、或靜坐在視角較好的地方用情走筆、專心描繪。無論是喜歡攝影的還是畫畫的,無論是喜歡聞香的還是留影的,都在執著地要把梨花的美留於心、植於影、描於畫,要使龍潭的美以各種形式長久地駐足和停留,隨時出現在人們的眼前,永不消失和褪色。這不,梨花成了賞花人的風景,賞花人又成了路人的風景。

藍天白雲下,春風微雨中,花景與人景相互映襯,蜜蜂飛舞嗡鳴,蝴蝶也不時來打鬧嬉戲,一片熱鬧景象。密密麻麻、層層疊疊盛開的朵朵梨花,靜時團團雪白如雲絮,動時片片飛舞似飄雪。它雖沒有桃花的嫵媚和豔爛,也沒有牡丹的大氣和富貴,但它用潔白裝飾了龍潭的每一個角落,讓龍潭的春天變得美麗妖嬈,多了馨香熱鬧。特別是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有的如一身縞素的玉女,隱身於房前屋後,恬靜而又安然,有的如情竇初開的懷春少年,手牽手裝點著龍潭的山野溝畔,含情而又嬌羞。

風起處,滿枝的梨花隨風搖曳起舞,陣陣花香撲鼻入肺,不僅迷醉了花間的賞花客,亦迷醉了山谷、道旁剛撥新芽的各種樹木、花草,促使它們一棵棵、一叢叢競相生長,吐豔放綠,伴隨著微風的輕拂,身姿婀娜,鮮活欲滴,盡顯美麗和多情。雨落時,片片雪一樣的梨花,有的隨細雨拂面沾身,有的落於地,雪白了一春烏蒙大地,妝點了龍潭聚秀山河。

此時,宣威人打開微信,就會發現無論是微信群或微信空間,都被有關龍潭梨花的照片或文字佔據了大片位置。賞花人曬出了各種樣式有關梨花的照片、相冊,遠景大片雪白,千朵萬朵覆蓋了山谷、溝畔、村舍和田野,近景一枝枝、一團團、一簇簇傲然獨立,孤傲而俊美;花影中的靚女、俊男,或陶醉,或迷笑,花景襯托著一張張陶醉在花海中的笑臉,一張張笑臉迷醉於花影中。一章章、一段段、一句句詩一樣美麗的文字,不僅寫活了一樹雪白,也賦予了花中人更多的情韻和美麗。

一團團、一簇簇、一團團雪白的梨花,不管是在春雨中淪為泥,還是在春風中化作塵,都絕不會是它生命的終結或敗落。在朵朵繁花落盡之後,一個個新的生命,在綠葉的陪伴下,吸著雨,食著露,在季節更替中茁壯而悠閒地漫步走向金桂飄香的秋季。龍潭的麻梨經過春,走過夏,成熟了。

3

在麻梨成熟的季節,龍潭又是一番新的景象。

每年八月十五前後,在龍潭人的房前屋後、田頭地邊、山谷溝窪,一樹樹的麻梨,在清澈的秋陽中,一個個沉甸甸地掛在梨樹枝上,個大體壯、飽滿圓潤。一陣秋風拂過,樹葉隨風沙沙作響,滿枝的梨有的似彌勒含笑,一臉憨態,像是在挑逗食客的饞欲;有的在樹葉的輕舞裡時隱時現,如懷春少女低顰回眸,嬌羞含情,令人心動;有的像在低頭尋找著什麼,又像在靜思默想,不經意間,就勾起了文人墨客的情思和詩興。

收玉米的時節,也是收穫麻梨的時候。龍潭人除了收玉米外,也用收玉米的空閒時間開始收摘麻梨。這個時候,到龍潭的各種家庭用車又開始多起來。特別是天氣晴朗的週末,外地的好梨客們又三個一夥,五個一群的相約到龍潭買麻梨,成箱成袋的往車的後備箱裡搬,不但自己買,還幫抽不開身不能親自來的親戚朋友代購。有好一部分好梨客,特別是年輕的靚女帥哥,往往把到龍潭買梨、摘梨當做週末的休閒和娛樂。於是,這片梨樹下一群,那片梨樹下一夥,有麻梨樹的地方,就有好梨客的歡聲笑語。在梨樹下吃梨,好梨客儘管敞開肚皮吃,主人分文不收。

這時,到龍潭人家裡去做客,熱情的龍潭人除了拿出家中最拿得出手的好煙、好茶、好酒、好肉招待客人外,飯後,要麼到房前屋後的梨樹上現摘,要麼拿出摘到家裡的個頭最大、原色最金黃,汁水最豐富的麻梨來招待客人。這時,客人可得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食量,才可以決定接還是不接主人家熱情地遞到手邊的麻梨。如貪圖麻梨的個大、肉香、顏色誘人,盲目地接到手就開食,臉皮薄的姑娘、小夥說不定就會鬧了尷尬。因為食量小者,飯後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是吃不了一個麻梨的。吃到三分之一或一半時,發覺吃不了啦,是請別人幫忙吃呢還是把吃剩的扔了?客人離開時,送客人的禮物,往往也是麻梨。根據主人的慷慨程度或平時關係的親疏遠近,或一提籃,或一塑料袋,或一背籃,決不會讓客人空手而歸。

龍潭麻梨不僅體肥個大、汁水多、肉鮮嫩、含糖量高,而且梨類中特有的梨香濃郁、保質期長。常吃龍潭麻梨的有經驗的麻梨客,往往會選一個兩個,個大飽滿,原色金黃,沒有一丁點兒碰痕的麻梨,藏在辦公桌或書桌抽櫃裡。十幾天後,抽開抽櫃,麻梨特有的濃香味就會迎面撲鼻而來。濃濃麻梨之香,不僅僅香了櫃、香了書,還香透了愛梨人的小屋和心性。更讓人欣喜的是,麻梨置放得越久,原色越金黃,香氣越濃烈。撲赴在充滿梨香的辦公桌上工作,嫋嫋梨香繞身遊走,會讓愛梨人精力旺盛,精神飽滿,在不覺中提高了工作效率。手捧著滿含梨香的書閱讀,梨香環繞著書香,書香浸潤在梨香裡,更容易讓人進入閱讀狀態,吸盡書中精華。這些被愛梨客置放在辦公室、書桌抽櫃裡的一個兩個麻梨,其存放的目的,已經不在是為了味覺的快感,而是為了聞香。如有好食者忍受不了梨香的誘惑,拿起梨來咬上一口,定會滿嘴生香,香氣久久不散,故而不忍下嚥,讚口不絕,回味無盡。

4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梨的種類越來越多。龍潭人對梨的味道和需求也逐漸更加多樣化,品質、口感比麻梨好的各種梨紛紛走進龍潭人的視野和家中。龍潭人的年輕一代,栽種或嫁接麻梨樹似乎沒有了上輩人的熱情。龍潭的麻梨樹相較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種植規模在逐漸萎縮,植株也有了老化趨勢,對梨樹的管理也不似前些年一樣的盡心。但麻梨仍然是龍潭的象徵和名片,特別是在老一代龍潭人的頭腦中,一提起麻梨來,仍然有許多難以抹去的記憶和心結。

在糧食緊缺,缺衣少穿的年代,麻梨之於龍潭人,既是一部分龍潭人的糧食和嚼頭,也是麻梨人家迎來送往的禮物,彰顯著龍潭人的熱情和好客;既是好多家庭年頭年尾的零花錢,也是莊稼地裡各種農作物的種子錢、化肥錢,擔負的是龍潭人對來年衣暖食飽的期盼;對有學生的家庭來說,既是學生的學費、書費、伙食費,也是文化和詩歌,生活的技能和謀生的本領。若沒有春天豔開的梨花和秋天滿枝的麻梨,也許好一部分龍潭人的生命,就難以得到延續。麻梨就像一提籃子雞蛋、一隻老母雞、一捆金黃的烤煙,承載著龍潭人的夢想和希望。

一陣秋風吹臨,或一陣大雨來襲,來不及收摘的熟透了的麻梨,就會稀疏掉落地上。主人家把這些掉落地上的麻梨用提籃或背籃拾回家,用菜刀剁碎煮熟,就成了龍潭人家裡大小牲畜增肥長膘最好的飼料。有它的助力,麻梨人家鍋裡、碗裡就多了一些油葷。

為了節約糧食,無論是大人或小孩,上山砍柴、割草,下地幹活,帶到山間、地頭做晌午的,往往也會是麻梨。做農活累了,小憩十分,找一個蔭涼之地,拿出捎帶來的麻梨,講究的就著幹活用的斧頭或鐮刀,削了梨皮,一家大小圍坐一起,就可以飽食一頓,不講究的,乾脆用嘴作刀,邊啃梨皮邊大口吞食,同樣可以飽食一頓,既飽肚,又解渴提神。

5

十冬臘月,春節前後,你到麻梨人家做客,仍然能食到香甜可口的麻梨。麻梨人家的女人們,自創的麻梨保鮮技術,在現在看來,既獨特又實用。勤勞、樸實、聰慧的龍潭婦女,把收穫到家的麻梨,經過精挑細選,挑選出無斑點、無碰痕,個頭均勻、金黃誘人的麻梨,用一個個土壇、土罐,或一層稻草一層麻梨、或一層秕穀一層麻梨把麻梨裝置好,然後把壇口、灌口密封起來。一罈罈、一罐罐的麻梨就儲存好了。春節時,一大家人過節的水果就有啦;來客了,飯後、茶餘招待客人的吃食也就有啦。用這種方法儲存的麻梨,不但保質期長,而且儲存得越久,麻梨的香味越濃。一打開壇、灌的封口,一股麻梨獨有的濃烈香味一定會撲面而來。如第一次到麻梨人家做客,往往梨未入口,先被梨香迷醉。

說到龍潭麻梨,就不得不提龍潭的水泡梨。一部分心靈手巧的龍潭婦女,為了把龍潭麻梨儲存得更久,讓家裡的大人小孩和來客,在農曆二三月間還有麻梨可吃,有經濟頭腦善於經營的也稀罕麻梨的升值空間,把經過挑選的麻梨,用龍潭人獨特的土法泡製技術,把一個個金黃二色的麻梨泡成水泡梨。水泡梨味道或甜或酸,或重或輕,自食的全憑女主人對家人味覺的瞭解,拿到集市上銷售的全憑女主人對市場需求判斷。在水果稀缺的年代,從臘月時節一直到清明前後,在龍潭的大小集市,每逢趕集日,一盆盆、一桶桶的水泡梨,在集市的顯眼位置,一道而排開,形成集市獨特的一道風景。在這時節,水泡梨往往就成了集市周圍十里八鄉的趕集人,晚上回家給孩子買的禮物。周邊鄉鎮或縣城知道水泡梨的愛食客,也有人為了吃到龍潭的水泡梨,或讓龍潭的朋友捎帶,或專程在趕集日到龍潭購買。

6

當然,麻梨之鄉的麻梨人家,之於麻梨,有著愛、有著無限眷戀的同時,三月間看著滿山遍野的雪白梨花,秋收時看著一個個壓彎了樹枝的金黃色麻梨,也會產生無限的感慨或哀嘆。這不僅僅因為麻梨曾經救過一部分人的生命,是龍潭好多家庭待人接客的禮品,飯後最好的水果,是追夢莘莘學子的學費、書費,支撐好多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讓他們的人生得以更加完滿,而且是因為麻梨曾經作為一個前景無限的產業,讓龍潭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和輝煌的明天,讓龍潭更加的出名。

現在看到餐桌上人們愛喝的各種水果飲料,諸如黑桃乳、花生乳、鮮橙汁等,就會讓龍潭人想起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初具規模,銷路漸開的鮮梨汁灌裝飲料,並讓有識者產生沉思或不經意的嘆息。

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春風,在那個年代,也刮遍了龍潭的大小大谷和和每個村落。龍潭人借這股暖流,因地制宜,創建了屬於自己的鄉鎮企業—龍潭水果飲料廠,開發了口感好、味道獨特的鮮梨汁、瓜子乳等灌裝飲料。

記得還在曲靖上大學的時候,週末幾個同學相約外出郊遊,或學校組織外出考察等,同學們捎帶的解渴飲料,往往都是龍潭水果飲料廠生產的鮮梨汁或瓜子乳。因為我是龍潭人的緣故,在出發前頭一天晚上,或出發前前幾個小時,同學們就會大聲叫著我的綽號,讓我帶他們到原曲靖師範學校門前的龍潭水果飲料廠營銷部去購買鮮梨汁或瓜子乳飲料。作為龍潭人,那時心裡是多麼的自豪和滿足。也因為這份自豪和滿足,在麻梨收穫的時節,還特意跑到水果飲料廠去看飲料的生產過程和麻梨的收購盛況。

看著麻梨人家擺放在飲料廠前面,或用牛車、馬車拉、或用人工背來交售的一車車、一籃籃個大體圓、色澤金黃、十里飄香的麻梨,心中有著無限自豪的同時,彷彿也看到了龍潭的未來和希望。麻梨特有的香味拌和著鮮梨汁、瓜子乳飲料的味道,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和憧憬,眼前閃現的是勤勞的龍潭人在春天不停嫁接或培植麻梨的景象,是麻梨人家房前屋後、山谷溝畔茂盛生長的片連片、枝接枝充滿活力的一棵棵修剪有型滿含希望的麻梨樹,是秋天裡一樹樹、一枝枝能致富千家萬戶的累累碩果,是遠銷海內外的一罐罐、一聽聽鮮梨汁,是龍潭人家的火紅日子和農家小院的歡聲笑語。

但由於管理不善、政企不分、發展思路不清等諸多原因,龍潭水果飲料廠沒能發展壯大,龍潭的麻梨種植也沒能延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規模和步伐,已逐漸萎縮。細思下來,有市場因素,也有人的因素,但人因要大於其他諸多因素。

但不管怎樣,麻梨仍然是龍潭麻梨人家魂牽夢繞、難以割捨、揮之不去的一個火紅的夢,梨花和麻梨仍然是龍潭獨有的標籤和名片。

李正尤,男,漢族,雲南省宣威市基層公務員,業餘喜歡文學創作,已在各種文學期刊發表文學作品40餘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